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调城南》
+ F, Z( d# {# w8 n, ~: h
6 G6 Z" i: y3 } a--------------- 谢公祠 --------------- n1 p/ L4 J5 F! j8 D/ v
去法源寺后街找谢叠山祠,一路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一直快找到了街尾,忽然看见一株高大的老槐树枝条掩映中,有一座破旧不堪的二层木楼,猜想大概就是了。正好从院门急匆匆跑出一个小伙子,便问他这楼是不是谢叠山祠?他摆摆手说:不知道,我大姨在里面,你去问问她。 进了院子,不大,横宽竖窄,一座木楼很突兀地立着,在院子乃至小街四周平房的对比下,鹤立鸡群一般显得很是醒目,可以想象当年它的不同凡响。从一楼的房门里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80多岁了,就是那个小伙子的大姨。我问她这楼是谢叠山祠吗?老太太问我你说的这个是人名呀还是地名呀?我告诉她谢叠山是人名,南宋的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将军。老太太摇摇头说:我不知道,我们这里人们都管这楼叫谢公祠。 没错,就是它了。谢叠山名叫谢枋得,叠山是他的号,南宋爱国将领和诗人,和文天祥既是同科进士,又是同样为国捐躯的英雄。不同的是,谢叠山率兵抗元失败后,客寓他乡,卖卜教书,宋亡之后,流亡武夷,无论元朝如何召他进京入仕,都是断然拒绝,最后元朝廷把他强行押解进京,命他作官,他坚辞不就,在法源寺绝食而死,文天祥是在菜市口被斩首就义。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死在这附近,菜市口与法源寺相距只有一箭之遥。还有一点相同的是,他们死后同被赐谥,一位忠烈,一为文节,可谓经天纬地,气壮山河。 拐过这条小街往南走一点,就是法源寺的正门,站在这条小街里能够看到法源寺的寺顶。想谢叠山的后人选择这个地方为他建祠,也是为了靠近法源寺吧,那一缕不屈的幽灵随香火便一直缭绕不尽。我对谢叠山非常崇敬,面对古代文人的气节,当代文人只有汗颜的份。正是这个原因,我才来这里寻找谢公祠。 老太太告诉我今年5月份这个楼就要被收走,说是保护起来了。我说那多好,应该保护起来,您也能够搬到个宽敞的地方住。她说我可不愿意搬,在这里住两辈子了,都有感情了,再说我是回民,这里买东西方便。然后,她很热情带我绕着楼前楼后转,告诉我这楼前出廊后出厦,以前还有后院,两边也有院子,待会儿你可以去西边去看看,西边的院子原来被街道工厂占了。你别看楼破,都是用老黄花松做的柱子,结实得很,地震那年,楼摇晃了两下,愣是没事。 抬头望望楼上面,朱漆的窗棂和围栏,虽然已经班驳,但云纹雕花还是非常清晰;楼顶有修复的痕迹,但鱼鳞灰瓦一层层基本无损。可惜屋楼顶的斗拱飞檐没有了,被楞楞的水泥抹平。我问老太太楼上住着人家吗?她说住着三户,你现在上不去,楼梯口那儿锁着呢。我问她听说原来楼上供着文天祥和谢叠山的像,您见过吗?她说我没见过,听我们家老太太说,楼上面是供着过神像。 我又去西边的院子,已经彻底看不出当年的样子,不过从最里面的院子后盖出来的一间坐南朝北的房子的窗户里望出去,能够看到谢公祠后厦中间的走廊,幽暗的光线中走廊两侧暗红的漆色,让人容易涌出一种历史久远的错觉。其实,走廊是后盖的,老太太告诉我住进来人多了,在中间开了走廊开了门,通往后院的月亮门的地方盖起了现在的房子。是该修修了,老太太说5月就收回保护了,到那时再来看看。想起谢叠山被押解进京之前写过的“雪中松柏愈青青”、“几生修得到梅花”诗句,他喜欢松梅自况,修复的时候应该别忘记了在楼前楼后栽几株青松和梅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