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塔胡同 说到北京的胡同,就不能不提到砖塔胡同,那可是北京胡同的根。 ( N4 Y" J! n+ C" S# B1 m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朝。据文献记载,元大都有50个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然而,随着岁月的流淌,这29条胡同的名字除了砖塔胡同外,都不见了痕迹。砖塔胡同名字得以流传下来,还得益于元杂剧。
& c! J* {* d& J6 ]# ]' A! `- y 元人李好古写过一出杂剧,名字叫《沙门岛张生煮海》,描写一个叫张生的小伙子,与龙王的女儿小龙女恋爱的故事。在第一折中有这样的描写: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张生的家童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有一段对白: ! }6 @$ @: r; A# s* K
“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 " w t+ ?2 R2 y0 n
“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煽煤火去。” 0 \1 l8 t u4 k0 S* L. M
“我到那里寻你?”
3 q) ^% |; i- |. Z- h" @ “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3 C% m; x' P/ I
“羊市角头”就是羊角市,就在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就在万松老人砖塔的北侧,就是现如今的砖塔胡同,只不过少了个“儿”字。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的700多年,砖塔胡同还叫砖塔胡同,位置还在万松老人塔的北侧。这的确是一个奇迹,也是一段佳话。
* X) i7 h$ R) s- r 砖塔胡同得名于胡同东口的万松老人塔,而万松老人和砖塔背后,更有一段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故事。
6 y6 ^; ~/ m- c' [4 M- ^ 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内-万松老人塔》记载了万松老人的故事。
z$ C& f; m/ H9 z3 p% }& F 万松老人,是金元之际的高僧,俗姓蔡,是山西运城人。生于金大定六年(1166),卒于元定宗元年(1246)。15岁时到邢州(今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学成之后,返回邢州,传授佛法,信徒众多,人称“万松老人”。金明昌四年(1193),万松老人应金章宗邀请,到中都来说法,从此就在中都这块儿土地上扎下了根儿。 # K9 F% Z- f% Z% o4 E( H/ d+ X" E
1215年,蒙古人入主中原。铁骑声中,金王朝覆灭了,契丹贵族耶律楚材也无官可作、无城可守了。于是,耶律楚材拜万松老人为师,得法号“湛然”。两个人诗词唱和,情深义笃。3年后,成吉思汗知道了耶律楚材的名声,将他招到幕下,成为重要谋臣,跟随远征西域。万松老人挂念着西征的弟子,修书一封,授予治国安邦之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个字:“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 l( h9 U. q. O- L( e
后来,耶律楚材成为元中书省中书令。他一生创造了大量的诗文,写下了许多名言隽句,如“含笑山桃还似视,相亲水鸟自忘情”。后人将他的诗文编成《湛然居士文集》。耶律楚材死后,葬在今天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当时叫瓮山泊)东岸。 8 }5 F- ?7 ]$ d: x$ F. B; g
话题还是回到万松老人身上来吧。1246年,万松老人圆寂,葬在今天西四路口。不过那时这里还是荒郊野外。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万松老人的骨殖塔是七级砖塔,高丈五尺,塔顶长满了杂草。不知何年,有人倚塔造屋。从远处望去,砖塔就像从屋里钻出来的一样。又不知何年,有人在砖塔下开酒店。塔檐上挂着猪肩,塔的四周环绕着酒瓮;刀钝了就着砖塔开磨;喝醉之人,靠着砖塔,胡拍乱骂,狂歌劲呼。万松老人塔二百多年不见了香灯。
) Y! H, ^% ^1 \* X, Z. z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一个叫乐庵的和尚,见到万松老人塔的样子,十分痛心。就募集了一些善款,将周围的酒店赎回,自己居住。万松老人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静。
, B3 H5 g, Z. t4 W9 R) t. o 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奉敕对万松老人塔进行修缮,从7级加高到9级。民国十六年(1927),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又一次重修,并在东边开了一个门,额曰“万松老人塔”。
% ~' R% i: W5 q* } 砖塔的故事到此为止。但砖塔胡同里的故事才刚刚开讲。从耶律楚材开始,这砖塔胡同就和文人墨客、历史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 o, ^$ g- \+ O$ u; Z
1923年8月后的十个月里,砖塔胡同出现了一个长衫布鞋、小个子中年男子的身影,他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鲁迅。
8 y" g% T& y8 H2 [1 U 原来鲁迅一家住在西直门内路北公用库八道湾11号。1923年7月14日下午,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失和。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家庭失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在这里起了作用。但是,以后的很多年,兄弟二人对失和的原因都缄默不语。8月2日,鲁迅和妻子朱安就搬出了在八道湾11号的住宅,迁居到砖塔胡同61号(今84号)。 * W( d: ?- V$ }! o1 d
鲁迅在北京先后住过四个地方,砖塔胡同61号是鲁迅居住时间最短的一处住所,只居住了9个多月。搬进后不久,鲁迅的日记中便出现了四处奔走看房的记载。
( r+ W4 v z8 T% _: c 砖塔胡同61号是一个很小的院子,月租金8块大洋。三间北房总面积不过30平方米,西面是夫人朱安的卧室,东面一间留给了老母亲,中间的才是鲁迅的房间。堂屋摆着一张小八仙桌。白天,堂屋是会客室和全家吃饭的地方;晚上,鲁迅就伏在八仙桌上进行创作。堂屋靠墙的一张木板床,是他睡觉的地方。兄弟失和、居住拥挤,使鲁迅的心情和身体极为不佳,他在《题<彷徨>》诗里,透露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 g4 W3 n& Y6 `, R& g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3 ?$ O1 W. I! |5 Y3 L" Y1 |, j
但是,就在这里,就在古老破旧的砖塔胡同,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大家熟悉的《祝福》就产生在61号院,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命运悲惨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从砖塔胡同走向了世界。此外,鲁迅在这里还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创作了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
0 B% g9 g, z+ r3 M 鲁迅的外表是严肃的,脊梁是硬直的。但是,他也有柔情,也喜欢天真无邪的儿童。 p' X: n8 M( e. z! W8 Y
61号院的隔壁人家,有两个小女孩。鲁迅刚搬来的第一天,小女孩俞芳看到神情严肃的鲁迅,有些害怕。可是,第二天上午,鲁迅就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可把小姐妹乐坏了,马上就在院子里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很快小姐妹就和鲁迅熟悉了。 . z' j( F i. s$ y9 r) n0 F
由于俞芳属猪、妹妹属牛,鲁迅就叫俞芳“野猪”,而妹妹“野牛”。这下儿姐妹俩不干了,叫鲁迅“野蛇”。鲁迅笑眯眯地反问道:蛇也有野的么?小姐妹一想,蛇本来就是“野”的。于是,银玲般的笑声、爽朗的笑声,从小院中飘出,飘向古老的砖塔胡同。
5 B1 n, \: ~: i3 l2 r' r3 G 冬季北京,那时水果很少,价格也十分昂贵。走街串巷叫卖的大萝卜,一个只要一两个铜板,又大又甜,就成为贫寒北京人家冬天的蔬菜和水果了。每当卖萝卜的小贩一声吆喝“萝卜赛梨哟”,俞芳姐妹就敲鲁迅的“竹杠”,让他请客,买个大萝卜。遇到挑担卖桂花元宵的,俞芳姐妹没有吃过这种比较贵的点心,便对鲁迅说:大先生,元宵多甜啊,多好吃啊,吃一碗文章都写得出来,觉都睡得香些……于是,鲁迅要了九碗,给太师母、俞芳姐妹以及帮工等,每人一碗。 6 y5 [6 t6 I* _. o; K/ V
正如鲁迅诗句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既有斗士的勇敢,也有童心童趣、缕缕柔情。这才是真实的鲁迅,砖塔胡同可以佐证。 $ w$ e- u' J1 R% v& t4 j+ |
1924年5月25日,鲁迅与朱安迁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今宫门口二条),就此离开了砖塔胡同。 + B; l @1 t! l
历史往往有许多巧合。在鲁迅离开砖塔胡同二十多年,另一位文学大师搬进了砖塔胡同。他就是传说被鲁迅戴上“鸳鸯蝴蝶派”“帽子”的张恨水。两位文学大家先后住在北京同一条胡同,恐怕也是难得的佳话。
1 B' I' f* {' Z7 M 张恨水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但他在北京却生活了40多年。他把北京看作是自己的故乡,创作了大量的“京味儿”作品。
6 S: D& h$ `/ x9 R 1919年,年轻的张恨水踏上了北京这块土地。北京丰富的文化氛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先后问世。 5 Z/ v4 Y7 V1 }
鲁迅的母亲虽然不看鲁迅的小说,但却是张恨水小说迷。鲁迅是个孝子,每逢张恨水有新的小说问世,他就买来送给母亲。1934年鲁迅在上海时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就曾经提到过:“……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7 E+ G- {4 Q6 E, x$ ]
1935年张恨水举家迁至上海,暂别京华。 2 U$ ^$ k _0 O p
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张恨水从南京飞抵北平,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编辑副刊《北海》,并买下了北沟沿甲23号院子。这是一所有四进院落、三十多间房的大宅门,后门就在砖塔胡同西口。
* g0 e" y$ @. i7 M6 l4 H! `4 d' T 这个时期,北平经常停电。逢到停电,张恨水携杖出门散步。他的《黑巷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胡同里是土地,有些车辙和干坑,若没有手杖探索着,这路就不好走。在西头遥远地望着东头,一丛火光,遥知那是大街。可是面前漆黑,又加上几丛黑森森的大树。有些人家门前的街树,赛过王氏三槐,一排五六棵,挤上了胡同中心,添加阴森之气。抬头看胡同上一片暗空,小星点儿像银豆散布,已没有光可借……” " ~+ K( h5 s3 e6 K$ D# D! E4 `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了。张恨水家的西院住进了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战士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像农民的场院一样。当解放军离开西院时,还请他检查是否有损坏的东西。他笑着说:没有,没有。然后站在大门口,目送解放军战士离去。
n5 L* G! v' ^6 b 5月的一天,黄昏时分,张恨水正在给两个儿子补习英文。讲着讲着,突然发音含糊不清了。张恨水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两个孩子见到这种情况,赶紧把他扶到椅子上。此时张恨水因患脑溢血,已经能不省人事了。 $ c5 [; `/ r) r
家人立即把张恨水送到白塔寺附近的人民医院抢救。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张恨水除去书,没有多少积蓄。他的夫人为了给他治病,卖了仅有的首饰。就在这个时候,周恩来邀请张恨水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得知他生病的情况,进行了妥善的安排。
- x! s, C: Q) M* g. X 尽管政府对张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但他毕竟是在病中,无法写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家里人口又多,开支还是很大的。他便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换了砖塔胡同43号的一处小四合院(今95号,目前因胡同改建,已拆除)。这个院子不大,但还算规整。三间北房,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屋是卧室,东屋是张恨水的书房兼卧室。院里还有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家里其他人住的地方。张恨水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他又能写作了,后来还陆续发表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
9 z$ E3 l" x" y; |. Q, E/ W0 ~+ w# p 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的早晨,家人为他穿鞋时,张恨水突然仰身向后倒下,突发脑溢血,在砖塔胡同43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 `# b* a1 a" \, J A: a 砖塔胡同的历史记忆中,还有着一位历史巨人的身影。他就是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 & Q/ b% d' G! h2 \0 h9 X9 I8 L
1937年2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的刘少奇,随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时,就住在砖塔胡同内四眼井胡同10号(今南四眼井胡同2号)。四眼井10号是一个小院子,只有三间北房,是刘少奇的秘书林枫和译电员郭明秋租的,房东是一位寡妇,带着一个小女孩。 ) U+ H4 p' f: ?+ \' U
当时刘少奇化名胡服、KV,在党内也称他老戴。刘少奇来了以后,林枫、郭明秋把较好的单间让给刘少奇和他的夫人阿香(谢飞)住,过堂屋做吃饭的地方。由于刘少奇是南方人,当时又有胃病,不能吃硬的,郭明秋就给他做些软的东西吃。 " C7 L' f" u" K- W. u
在这里,刘少奇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的重要文件--《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 5 ^8 U8 H" X8 [: {3 l9 t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但是,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白区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错误的恶劣的传统”,存在着“左”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和冒险主义。为此,刘少奇在1937年的2月20日、2月25日、2月26日、3月4日,给当时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写了四封长信。第四封信就是《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提出白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希望中央对白区秘密工作有个指示,以帮助秘密工作的转变,并接受他十年来关于秘密工作中的一些观点。 - A3 m3 {4 B+ ? X) y
1937年3月,刘少奇从砖塔胡同内四眼井胡同10号搬到鲍家街17号。
8 w: R# W, ?$ u1 H# J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的根,千万不能让这个具有700多年的胡同消泯了。愿砖塔胡同的根扎得越来越深,开出绚烂的花朵;愿砖塔胡同继续演义新的故事,内容更加精彩动听。
1 p& V" K7 A8 b- ^8 S9 S
1 S( D! ]8 f!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6 13:22:4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