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4850
帖子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8-11-17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1 09: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8-11 09:37 编辑 / n' _( X. l- o* [
6 W4 x1 y8 z1 U/ e, F0 D关于2楼帖里的图330和图331,还要说明几点。' Y7 g2 t: P" d5 E
, {, O, A' A% x
: _/ ], }9 ?' ~( o: @- f2 K在 《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画册里,曾见过一幅流传广泛却未有定论的城门的绘画。7 h3 N( m, n1 D) ^7 Z' W
s, M7 x7 U1 m$ G[转帖]:最后的封建王朝:洋人笔下的大清国写真图集
' L: o% {% A: L5 I6 n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thread-4191-1-1.html
" G, d6 o. L! y# B; I* e _! V/ t7 \2 v% k
6 I- F* b% E& b2 b) v《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李天纲编译),这部画册的英文书名原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书名解释说:“由托马斯-阿罗姆先生根据马嘎尔尼使团画师的素描稿重新画出,另由赖特先生从历史角度作描述性的注释”。出版者是伦敦费塞尔公司。这部大型画册的初版时间在1843年,即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年。 / I: C. Z. [# Z/ m# H: ?) [# r
欧洲把中国看作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画册中中国还没有被丑化、妖魔化,相反被描绘成其大无边的天堂帝国。 * D: k7 \, W$ q. w1 e- y/ t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对中国还是具有敬意。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本画册中的中国。当时社会不安但不动荡,民生凋敝但不破败;中国南北各个城市死气沉沉,却还井然有序,保持着帝国最后的体面。大清国依然顶袭着康乾盛世的华衮,尽管衣缝里爬满了虱子,表面却还光鲜。
2 E3 i9 i$ D# c阿罗姆没有到过中国,他借用了别人的素描稿,重新画清国。目前所知,他主要借用了1793年访问清国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画稿。
7 u& q8 x2 N% m6 p18世纪末到过北京的英国人都还承认: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中国,他们获悉北京人口数是300万,光是都城(鞑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积也超过了1平方英里,比当时刚刚扩建的伦敦城还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纪世界最大城市,伦敦的城市规模,无法和北京相比。
6 y" Y! w. v2 z' d) L f清代北京城的西面,共有阜成门、西直门、西便门、广安门四座西门,西直门处于西北,马嘎尔尼一行的使节们经此门到圆明园。北京城墙拆光了,西洋画的笔触,写实的风格供我们遥想当年。城门有些失真,不该高耸如宝塔。资料说威廉-亚历山大是1799年在英国完成这幅画的,可能是丢了素描稿,凭印象画的。他把中国的建筑夸大得高大以符合英国人的想象。这幅水彩画的原作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 Q7 h$ r8 n8 V7 z6 K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个水源比较充沛的城市。玉泉河自西注入护城河,贯通城内宫中的积水潭、北海、中海、南海。当时的北京虽不象南京、扬州、苏杭等江南城市般“秦淮风月”,但不致如日后干枯得河底朝天,偶尔也能看见城下扬帆飘动,舟楫往返。
, v& L" O) |) l$ R0 B+ }$ Y7 W) e......(略)。7 y7 d V; S. T- v
) |0 t* k6 s: z6 P! _0 B8 y. C
下图就是原文里所载并标注为“西直门”的绘画。6 l% q( d/ J7 |1 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