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2 i$ w8 a1 t+ s , G( {1 B8 k* m* V9 u2 m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C% }4 n3 X3 n. q- g7 B' E
e6 G' L- h1 ]% \, w+ A2 Z(说明:本想单写游览“东便门”,可惜喜仁龙先生的原始照片中缺失
' I7 T) i1 X# u. K4 O8 ^. r* h较多,在介绍“东便门”某个景物时,总有不尽意的地方,这些缺失的 3 K" T7 t$ ?8 O* G5 d9 u {/ b
内容却在“西便门”的照片中见到合适的图解。由于东便门和西便门是 6 v4 a$ s% w2 {. k
北京旧城池中两组规制,级别类似的建筑群。把这两组建筑群放在一起
$ m% M% W, Z* Q2 `. h% E介绍,可以起着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我的重点仍以介绍“东便 % | Y) W- A0 S1 A6 V
门”为主,“西便门”为辅。读者从“西便门”照片的注释说明中,很
' |# P8 \, c9 f) i1 z$ `# R+ s容易补充“东便门”照片中缺失的内容。有时为使某景物更形象,也借
' M+ P/ V- k' K9 {$ J L4 `& t用少量的其它照片,凡不是喜仁龙拍摄的照片,都会注明【资料】字样 。
( Q0 w9 p1 F' y: w文字介绍用“蓝色”,照片或图片说明用“红色”) 2 r/ i" A, ~4 `# ]1 B# G
" [$ k* I/ p# N奥斯瓦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1879-1966),
6 @$ |6 f% {9 ?! Q4 X: u瑞典人,美术史家、汉学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主要在 % C" R2 O3 W: @/ F4 M
1921年-1922年),喜仁龙通过对北京城墙、城门长达数
+ }# K: H2 a f9 }3 D月的实地考察、测绘,并结合文献研究写成《北京的城墙与
/ l/ j% b$ u' k5 k: E' L8 e城门》,1924年由伦敦John Lane出版社出版,限量发行
p+ m1 n+ g+ ^. W( h! w+ R2 B800册,收录照片109幅,测绘图纸50幅。喜仁龙在考察
. F9 n1 Y9 M5 J过程中,对每一个研究的景物,都会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
0 U, d2 z' u, y% X! h( A时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生动,具体,全方位地用图片记
& C3 g k% Z. p录下鲜活的历史和珍贵的遗迹。可惜有很多照片并没有收录 ) f( J8 d+ w& F0 \. j, }! `" i
到出版的书籍中。加之历史久远,储存不当,档案缺失,编 % Y; u! ?9 x7 _ m
录差缪,注释矛盾,要甄别其中的照片并非易事。因此有许
7 I) C3 h) d# E多照片不再被人使用。由于本人非专业人士,仅爱好探究老 8 d2 p" k$ E. R- ~9 v! K
照片,对喜仁龙的照片和注释也作了一些查阅和探讨,我只 0 `3 N3 }: f7 T5 l, o9 G
想把这些结果与大家分享,对于有关专家或爱好者也许能起
; u6 S7 S) g. U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B3 r2 ^3 b1 d1 m文中肯定存有谬误,敬请专家指正。 ' E" r/ O, m: }/ U( D& K
00-0:北京城门简介 3 Y8 t( L' n, r! R! C5 Z1 S3 S
北京城门经明清两朝的补充完善,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
" l3 Q- q( F0 C0 r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
" }, p/ X+ Y" w/ n8 \6 B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指的是内城九门、外城 & x' H5 h" u& y9 e8 D( r$ H
七门以及皇城四门。具体如下:
# N8 s+ P! g$ @$ p) W9 v1 {: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 @4 }2 y( J% H
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
% b+ [5 }0 N# Y8 K5 \东便门、西便门 6 C% h0 b3 B4 Y5 p9 ?
r9 H5 d7 E! ] z% H o6 o00-1 北京旧城门“内九外七” }. c* o# V$ p- `/ U# A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5 }% t" ?8 L9 X [
8 u7 l- v' m3 C7 {( [8 [0 x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 U Z3 o- m4 u' v S# X: F/ p! t
宫城四门:午 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现代城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
$ ^. W* S" u3 v0 N+ u \& M
. v5 J8 F; d. Y1 q00-2 北京新旧城门示意图 4 K7 E" B' c. M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L& K# k4 a/ k: F
+ O2 \8 H2 Q8 D% o+ A
东便门偏居北京城的东侧,并且位于内城和外城结合部。
4 h9 R. y. T$ A a3 Z3 @$ p因此,这座城门可因其所处位置,用“偏(piān)”来命名,
1 T$ g. F. E8 a称为“东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
& k$ Z7 n0 I1 K3 I" {$ i一长就把“东偏门”读作“东便门”了。(还有其它说法) / X& B9 G! m$ i7 S+ C0 Y/ f
8 A* K4 m+ k" \7 ^8 T" P: y00-3 乾隆京城全图-东便门
% Z+ n* P* |, R s3 D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Y [5 C G/ l; X. v00-4 1914年北京全图中的东便门 ! } n m& N! M9 u' e4 Y) q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p$ S C) j! U: M
5 S% O Z6 K( q% t/ K& [5 A" ^00-5 北京老地图1950年 (注有周边地名) 6 f. e9 i1 Q3 B2 R$ l+ _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8 ? z( m5 v; p9 N( A
m5 [% g& w2 J8 b+ {2 k01-0:东便门简介:明朝嘉靖修筑外城时,因财力不足,
- _+ C2 b6 F4 t: T8 s8 F& I因此在此处将东南角楼包入,留下临时性城门作为出入通道,
/ v2 m: b& O K( O: O故未命名,及至建成10年后才命名为“东便门”。东便门 ! Q* ?6 `4 M1 o# ?0 m
由瓮城,城楼,箭楼,登楼马道组成。 $ y. B! E9 J4 t, R' y4 ?# D
东便门瓮城、箭楼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失修拆除,城楼于 6 [+ \0 H% q' w8 `3 K# J, t
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 0 j+ Y) R8 x2 P* L; [/ [
01-1:东便门全景:箭楼,城楼,瓮城。由内外城接合 ! S7 p7 t, j5 r- g0 T8 `
碉楼附近的内城外侧拍摄的东便门,可见东便门的西水关
7 B$ f( `) k/ O4 E: ?的闸口 9 V6 y) m# ~9 Q4 h" }: a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5 a6 `. @! T% g' K+ o
8 W+ h8 P% M, _; F- y3 N! q0 W& [2 [01-2:【资料】从大通桥看东便门。
" j& p: M/ s8 k/ i( q!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l( ]3 b3 |9 I; S1 I7 `1 D
0 \' N; P0 q. d% i; U& Q. H# L5 u
01-3:【资料】东便门正面:朝北劵门。箭楼北正面
0 t: V) G2 Y" x. l1 _有两层四孔箭窗 ! n% X% u8 ~9 [/ I) E9 T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Z& \( V( {& @! G6 X! J! q2 D, R
/ i7 R2 O2 A' d. L/ b! Y- r7 @7 p6 a, w
01-4:东便门朝北大门外侧拱券顶门,券门上方为箭楼。
6 b! Q2 v1 w P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F1 R8 U& \ i/ g$ p1 O2 U
$ }" E w" Q( H# ^
02-0: 东便门初建时,只是作为临时的出口,并没有建
* M1 w6 s8 R% }& X4 N! ]3 h5 U箭楼。后来箭楼为乾隆时添建。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式, 9 @! |. \& W: s$ C
灰筒瓦顶,南背面有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有箭窗,每面 $ J( J. h( D& B
各二层,北正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 : ` [" K. [( T. R& N" R, e
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 5 X4 V# ?$ l1 |' p
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
8 s9 X5 A0 j5 a& |4 F- m10.5米。
# ]- u- z' l3 Y7 N2 M02-1 【资料】东便门箭楼南内侧:可见箭楼西侧的两排
1 y( T. M4 {; }两孔箭窗和南侧的单门以及下方的闸台门内侧的过木方门 4 f! {. n* c% Z% h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S) C9 Z* J* N L4 W6 I* j9 Z+ x# G
0 F& O' j2 [" l# \- r: j03-0: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
9 I8 p6 t; |+ A9 ?, l/ s3 ]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 7 e8 B0 `/ Z( I+ @2 U
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 + b4 _8 K3 s) c p' e4 [
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 $ b" Q7 G) K1 D6 q* Z# k
03-1 在东便门箭楼南侧拍摄瓮城内和城楼的北侧,在
, G9 E+ O3 q6 g; t& x4 Q! Q过木方门上方镶嵌“东便门”石门匾。
! S6 S9 f" u9 f/ c+ N2 t# F% W5 D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7 C3 I. U; t. N9 s- P. f
5 k e8 w, g3 M7 J( b# A: |03-2 由外城内看东便门:城楼的南面。城楼为单层单檐
: v! H, t, W. |# t歇山式
+ N3 \# Z. i2 e3 {' Q7 N9 ^) o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l. n! P& x$ y9 l, Y/ d7 z9 W
# d2 x/ Z( N+ X2 |% O" o8 G03-3 由外城内看东便门:城楼的南面。城楼复灰筒瓦顶, . i7 s1 m$ w5 i: I' E5 d
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 2 _+ k3 P6 ?4 q* @9 l$ m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w8 Q9 B3 e9 ? o
" _* z2 W1 O0 k* |! U5 \03-4 东便门城楼西侧:城楼四面砖墙,只有一门无窗,
+ M4 z5 ~9 o" t; C Q. ]墙顶签实上作馒头顶。 " M6 w6 H0 a( o, t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 F1 l( i: K! A) h* b2 n
1 P% B3 _* G* O" r
03-5 东便门的瓮城为北圆南方:图中为东便门瓮城北部 - \7 }" ?1 l7 U3 N
半圆城墙外侧的东侧城墙根下休息的驴和牛
9 C9 Y! D5 U: S Z) |* t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n5 j, v/ C$ j7 V
# r K% X4 Q! \# }04-0:北京昔日的内外城都有护城河。护城河水系的水源 ' U' d6 f( K) J, Y4 B
来自西北玉泉山,白浮泉等地,经长河抵西直门外高梁桥, " q. T" H" f3 |5 K
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经德胜门水关再分为两支,南支 " h5 ^3 r4 J! |: n1 o( [- `
注入城中积水潭、三海,进入宫城护城河(筒子河),然后 1 _% U3 X" U3 c( j
经正阳门东水关流入内城南护城河;东支继续东行,在东北角
; Q7 _# x. d( G& Z F0 q楼处南转成为东护城河,在东便门西水关同内城南护城河合流。 & Z+ T. d+ g. a4 ` b
第二路从高梁桥向南,在西便门水关分为两支,一支转向东, ( q- s& b7 i0 x9 j: \
成为内城南护城河;另一支向西、向南,成为外城护城河, ' ?. _0 }2 R. v- U' G
在东便门水关与内城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汇合,注入通惠河。
% s. o. w$ x; D3 X在北京城墙上设有水关,为城市进水、排水通道。内城有
) D% T# X. @2 S6 r3 w七座水关:德胜门西水关(内城进水口,三孔)、东直门南
1 F3 [/ i8 ` O' h0 C/ M) y$ G(排水口,一孔)、朝阳门南(排水口,一孔)、崇文门东
. g8 O% c N* p(排水口,一孔)、正阳门东(排水口,一孔)、正阳门西
$ \$ Z1 Z% z' X8 A" B1 }: E( s- s(排水口,三孔)、宣武门西水关(排水口,一孔)
' T; x- t5 O0 u/ r8 ~5 b共七座水关。外城设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
$ s2 Z/ g! \( T- p东便门西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和东便门东水关 . L7 C0 Q2 O7 M1 f3 R! M
(内城、外城总排水口,三孔)共计三座水关。
- I* y5 C/ s8 C水关基础为三合土夯筑,上复石板、石块,再复城砖,
7 d/ b: K# [* e顶部砌成券顶式或过梁式。每座水关均设二至三层铁栅栏,
$ s0 F b9 \0 F; b& y并派士兵看守。
' a; k) V% t, }东便门的西侧(西水关)和西便门的东侧(东水关)都设有 $ k' b- A+ Q4 d( S+ I5 l( z& e. L
将水引入外城的三孔“进水关”(参见“乾隆京都全图”00-3)。有的水关设有闸口调节水位,闸口一般安置在来水方向, + U* u8 a" \2 m4 s
即水的上游。由于清末民初,政局动乱,一些闸口,
2 D2 L% t+ M5 l- w3 a! e6 S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已经失去原有的模样。
. ]' }1 i* G( S0 J04-1 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西水关(注意板车)。
% ?# f: M. J; n# ?' H, W远处是内城的东南角楼。
; l( P; T t' a3 S- B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l. }2 g( n M" w& `
1 f7 X) |; f7 E* T+ K04-2 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西水关,从闸耳数量看,很难想象
, S/ V3 S9 x9 a1 F7 w0 Z是三孔进水,而在城墙南面的压桥可见三孔出口 * N Z1 s+ s% Z
(参见西便门东水关城墙南的压桥11-18,11-19),
# \% `' s) W$ a, W) y& M2 g内城东南角楼和内外城接合碉楼(楼顶已坍塌) + s3 T' V( I6 Y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3 w, G0 l7 \+ d3 I& }- ?( n
% M% P8 P+ Q/ {- @: r1 G1 ~
04-3 在东便门西水关东侧的垛台(马面)上拍摄的东便门
: u/ g+ o u! V( d6 t" M- j外,大通桥西侧的水面(注意树下的板车)。水上有三只 % Y+ h1 Z9 C6 s* o* u ?7 J! z
在内城东护城河载客的游船。
6 Z/ V$ S7 G1 p9 d3 t& p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b. t8 G7 `( T) r+ B' W
6 m" g% D& F- o" s" m- H; v2 k: f05-0: 东水关为出水口。内城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在东便门
9 M' A( z: f q$ a/ R三孔闸桥(参见10-1的东便门三孔闸桥)迤西处汇合后,
$ P- ^! V$ `. @5 j# O# `从东便门东水关,由南向北过外城东便门段城墙,注入通惠河。 4 N6 `& q7 F3 i+ b7 v7 k. A- t
05-1 东便门外东侧大道,可见东便门的圆形瓮城和大通桥。
# v4 m% ?+ m x6 H* H) G" I* J照片中石板大道为东水关外压桥的引桥。
D0 {* I# c& X道上是送葬队伍(参见05-2图) : r8 @2 L z4 O" t2 T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b( E- {6 }7 d4 T. e5 t# p
# p& g s/ @5 W- V
05-2 东便门外东侧大道,道上是送葬队伍。 ; A6 X7 ~& S- T* F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Q* d0 ?# f( b+ [$ k4 r+ u0 D( }
4 s1 n K. |% |/ n8 }: N% K$ q* h$ d05-3 东便门东水关。外压桥下的三孔出水口, 2 Y, w# x. Y5 m+ H+ T' j& a, q7 x* x
可见西侧护岸上的镇水兽:趴蝮。
: j+ P m a- a1 F: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Z: t" V) R7 M4 S; `
% d; f* k" ?8 z+ M" l( ~& D& _05-4【资料】东便门东水关外压桥,位于大通桥东侧, ) H/ L- p8 m8 T1 `4 p5 J! M* f
东便门外迤东。 2 _4 k$ B& P7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G4 A# W/ K9 z9 i( e& |
( F( P6 G$ ~. q$ P: L
06-0: 北京旧城池的外城都建有角楼,共四座。
0 D: ?- V( M; \0 `7 k外城角楼修建于嘉靖三十二年,均为单檐歇山顶十字脊
" K9 z3 Z K* m# e: x! b方形建筑,楼高7.5米左右,面阔、进深均为一间(6米), 5 \: p3 O' K) }0 s
设箭孔两层,朝外两面每层各3孔,朝城墙两面每层各2孔。 3 C; c4 V9 }# v, F; O' @5 p1 L
外城东北角楼在二十世纪初已坍塌,西南角楼于1930年拆除。
7 j' y% f p. V! w( r东南和西北两座角楼分别在1955年和1957年拆除。 - J/ x4 x& `7 z2 R9 g4 h
06-1 东便门外侧东段,可见外城东北角楼的城台(角楼已毁) . Z% h2 ^+ {' \$ O! u
(外城角楼请参照西便门西侧的外城西北角楼11-14,11-15)
4 l* r! n/ w2 Y' R1 i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7 v6 n' Z6 j0 x: @! c
. T( j+ J; f- T! t) c8 ?% q
06-2 东便门东侧,外城的东北角和外城东护城河,石桥, * q' D- k/ `! B: J) t! I4 J. v9 L& d
外城东北角楼(已毁)的城台.
1 K" I' v- t: R2 G8 t* P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V, V2 b u6 Q t& X! K
$ W5 @1 ^- ~2 V$ q
06-3 东便门内侧东段,可见东便门城楼。沿城墙道往东
( r3 G# q) L4 C6 @1 [就是登外城东北角楼的马道。 ' R! R4 {6 [2 z$ J9 j. f; Y1 W1 z6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8 y8 O# N* i- }4 b1 s, q/ d7 h$ w) [
0 b U; b8 ^9 v6 x. z/ j# C9 P6 z- a% D" b06-4 东便门内侧东段。
& o4 ^. O! \3 V9 Z1 M( r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8 y/ B% G& Z# d
6 x2 R. Z. b$ M07-0:接合部碉楼:在内城东南角楼东翼台基(内城角楼
5 N: }7 ]* }- a7 l" ]# p% M的墩台台面约四十米见方)往北第一个墩台的东侧(北京
$ {# F3 X* _ N3 m内城城墙的高度平均在11.5米,顶部厚度一般在11米至 $ s; z4 B' a9 G5 k
15米之间,城墙每隔九十米左右,建有向外延伸的墩台,
. x4 n. D( ]( S5 N# w又称:敌台,马面。墩台同城墙同高,墩台的顶部大约
* G1 N6 T, M. P0 {长15米,宽约13米,外延超出城墙顶部厚度的3米至5米
! u9 d* }1 a7 K. s! A不等)与外城北城墙东便门段的西端衔接(外城墙的高度 , H2 \1 i/ k+ z3 e0 @8 \
约为6.4米,顶部厚度约为4.5米),在内外城衔接处建有 , k/ d H. ?3 W$ j o/ E5 E
碉楼,碉楼的长度要超过外城顶部厚度,大约8米,和外城
8 G/ y1 k% X- @1 Z; Z5 @) M& a内侧找平。碉楼的通高在10米左右,宽约5米,朝东的正面
9 Q/ T3 D2 U/ U有两排四孔箭窗。两侧无窗, 靠墩台方向可能有门进入。 * \& P) w' a0 J0 p2 y1 ~5 |: f
(有关内外城接合部碉楼的资料太少,该建筑的尺寸为 3 S. w& g! X3 ?7 D% L+ s9 e
作者概算出来的,请专家指正。有关接合部碉楼的实照, : u( H; l& h) u% @* [) e- L7 Q
请参照西便门11-15, 11-16。)
9 L- D8 y/ V& P& N07-1东便门外西侧看内城的东南角楼和内城与外城接合部的 @! A$ d5 N8 g2 w9 M# C& T
碉楼。(1921年碉楼已部分坍塌)
4 X' T1 U. j8 q) G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0 F, Q5 Y: J& `- }0 e
( ^. q! v9 N7 v
07-2 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内城东南角楼和内外城接合碉楼
* m6 y5 P' _" {% z(楼顶已坍塌)
, t5 |3 j1 u2 l- Z8 P2 @7 O) M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b: ?- _' M4 l 6 k, H) }2 l O$ j2 `5 ]; ?% y$ j
07-3【资料】在1874年拍摄的内城东南角楼的照片中,
' G1 w/ Z9 A2 U( x0 s可以见到接合部碉楼。 1 T' F! L5 u- F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o4 r( z- O0 k; H7 |: H5 z
4 s9 @9 k6 Q! E! t& Y/ ~ |9 V% w07-4【资料】在1900年前拍摄的另一张内城东南角楼的 ; U) u Q3 |' y* G
照片中也可以见到碉楼 ( E; S( Q8 ^& q& e. \; E& r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T* v- c8 A1 a) R$ e6 R
' B8 G, J% [8 Q4 H# Q07-5【资料】1900年之后,东便门外的碉楼已毁坏 . x4 s; U+ F x2 O! |+ V# C" H2 N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e1 O q6 w% {% x6 v6 p' |# ]
2 J! _4 w8 Y* E1 D* T9 N5 }* V08-0:内城的东南角楼(东便门角楼)
- N i5 o) m1 d9 Q8 Q' p0 d" N北京旧城池的内城四角建有四座角楼,其形制基本相同, - k3 o( t2 t; k1 ]) \" |4 [2 ]
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建筑,平面呈曲尺形。
2 B: }1 w3 S r角楼高度为17米,连同城台通高为29米左右。 ! {. ?7 b U3 w+ Y# H* y
朝外的两面分别宽35米左右,各设四层箭孔,每层14个。
) h3 a0 q6 Z& u- \, g侧面亦设有四层箭孔,每层四个。角楼背面设方形的大孔,
9 n9 N# ^# E6 T# X* f安装木栅窗,供通风和采光用。角楼内为中空建筑,
8 n) h' I) h6 u, Q. h4 m+ [5 C2 Z: m仅沿箭孔设四层楼板。 ! s$ S! }* t4 K0 }8 f
北京内城四座角楼中,仅东南角楼因临近铁路, ; [/ g4 L; @, s* O: J5 O, l( c- x* N
担心拆除工作影响铁路通行而幸存。其它三座角楼中,
d1 U8 w4 U% p$ }% t东北角楼在1920年拆除,城台于1953年被拆除。 * \6 j/ R8 _6 v, C) X
西北角楼1900年被俄军火炮击毁,城台于1969年拆除。
$ O. ^1 ] i6 E2 [9 {8 K, y西南角楼因无力维修而在1930年后拆除, + i6 h) ?( B% w
城台于1969年大部分拆除,仅余小部分。
0 r7 k2 N! s' W, F% z东南角楼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此后多有修缮。 " v1 J k# u3 L
清乾隆年间,又对包括角楼在内的各城楼更进行了较大
8 V/ {# K4 d9 {* p规模的修葺,民国成立后也曾予以修缮,并将内部大木的彩绘, 1 Q& A" w$ g& X; d1 N% M9 `1 F) ~ e
改漆为满堂红色。1981至1983年,由北京市政府拔款修缮,
( v5 G1 t! W. j* T- l恢复了民国年间的旧貌,并开放游览。
& f J) J2 `7 t! a9 B东南角楼建筑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座高达12米,
7 ^5 n2 [3 x8 p, j* H: b8 q' ^底边长约40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楼体沿城台外缘转角
: b/ }: n7 z5 ~) H2 n5 I9 B: a9 S而建,呈曲尺形,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 9 i' X; s. M& g$ Y7 m3 X+ |0 u* y
上饰仙人走兽。楼体外侧向东、南的两阔面和向西、 ! Y( d8 w" V5 {5 P; v! E
北的两侧面,均辟有箭窗,即射孔,上檐下为一排,
& Q9 ^/ ^! c7 C. S/ x: d9 _; S下檐下则有三排,阔面每排14孔,侧面每排4孔,总计144孔。
! T* X' L" |3 X
7 ~1 [2 ]6 w! r4 h3 L# _9 v% Z% ]08-1 内城西南角楼(东便门角楼)
% ^' `/ u! c9 S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B! ^( H1 L& @# S6 R
* |' W% Z! H" J! s2 O& p
08-2 东南角楼:在城楼上看内城东便门附近的东南角楼
9 ~1 g) n n& u8 k$ [& o内侧。可见“旗杆石”。照片左下方为登楼马道,参照11-20 0 s G; X# [1 v7 }( x! E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I2 C2 K" |; v" G( R
+ U2 t E p+ o7 N6 Y[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7 10:12: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