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现代科技也作为附产品被带入中国。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后,西方摄影师开始在香港、厦门、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照相馆。至今可考的中国最早的照片是1844年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1802-1877),在澳门所拍摄的清朝官员耆英的肖像照。此时西方人的脚步仍停留在长江以南,中国皇帝不准许西方外交官和商人长驻北京,直至1860年另一场战争爆发,外国人才真正进入北京。
( m8 j" p$ Q/ b8 ~! {' ?" X 最早在北京拍摄的照片,免不了带着时代的悲剧色彩。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以征服者的姿态踏进北京城,英军摄影部主任费利斯·比托(Felix Beato,1832-1909)和法军测绘部主任查尔斯·杜宾(Charles Dupin,1814-1868)拍摄的照片,是北京最早的影像。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时,比托拍摄了一系列清军惨败、尸横遍地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被制成版画,反复刊载在书刊上,成为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罪证。由于咸丰皇帝率后妃和亲信大臣逃到承德,英法联军未遭遇任何抵抗就由安定门进入北京城。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中,比托拍摄了大量皇家园林的照片,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清漪园(今颐和园)。1862年比托的作品集结成册,出版了《中国影集》,其中六幅标识为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建筑。不过经考证实际上是清漪园内的琉璃塔、智慧海、万寿山、昙花阁、文昌阁以及德胜门外的偏融法师塔。比托的误植,误导了西方研究者,也使许多中国学者跟着混淆多年。, H0 u+ ^" m7 n f z
至于杜宾,他不似比托那般出名,却以另一种方式留下了戏剧化的事迹。他将拍摄的作品制成了30张玻璃立体照片,所谓立体照片就是借着两张同样的照片和简单的观赏装置,运用视觉原理,使得照片呈现立体3D效果。杜宾的玻璃立体照片易碎,存世量极少,主要内容是在安定门城楼上架炮的法军、北京城墙以及雍和宫等。此外,杜宾还参与了对圆明园的劫掠,并将劫掠品拿去拍卖,因此恶名昭彰。
& f$ C+ M( e1 Q6 Z+ I/ r. U7 a 然而,对于火烧圆明园这场悲剧,无论比托还是杜宾都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他们本人从未对外解释原因,后世史学家也因缺乏证据而难于给出合理的答案,从而成为中国摄影史之谜。在比托和杜宾拍摄北京10年之后,出现了另一批重要的外国摄影家,如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1847-1927)、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1841-1898)、泰奥菲勒·皮瑞(A Theophile Prry,1851-1918)、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以及日本人山本赞七郎。他们拍摄的北京影像,具有更多的客观性,显得更平和,也使得这座伟大的城市能以具体的形象,传播到全世界。
. F: o# q; x1 V- l 图文/秦风老照片馆
/ V6 m7 P s8 r! R$ |3 o9 O1 b; b- M$ C6 ~, T+ m0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