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3 20:26 编辑
5 p4 ?0 @* V; Z3 z
( v5 w" P! ^9 ` 出书闲谈 我在书店干了几十年,也就是跟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但要说了解书,也就是我在书店储运部当仓库保管员的时候,接触过一段,后来当了美工,其实和真正图书的业务根本就不搭界了,不过后来因为台湖图书城要修建一个图书故博物馆,我算筹备组三个成员之一,牵头的是原中国书店的一位副经理,他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将近两年的时间,从无到有把这个博物馆建起来了,我又回到图书大厦。在这一段时间,除了设计,制作、拍摄之外,版面文字的初步整理,也是我负责,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说对于图书本身知识的了解,还是受益匪浅的。 图书作为宣传舆论的重要阵地,一直是中国特色的官方禁区,我多少也算是一直在图书宣传策划部门工作,所以对这里面的一些禁忌也是通晓熟知的,没退休之前,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而吃官饭,就要保住饭碗,所以就算我几十年懂得一些图书的内幕知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想要保住脑袋首先要管住嘴巴的! 从图书的生产过程上说,在中国特色的笼罩下,原来出版和发行是两码事,分而治之。近年来,各地的书店曾尝试着办过出版社,像北京国有书店分三部分,新华、外文、中国这三个书店。虽然新华书店份额最大,但改革的步子最慢,所以北京的外文书店、中国书店都有自己的出版社,而新华书店却没有,曾经有一阵新华书店自己也尝试着搞合作出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未能造就出一个新华书店自己的出版社来。 现在,全国的新华书店各村有各村的高招,现在基本上以省为单位,出版发行融为一体,显示了改革的态势。而北京却因为各种不可见人的原因,出版和发行依然各走各的路,表面上合作共赢,内心却互为敌手,由于中央的出版社多在北京,所以属于北京的出版社,一时半会儿也吞并不了北京的新华书店,而北京的新华书店(现在叫北京市新华图书发行集团)也是盘根错节,负隅顽抗。 说句好笑的话,现在北京市新华书店居然是(据我所知未见准确)一个无上级的企业,说来话长,原来全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总店,虽然行政的事情全国鞭长莫及,但有一个北京发行所,统管着全国图书的配发,所以还是一个全国图书发行系统的业务联系部门。当时北京市的新华(国有)书店,是属于北京市文化局下属的一个科级部门主管。改革了,都盯着图书这块肥肉,结果就生成了一个新闻出版局,主管北京市的报刊,电台电视,出版社,还有就是新华书店,这样新华书店就由新闻出版局的发行处管理了,升了一级。 但是书店的这块肥肉,似乎新闻出版局也不能独吞,还得有更多的人想分这勺羹。结果,改革来改革去,就又生成了一个局级单位,新华发行集团。虽然北京市的新华书店从门店一百几十个,到现在只剩下几十个了,可上级领导单位却由原来一个科室下属单位几个人管理,现在混到了数层管理部门就上百人的局级单位。说来不信,这么大的图书利润,到年终结算,能不报个利润归零就算皆大欢喜,这也就仗着图书社会效益是第一的中国特色金牌挡横呢。 这里面的钱花到哪了,老百姓是不知道的,但是设置这么多当官挣得花的除了压榨普通店员的血汗之外,就是寅吃卯粮,售后付款,无本经营。这样的单位谁来主管呢,好在有中国特色这本糊涂账,就由市委宣传部负责了,党办企业,可能这类让人听着笑掉大牙的事,还有很多,尤其在北京,想活着就别生气,装傻充愣做白日梦吧。 这些书店里卖的书,是否就真正是知识的载体呢,这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可要是哪个老百姓想出本书,没长三头六臂,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大家知晓的买卖书号,包数分红,现在还有一种短板印刷,专为升级职称凑集工分。这里面的事多了,我在书店也多少听说过一些,所以自己想出书,也确实动了不少的脑筋。现在这本书出了,有些事也可以作为佐酒谈资,以博一笑。 我出过书,可能在百度之类的网站还能查出来。我的第一本书叫做《白菜百吃》内容无非就是从各种菜谱上转抄下来的白菜的做法。当时我老婆子在北京市新华书店市店工作,因为有各地新华书店的人到这里来住招待所,经明人指点,趁当时图书还是统购包销的苟延时刻,只要能够拿到一定数量的订单,这本书就能出。我这本书当时是在妇女出版社作的,我自己拿回的订单就是5000册,当时咱要是自费出书,这就赚老了,可咱那时是菜鸟,结果书咱没署名,只是封面设计捞了个名字,稿费归了包堆,不到1000块钱。我当时还屁颠屁颠的。可后来这个编辑死活还追着我要合作,经圈内人点拨,咱们5000订单,印数再加多少就更无所谓了,所以您就拿这点稿费,是让人给玩了,就别再得瑟自找寒碜了。 有了这个经验,我学好没学到,但从别人书上挖窟窿,倒是学会了。跟着就有人找到了我,要出一本报头资料选。一开始我还真画了不少。可急着挣钱不等人,那一方就找来很多的参考资料,彼此心知肚明,我摘选完就去复印,然后归类整理,排版整合,一本书经过复印和胶水的作用,堂而皇之的摆在了书店的柜台之上。 说实话,我还真没脸把这本书拿给别人看,后来合作方又找到我,说少儿书好卖,再整一本。我当时也有点改过自新的自责,结果找了一位曾经是少儿教育专家的退休亲戚,至少是我们非常认真的把这本书写画了出来。因为有前一本书的出书的原因,合作方虽然嫌我们写作周期太长,已经不满,但还是把这本书给出了,虽然稿费不多,但名字是光明正大的印在书的封面上了。 有了这些出书的经历,我不想再趟这盆浑水了,励精图治,准备把自己真正的作品出一本书。毕竟我也在新华书店混这些年了,多少在出版界也有点关系,97年把自己拍摄的老北京题材的片子整理出来,找到了外文出版社。当时几经周折,责编通过,编辑室主任通过,但是搁浅在总编室,当时的回答就是,此类题材出书以名家为先。虽然我热脸遭泼冷水,但收获很大,一是我的老北京题材拍摄因此就理出了眉目,现在我依然是按照四大类:一古都幽情、二胡同四合、三邻里乡音、四都市季风去拍摄老北京的胡同,这样拍出来的东西条理性很强,也能表述自己的诉求指向;一是强调文字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讲一本画册,很大程度的出版先决条件取决于文字的表述。所以我从那时候起,就自鉴为图文并茂,其实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发一组图片,写一篇文章,固然文章成不了气候,但等到出书的时候,这些闲言碎语确实可解燃眉之急。 这本书没出了,我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有个好朋友我帮了个小忙,人家非要答谢,我就提出能否介绍个出版社,他很快就给我介绍了化工出版社。我这些年也没闲着,把上面所说的四部分尝试着各种组合。譬如老北京文化是皇家文化和平民文化共同组成的,那么皇家文化可用龙文化来表现,平民文化可用福文化来表现。当我把东西放在出版社的时候,人家说先弄龙这一本吧。过了一段时间,文字问题突出了,我写的东西学术性不强,而真正能写龙文化的大师先辈,出版社也费了不少劲,可最终也无结果,这件事就卡在这了。说什么也没用了,收摊,再继续找文字资料等机会吧。 老天饿不死瞎家雀。正巧一位老先生出书让我配图,约学苑出版社的张老师来到图书大厦看图片,歪打正着,看上了我的这些东西,让我到社里谈谈。我整理了京华龙影和京华福祉,也带齐了我所能搜集的所有文字资料,没想到能够见到社长先生。谈了一会,还是认可的,具体事项就由张老师操办。当然这里还有很多的辛苦就不罗列了,毕竟去年《京华龙影》上市出版了,而《京华福祉》也签了约,正在进行中。说到这,除了要感谢这些老师朋友,还有一点就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只要自己坚守不放弃,才有成功希望的前提。 如果没有什么万一情况的话,年底年初,可能会有两三本画册出版,到时候诚心恭请诸位多多指教。 w: @) V, j7 G- b9 Z
9 j8 c4 ~( Z: B. k! c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