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 9 s! d( e! g- l9 k, V% T8 s
0 i$ T$ Y6 A3 T! y% Z0 {# K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离开了人间。 0 u7 D' [( W$ v; X& D9 T& p
" F! a0 G, |" R$ C 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
' d# O. O" i; G
$ R" _* e" U+ V/ r* l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也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地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产生了。
; q0 g( M! k$ [- j/ z+ y; u6 Q! e1 @
- Q2 o# A$ Y0 ?4 e5 \ 在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里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 f$ `9 q% o. l" K" g a# A
* k, u b& y% k7 S3 @
在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中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生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 p( t4 Z0 V- Q2 F x
& m9 s9 T% g; ]$ h+ R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 D8 {! d5 M# t6 u2 K$ m9 Y: c- {; u# n& M; L3 m7 o7 r5 p7 {2 i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 d( X* l0 m4 X9 T) |7 x6 G2 j
) ^& ^& Z+ a, C- Z8 [, ]) N0 H 由于这些种种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的一大疑案。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对光绪病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 R1 o$ q% I7 H. y3 J$ G
& U7 w9 ~2 q$ D 这是光绪37岁时写的《病原》。他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
4 z5 I+ [4 F' o) A- E6 G8 y Q" i2 r
7 p! H$ X+ }! F5 q: {$ K- H 光绪二十六年以后,光绪的病不断恶化,从未好转。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光绪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和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这是导致光绪壮年夭亡的直接原因。
$ s# p6 s# b5 N1 N s7 q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到,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处于无药可用的严重局面。
; l3 [7 f3 c9 R 6 F$ D& S2 H$ M: W1 [
; @! U. N7 N! b3 B 1 q9 Q1 H6 D5 b1 B6 {8 e
五月初十日,御医陈秉钧写的《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七月十六日,江苏名医杜钟骏为皇帝看过病后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
% M0 J% J$ M% J 1 J, u! J1 |& S7 a2 S3 N, O. ]
. A% b: ]1 A6 ~2 a7 Z, [: P/ I+ l
' q# ^8 l: I" Y2 H. `% b
拖到九月,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2 W7 P. B+ l% }+ q4 X7 f
! J1 X" y& c3 L6 }$ W' L" Z
! ?1 |, g2 v2 v6 [: C5 a + ], |" b( J+ t% |& K6 v% u _
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已经进入危急阶段,他出现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状。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等三名御医会诊,一致认为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已处于病危状态。并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7 @" P' t/ F5 u* O% v6 [7 `
/ r6 n. U2 Z! ^$ }7 x, [+ [) G4 {* N% b1 J$ n. R( d* o
$ d A% b [5 C- F/ u3 r- e* ~十月十九日,光绪已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2 s3 B6 \% n) D
* F. x, u; |2 i0 e' u: C- m$ U/ I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的轻轻颤抖。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
6 F$ W$ ?6 O- v! X' F8 e4 d 2 O% S5 Y7 a; {) W- [
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拖到傍晚,光绪怀着满腔的怨恨与世长辞了。 , ?$ `8 w* h8 b+ i5 C8 x6 Y* B
" F/ P& F" n; {2 n我们从光绪去世前八年的档案记录来看,可以认为:光绪帝从开始病重一直到他的临终,他的病状演变是属于一步步加剧地恶化,并没有特别的症状出现,既没有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迹象,也没有突然暴死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病死。
1 @8 x3 m/ q+ f & ~2 _/ n- a2 L1 b" R* O$ c" O
光绪与慈禧虽然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
; A$ c" Z5 q+ H3 j % T$ {9 _, w5 X
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是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的母亲是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 o3 M% E4 k1 S4 r' v $ u# S) u; ^4 T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的深夜,同治皇帝因为患天花病突然去世。临终没有留下由谁来继位的遗命,而国家又不能一天没有君主。在第二天召开大政会议,讨论究竟由谁来继位,慈禧太后压制了其他一切意见,坚持由4岁的载湉,入宫来继承皇帝大位。 9 a I2 k2 `, i+ d- r: ~
4 G3 p; }2 N7 N" D, i( h载湉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没有留下儿子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薰心,想找个儿皇帝,创造再次垂帘听政的机会。
$ w" a* [+ Q. H5 N3 @: @
7 [/ Y+ P/ p5 e0 h7 M9 G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4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牢牢抓在手里。
$ w; o l- \( x2 w' m+ B) M* f 光绪虽然当了皇帝,是一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之">国之ERSONNAME>君,但是自从他入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他是在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词训斥中长大的,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 + p/ i _8 x% O0 U+ x
) Y$ B% J. a* K' x/ h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岁的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选的,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在把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 }2 y+ p9 y* G3 ~5 B6 x
3 u& ]% T& a1 N- K+ p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
% n R! s" Z0 I% i
2 S9 V3 j9 K5 ]珍妃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显得较为轻松的时光。 2 M# h0 n" k4 Y3 P% L {. m
9 l( Q2 z- W0 R; }- v! U% J& j6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