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war4073 于 2013-6-10 13:31 编辑
) r5 V( f5 S1 y6 H! f( Z/ x; y/ V5 j' n4 y1 s( @
自中國茶文化叢書:《紀茗》節錄之「茶的名品」,介紹中國各地的名茶,有簡體及繁體二種版本,請網友參考:# o- p) l- k& Y* G9 V& @9 N
/ |1 a* X6 {+ y/ ?7 a繁體版 碧螺春 5 b% ^7 _1 _1 |& D& e! V1 G
]( [' W9 B7 Z D( d' }0 q7 ]2 i 從來隽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 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 佚名 在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有洞庭二山,山在湖東的叫洞庭東山,在湖西的稱洞庭西山。島上峰巒秀麗,氣候宜人,風光旖旎幽雅,有「雖然無畫都是畫,不用寫詩皆是詩」的意境。相傳,吳王夫差和西施曾在此避暑。這裡四季花香,四時果鮮,素有「花果山」之稱,山上採製的碧螺春茶,尤其著名,品質極佳,載譽中外。 太湖洞庭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所記,已有1000多年。明陳繼儒《太平清話》說:「洞庭小青山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即貢茶院也。」洞庭山茶為什麼以「碧螺春」命名呢?其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相傳,太湖邊有一個名叫碧螺的漁家姑娘,到東山頂打柴,發現一棵香氣襲人的茶樹,便採籽回來種植。因所產茶葉品質特好,傳揚出去之後,眾人你種我栽,不幾年,便種遍了整個洞庭東山和西山。碧螺姑娘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就用她的名字來命名這種茶葉。 民間另有一種傳說:碧螺春原是野山茶,茶籽是由山禽銜來,掉在洞庭東山碧螺峰的石壁上。明時有個宰相叫王鏊,是東山人。一年他回鄉裡,特書「碧螺峰」三字,鐫碑文於峰前,並帶山茶返京,獻給皇上。皇帝飲後覺得此茶清香而甘美,問產於何地?王鏊回答說:產於吾鄉碧螺峰。從此,此茶便有了「碧螺春」的大名。王鏊確有其人,他還是唐寅的老師。王鏊死後歸葬於碧螺峰下的靈源寺旁,唐寅在墓前撰有「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的對聯。今靈源寺還留有王鏊題碑等勝跡。 清代常熟人王應奎在《柳南續筆》中,對碧螺春茶的來歷另有詳細記述:「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採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採,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爭呼『嚇殺人香』。『嚇殺人』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產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這「碧螺春」茶名,據朱元正的記載是康熙皇帝取的。康熙十四年(1675)仲春時節,康熙南巡,幸臨太湖,來到秀麗的洞庭東山。巡撫宋犖命手下買朱元正家製作的「嚇殺人香」茶,進獻皇上。康熙見此茶條索纖細,捲曲像螺,覺得十分可愛,沖泡後但見「雪花」飛舞,清香襲人。他啜飲了幾口,頓覺鮮爽生津。康熙問此茶叫什麼名字?宋犖連忙回答說「嚇殺人香」,意思是此茶香到了極點。康熙說:「茶倒是佳品,但茶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朕以為,此茶既然出自碧螺峰上,茶葉又捲曲似螺,就改名為『碧螺春』吧!」此後,地方官每年都採辦一批進貢,碧螺春的身價倍增。 「碧螺春」茶名,不管是出於紀念碧螺姑娘,或者是宰相王鏊命名的,還是康熙皇帝改定的,反正,茶是由山民們在勞動中首先發現,又經歷代茶農的精心栽培製作,才成為「碧螺春」的。碧螺春茶的出名,首先還在於它的優異品質。 洞庭二山,氣候溫和,冬暖夏凉,雲霧多,濕度大,非常適宜茶樹生長。山上有枇杷、楊梅、石榴、柑橘和桃、李、杏、棗等20多種噴香吐蜜的果木,茶樹與果木交錯間種,枝椏相接,根脈相通,使碧螺春茶兼具花香、果味、茶韻。 碧螺春採早摘嫩。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製的品質為最佳。採摘標準:一芽一葉初展,芽葉長1.6~2釐米,葉形捲如雀舌。炒製500克高級碧螺春,大約需7~8萬個左右芽葉,可見其精細。這也是採製碧螺春的傳統。清代《洞庭東山物產考》有記:「採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濕巾,防其枯焦。回家揀去枝梗,隨揀隨做。」徐珂《可言》(1924年撰)談到碧螺春製法時寫道:「相傳不用焙,採後以薄紙裹之,著女郎胸前,俟乾取出,故雖纖芽細粒,而無焦捲之患。」據當地反映,這在新中國成立前實有其事,一些士紳和資本家,每年清明前10天至5天,以重資招請茶區未婚少女上山採摘初展的嫩芽,放在懷裡或含在口內。有詩云:「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氣不關火焙足。娥眉十五來摘時,一抹酥胸蒸綠玉。」當然,這種採製法早已不復存在。至於傳統的手工炒製工藝一直保持和繼承著,以永保碧螺春茶色、香、味、形俱美的獨特風格。 碧螺春炒製特點是全部過程都在同一鍋中完成。殺青開始時,鍋溫較高,然後降低鍋溫,邊炒邊揉。炒法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最後,降低鍋溫,在鍋底襯以白紙,茶葉在鍋上焙乾。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為:條索纖細,捲曲似螺,滿披白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湯色碧綠清澈,滋味鮮醇甘厚,葉底嫩綠明亮,故素有「一嫩三鮮」之稱。一嫩是指芽葉幼嫩;三鮮是:香氣鮮爽、味道鮮醇、湯色鮮明。品飲時,採用潔淨透明的玻璃杯,先沖開水而後放茶葉,茶葉在杯中因吸收了水分而逐漸張開,於是茶葉先後沉底,這時,杯中猶如白雲翻滾,雪花飛舞,並散發出襲人的清香。春染杯底,蔚為奇觀。品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嫩,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有位西歐詩人在品嘗了碧螺春後說:「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裡,我看到了中國江南明媚的春色。」這是詩人珍愛碧螺春的由衷讚美。清代詞章家李蓴客有《水調歌頭》一闋,品題碧螺春,其下半闋云: 龍井潔,武夷潤,岕山鮮。 瓷甌銀碗同滌,三美一齊兼。 時有惠風徐至,贏得嫩香盈抱,綠唾上衣妍。 相見蓬壺境,清繞御爐煙。 碧螺春集龍井、武夷、岕茶的潔、潤、鮮於一身,真是把碧螺春之佳美說極了。 ' Q) C& `0 e; E S3 C* L9 v
簡体版 碧螺春 ; ?. ^: }" N+ F7 c* Y- N2 Z
8 L/ E$ V3 Q( y" | 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见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佚名 在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有洞庭二山,山在湖东的叫洞庭东山,在湖西的称洞庭西山。岛上峰峦秀丽,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幽雅,有「虽然无画都是画,不用写诗皆是诗」的意境。相传,吴王夫差和西施曾在此避暑。这里四季花香,四时果鲜,素有「花果山」之称,山上采制的碧螺春茶,尤其著名,质量极佳,载誉中外。 太湖洞庭山产茶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所记,已有1000多年。明陈继儒《太平清话》说:「洞庭小青山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洞庭山茶为什么以「碧螺春」命名呢?其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太湖边有一个名叫碧螺的渔家姑娘,到东山顶打柴,发现一棵香气袭人的茶树,便采籽回来种植。因所产茶叶质量特好,传扬出去之后,众人你种我栽,不几年,便种遍了整个洞庭东山和西山。碧螺姑娘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用她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茶叶。 民间另有一种传说:碧螺春原是野山茶,茶籽是由山禽衔来,掉在洞庭东山碧螺峰的石壁上。明时有个宰相叫王鏊,是东山人。一年他回乡里,特书「碧螺峰」三字,镌碑文于峰前,并带山茶返京,献给皇上。皇帝饮后觉得此茶清香而甘美,问产于何地?王鏊回答说:产于吾乡碧螺峰。从此,此茶便有了「碧螺春」的大名。王鏊确有其人,他还是唐寅的老师。王鏊死后归葬于碧螺峰下的灵源寺旁,唐寅在墓前撰有「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对联。今灵源寺还留有王鏊题碑等胜迹。 清代常熟人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对碧螺春茶的来历另有详细记述:「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吓杀人』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产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这「碧螺春」茶名,据朱元正的记载是康熙皇帝取的。康熙十四年(1675)仲春时节,康熙南巡,幸临太湖,来到秀丽的洞庭东山。巡抚宋荦命手下买朱元正家制作的「吓杀人香」茶,进献皇上。康熙见此茶条索纤细,卷曲像螺,觉得十分可爱,冲泡后但见「雪花」飞舞,清香袭人。他啜饮了几口,顿觉鲜爽生津。康熙问此茶叫什么名字?宋荦连忙回答说「吓杀人香」,意思是此茶香到了极点。康熙说:「茶倒是佳品,但茶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然出自碧螺峰上,茶叶又卷曲似螺,就改名为『碧螺春』吧!」此后,地方官每年都采办一批进贡,碧螺春的身价倍增。 「碧螺春」茶名,不管是出于纪念碧螺姑娘,或者是宰相王鏊命名的,还是康熙皇帝改定的,反正,茶是由山民们在劳动中首先发现,又经历代茶农的精心栽培制作,才成为「碧螺春」的。碧螺春茶的出名,首先还在于它的优异质量。 洞庭二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云雾多,湿度大,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山上有枇杷、杨梅、石榴、柑橘和桃、李、杏、枣等20多种喷香吐蜜的果木,茶树与果木交错间种,枝桠相接,根脉相通,使碧螺春茶兼具花香、果味、茶韵。 碧螺春采早摘嫩。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质量为最佳。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1.6~2厘米,叶形卷如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大约需7~8万个左右芽叶,可见其精细。这也是采制碧螺春的传统。清代《洞庭东山物产考》有记:「采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湿巾,防其枯焦。回家拣去枝梗,随拣随做。」徐珂《可言》(1924年撰)谈到碧螺春制法时写道:「相传不用焙,采后以薄纸裹之,着女郎胸前,俟干取出,故虽纤芽细粒,而无焦卷之患。」据当地反映,这在新中国成立前实有其事,一些士绅和资本家,每年清明前10天至5天,以重资招请茶区未婚少女上山采摘初展的嫩芽,放在怀里或含在口内。有诗云:「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娥眉十五来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当然,这种采制法早已不复存在。至于传统的手工炒制工艺一直保持和继承着,以永保碧螺春茶色、香、味、形俱美的独特风格。 碧螺春炒制特点是全部过程都在同一锅中完成。杀青开始时,锅温较高,然后降低锅温,边炒边揉。炒法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最后,降低锅温,在锅底衬以白纸,茶叶在锅上焙干。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为:条索纤细,卷曲似螺,满披白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汤色碧绿清澈,滋味鲜醇甘厚,叶底嫩绿明亮,故素有「一嫩三鲜」之称。一嫩是指芽叶幼嫩;三鲜是:香气鲜爽、味道鲜醇、汤色鲜明。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而后放茶叶,茶叶在杯中因吸收了水分而逐渐张开,于是茶叶先后沉底,这时,杯中犹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并散发出袭人的清香。春染杯底,蔚为奇观。品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嫩,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有位西欧诗人在品尝了碧螺春后说:「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这是诗人珍爱碧螺春的由衷赞美。清代词章家李莼客有《水调歌头》一阕,品题碧螺春,其下半阕云: 龙井洁,武夷润,岕山鲜。 瓷瓯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 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 相见蓬壶境,清绕御炉烟。 碧螺春集龙井、武夷、岕茶的洁、润、鲜于一身,真是把碧螺春之佳美说极了。
% T4 s* p' A/ g" N9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