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2849
帖子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7-3-19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颐和吴老 于 2013-5-27 23:21 编辑 ! g2 u+ ~4 J- y: i! P: @
! Q2 z9 _7 Z# T1 n* l
北京东城区东棉花胡同15号是清末凤山将军宅邸,院内有一座精美的砖雕拱门,在北京实属首屈一指,2001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保单位。1 X8 B* U. R; E7 K
凤山(1859年——1911.10.25),姓刘、字禹门、号茗昌,汉军镶白旗人,以翻译举人袭佐领,累迁参领,负责北京东安巡铺分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副都统,主管训练近畿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西安将军,但是仍留京主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恐慌,派任凤山为广州将军前去镇压革命党人,10月凤山到任没几天,于25日被革命党人炸死。凤山死后遗体运回京城,葬在了姚家园,现在遗迹全无。
" I- {8 U: U* B- c* Z, F, y4 _6 ` 宅院前现存有垂花门,但是已改建成住房,之后就是砖雕拱门。拱门从下到上遍布精美的砖雕,在此不细究砖雕纹饰,只对拱门上方女墙正中的四个文字进行探究。
6 X% D! y* ?1 ^! ? % C( {( B/ y3 W0 p0 z
拱门之上女墙分为三部分,东侧砖雕松树,西侧砖雕梅花,中间砖雕四字,由于“文革”的破坏,四字已经破损,但是三字尚可辨认,唯独一字难以辨识。笔者经过长焦拍照放大辨识,初步得出结论,四字隶书体,为:入和出眀。注:眀与明古通用。
2 [- C S& Y1 z( X% I) ?) m 其意为:/ u7 h& X$ M) O/ e! e' K! @" F
入和:进入家门要把一切烦恼放下,和缓松心、心平气和,家和乃万事兴。
( K' H; u% ]: e5 R% I' Y 出眀:出门做事就要明达事理、光明磊落、明辨是非,明明白白做事做人。
' h N3 g/ F, S( Q5 R 此乃持家做事之座右铭,凤山将军将此装点安置在了内宅门上既有装饰之美又有很深寓意,无奈凤山将军“生前身不由己,镇压革命党被炸身亡;死后魂归故里,入土姚家园挫骨灰扬“。
3 e9 m9 {5 W- ~! l% o8 p7 O7 c
0 o6 R4 R+ O/ }( B 其实我最先想到的四字就是“出将入相”,这为大户人家尤其行伍出身的所喜欢,加之凤山本就是行伍出身的将军,又是举人,按理说在其宅邸拱门上用“出将入相”四字似乎名正言顺,符合其身份。但是在实际应用和仔细观看残留的四字之后推翻了这个判断。- Q i) \0 |9 L3 d+ \0 _
主要理由:
- f" r4 @& W' W/ A% ^/ ? 1 、“出将入相”实际上多用于老戏台之上,真正用于宅院笔者尚未见到过实例。
0 d* C+ N1 j/ R9 M# F 2、如果是“出将入相”四字不符合当时的书写顺序。过去书写顺序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而凤山府邸的四字中书写的第一字却是从“入”字开头的。
7 f- {& H5 S' H2 p 3、从残留字迹看应该不是“相”和“将”二字。残留的四字当中最好辨认的当是“入、和、出”三字,但是“和”字与“相”字从字形上有相似之处,容易错看成是“相”字 。但是放大字体辨认该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口”,而不是“木”和“目”,所以是“和”字。难以辨识的主要是最后一字,就是我判断的“眀”字,但是从残留痕迹看此字和“将”字很难沾边,经放大辨识此字左边疑是“目”字,右边是“月”字,古字中“眀”与“明”通用,所以我的辨识为“入和出眀”。. s' n2 ^6 j6 { V
4、“入和出眀”的“和”与“眀”从内容上看也是对仗的。 k! u$ e- U8 J7 b4 }
3 V6 ^' P( Y6 w! W
这只是一家之言,况且没见到文字破坏前的样子,也没有和当地老住户了解沟通,纯属依据遗迹和主观判断闭门造车,难免谬误,还望知者纠正。. h) J, C! r1 V' J* W' |
; {' Y) t4 _4 ]$ \, K* Q. `9 @& K6 Q6 T
精美的砖雕拱门7 ] U7 `* A. n% i
; C4 T. X" M( v5 F# L( B7 H+ q; Z5 ^+ o) l% z
% R7 y: D0 _% q
6 P' ^( |8 h8 Z- S( I, H四字周边围以回文、香橼、巴达马4 H9 S/ _3 l5 Q& D8 P
2 J! l' Z9 z0 ]1 h. N$ |, O( m
: l6 o; p1 U) n c8 V4 A2 l5 e5 D6 v* y
& m z( d* A4 A6 a& r
5 F T4 k8 |! l: }, ]/ d) W" C
四字局部辨识# {. O" k4 ~5 M( A" g2 F( f
) P, x! W7 y; u# j* p" s+ t2 T$ W1 q3 H) N/ i1 Q6 U! H
+ D2 E* D7 Y, ^3 i2 A
+ S8 k$ F6 R- A9 J5 ]# c. W
1 R% n. e7 \% ?
5 \4 w; t2 k$ A
0 Z8 S6 m. a3 n3 L3 R; o
8 X: Z: D8 p( |: Z1 y5 k
% ]1 d! U V, a& X! I: S/ F1 l
& I9 f6 E3 U; _" z2 j# G3 I* n: v1 ^. B$ E5 \
: e* k4 l' Q6 h7 q7 _0 _
/ d+ b& L1 I1 p# ?4 X; t$ p U
3 g8 g" N7 R' K8 J$ u! M3 |7 t3 _
$ K" Z5 ?, ?2 k8 T. P% k! t& X- y/ h! \* D/ R, A
6 t& J& o( S+ ]9 Y% G5 e) p5 ~! J; z4 ~, C* V' ?+ 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