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是一九四一年出生的,今年六十八周岁。我的出生地就在白纸坊胡同,我是自幼就读于白纸坊小学并在那里毕业的。 / }- Z+ Y# c6 ?; H* i2 f. B5 x- x
这个小学的前身叫人民印刷厂子弟小学,当时只招收印刷厂子弟,并不招收社会上的儿童,我是因祖父和父亲都供职该厂才得以入学的。 2 r9 O3 v& Q& E4 J& ?5 m: f
在解放前和刚解放初期,这个学校的校址在人民印刷厂正门东侧路南(即白纸坊亍最南端偏东一点儿),那个校址后耒也叫河北大院,是因地处厂内"月芽河”北而得名的。
* t% ^7 _( ]1 E0 v, }; v 我入学于解放前,当时学生进校在学校门口要接受童子军的检查,其实所谓童子军就类似于解放后的少先队,不过他们当时的着装都很威武漂亮,全身美式米黄色少年制服,系兰色领巾,头戴宽边帽,腰挂法绳,有的还手持一根法棍。 $ Q0 o: z0 x8 w
其实,他们主要是检查个人卫生和校容风纪,课间也是他们负责管束学生维持秩序。但因其大多神气活现,又很厉害,我们低班小同学很怕他们,暗地里编了:”童子军,窝头队,稍息立正都不会”,耒讥笑他们。
4 ~8 R" P# F9 @1 v1 u: u 当时每天清晨都 要列队,升清天白口旆,唱三民主义五大作风的”国歌”,学生犯错,违纪不但受童子军管教,重者还要受老师体罚和责打,每位老师都有一根一寸多宽,一尺多长的竹板子,打板子有时在班上,有时叫到教员休息室去打,有的比较淘气的孩子为了予防挨打时手疼,每天在校门门垛上去磨手掌,几天后,粗糙的水刷石面可以把手磨出厚厚的茧子。 5 t i; g* B0 L+ b0 x
我好像没有挨过竹板打,但记得因作业写的潦草,被罚跪在教室外的石阶上重写数遍。 2 Y7 G$ ~0 m# E+ A
我记忆中有两件事最高兴,第一件事是,学校每年两次派车带我们去做春季旅行和秋季旅行,好像每次都去万寿山,(即今颐和园)。我印象中那时游到后山有一处可以看到有小瀑布自山腰流泻而下,淌至后河激起一片涟漪和哗哗的水声,近些年也曾数次故地重游,竞未能再见其景,也不知是环境变了还是因年代久远我记不清楚了。
* w0 B+ L4 d$ `# F: H 令我高兴的第二件事是,学校每年都在白纸坊礼堂东边的大操场举行运动会,因为不仅热热闹闹,更主要的是届时学校会免费发给每人两个刀切镘头,一个鸡旦,一块威菜。这对于当时大多贫困的孩子来说吃的太好了,像过年一样的高兴。 5 e3 E& |" R: l! H% J
解放后由于班级的增多,学校迁至白纸坊亍北口.丁字路口北侧的崇效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分三重院落。 0 t: j6 v& X: l( C& z
第一个院子座北朝南是正殿,东西各有钟鼓楼一座,楼后两排东西厢房则是僧舍。
* y3 p, d- M9 n1 q4 p6 ^" t. Q 从正殿东侧一个门道进入就是第二个院子,这个中院的正殿比起前院的正殿高大了许多,建在一米多高巨石垒砌的方台之上,南.中.西三面都有石阶拾级而上,殿前左右两侧除种有多株剌梅以外,还有两座很高大粗壮的王八驮石碑,方台东侧还仃放着几个超大型的棺椁。殿东西两侧的厢房也是僧舍。
. h; P9 @- \) H 从殿侧进到第三个院子,正面是一座高大的两层楼房—芷经阁,左右亦是各有厢房,芷经阁后面有一早已荒芜的花园。
6 `3 z# {" O- r* l# ? {* a, ] 这座古刹的特别之处在于,这前.中.后三个院子的东西两侧,均有门道或园形月亮门通到东西挎院,西边的三个挎院比东边的三个挎院面积要大许多。 ( p/ B( W+ v+ y
当时院中除松柏树较多外,还种了多株名贵的牡丹,有一天我们放学后,听说朱老总曾驱车亲赴学校观赏墨牡丹(其实是深绿色牡丹)。 ; `' v& \, s+ Y1 z8 x7 C0 R
当时的学校教室主要按排在东西厢房和卩分挎院中,操场设在西挎院(院墙西侧是圣安寺).操场设施除带操台外,还有诸如单双杠·秋千·吊环.转伞·攀爬架.滑梯.沙坑·跳高架子等等。
3 u; ?) ]# K( H' A+ H1 Y. a% D 当时的老师大多是从人民印刷厂调耒的,校长的名子是赵正大。我是一九五五年从该校毕业考入十五中的,在文革中这所学校被一分为二,改成了白纸坊一小和白纸坊二小。 ) b- K. G2 O& L, g6 I; u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也曾几次路过校门口,但见己面目全非,未再踏入过学校的校门,这就是我记忆中的,
% C B$ g+ L* o+ V+ h2 ^4 a令我魂牵梦绕的白纸坊小学—崇效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