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8|回复: 0

[转帖]由人民来书写真正的历史-书写“留得下来的文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0-7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V2 j/ \& e6 L2 v; C

 

1 ~* q5 ?' h/ T2 `4 W x

《白纸黑字》杂志书创刊号前言:书写“留得下来的文字”

(2011-09-25 15:44:10) : R1 V* `" H5 _, f% T/ s/ b
9 W5 L$ x1 N y" R* }: }0 s
' B5 t* D5 ^$ g5 x; {: [. s. G: j. r8 C1 V. [, T# s2 d! s1 C/ N& _$ q# R$ M6 l0 z% ]5 W' N# N) q' y. x" l
3 h5 R/ o4 u3 A1 i0 j ' C' Q, y% U% q( z  
 鄢烈山
8 b6 R2 O s( b- x& |$ _& H& E% X
, C5 X6 ~5 t/ A0 ]$ m- u/ U

  
       “温故”昨天        书写“现场”   
 
 
《白纸黑字》杂志书创刊号前言:书写鈥溋舻孟吕吹奈淖肘

《白纸黑字》杂志书创刊号前言:书写鈥溋舻孟吕吹奈淖肘

已由读者出版集团  于9月出版上市,定价29元
 

& d! S7 l" r& X- k3 [4 k

《白纸黑字》第一期终于面世了!时间不会因为它而开始,时代却因为有了它而多了一份可以相信而有价值的印记——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出版“留得下来的文字”。

6 Q( e: K7 X$ D) b! v7 J

 

# H! [) C! O- |9 S

有人说,“历史”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准宗教”。“留取丹心照汗青”曾是激励志士仁人的精神动力之一;而“人相食,是要上书的”,也曾是谏阻苛政猛于虎的有力说辞。“非虚构”是“白纸黑字”的文本要求之一,纪录时代、书写历史是它的旨趣。

G ^. O, |) Z3 E7 v

 

! u3 Y& c& m& ]+ b) m

从前的历史,主要是官修正史,的确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而我们的“白纸黑字”,文本特征之二是“个人写作”,也就是民间叙述。虽然视角偏见与情感好恶势所难免,却因其平台的开放性和作者的多元化,可以全面呈现时代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先贤的史学理想,“不隐恶”也许还做不到,“不虚美”却是可能实现的。

0 j+ g3 Q) @# l, D$ S Y3 Y7 q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传播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由此我们更加坚信,人们需要有精神文化内涵而非碎片化的浮光掠影的阅读;我们期望《白纸黑字》比喧嚣的现实“慢一拍”,比抢麦的表达“深一度”,不论是“温故”昨天,还是书写“在场”,都既有独立人格,又有清明理性,留下自己不可替代的观察与思考。

, C" I8 z( @! y) D

政治家说对当代史的叙述“宜粗不宜细”,这当然是一种政治智慧。本期《我的“老左”朋友》一文,作者就讲到既然各派朋友对民主自由有共同的追求,“为什么不能延迟算历史帐呢?”但是,为文却“宜细不宜粗”,正是鲜活的细节再现和情感回味,使我们的“白纸黑字”立体化,具像化,生动,可感,让他人与后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0 M) J3 z, `( S k, I7 k0 y

 

8 }% b9 I9 {; B: f' ?: I. r

试读周筱赟笔下的高耀洁教授——“中国防艾(滋病)第一人”:人只知她是敢说真话的“斗士”,可这位老太太年届八旬时却断然谢绝小周上门做她的助手,理由竟是老伴不在了,男女之大防不可马虎,可见儒学传统对这位大家闺秀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人只知她是为防艾无私奉献的“道德完人”,却鲜有人知她对“抗艾骗子”深恶痛绝,竟在贺年片诅咒那些人渣。这样的一个新旧同体、爱恨交织的老人,不是更血肉丰满,可敬可亲吗?

' E; }2 [; v( h+ z/ A9 a8 e

《文革日记》看似一个县级普通干部平淡无奇的流水账,文字营造的那个疯狂年代的社会氛围却是有质感的,仿佛可以触摸。你看,“本来,自有《毛主席语录》以来,我已先后购买了12本,加之同志们送给我的,共有15本。但今天买到的又是烫金字和毛主席头像塑料皮的。所以,我感到心满意足……”领袖崇拜的社会热病可以发烧到这种程度!你听,“陡坡大队贫下中农妇女们批判时说:林彪这个砍脑壳的是个大流氓,上飞机逃跑还要带起妻子一群(叶群)……”多么搞笑,荒唐又真实。

4 z9 S/ o) t& R

 

3 X. A- l. }9 l$ e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远没有走出现代化的“历史三峡”。我们的“温故”里免不了有悲伤和苦痛,但它既不应是出于“斗争哲学”的仇恨教育,也不是要人感恩颂圣的“忆苦思甜”,而自有一种基于人性的真情乃至对生活的感恩,就像金雁记她的1960,忘不了乡下那个同龄人善良能干的小姑娘改改。我们的“在场”讲述里免不了有不平和愤慨,但它不应囿于一己得失,也不恣意于快意恩仇。篮球名将王郅治归来记,写出了他回国的一波三折,但是“从胡娜到王治郅,同样是滞美不归,一个是叛国者,一个只被界定为‘不遵守契约’,如此完全不同的结局,与其说是人物命运不同的反射,不如说是时代的改变与进步”,这难道不是持平之论,不是中国这些年取得社会进步的真实缩影吗?

# N7 ]+ P$ F9 J% @: I

 

3 A! T5 _# m5 u

我喜欢《从女厕攻防战到免费午餐》这种现场感很强的当下“网事”,也希望更多地读到《归去来兮王治郅》这种“揭秘”性的故事;我喜欢马雪蓓《父母的那一夜》很私人化的工笔的记叙,而偏好《广州从此没了歌坛》、《启蒙二三事》这种既有个人经历与思考,也有梳理思想文化时间流的历史断片。杜玫的《父亲的抗战》与易中天先生的《那时我们唱红歌》,个人记忆与宏观叙事水乳交融,是本书是我最推重的篇章;尤其是后者文采斐然,如果能有配乐视频,想必效果更佳。

( M( B: {2 X) A" y, u) w4 b

 

* E1 K! i6 I2 f# f

本期有篇挑战不可一世的“大师”李敖,指出其文史知识的硬伤和逞辩的逻辑荒谬,作者只是一个业余的文史爱好者。孔夫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要太自以是。这适用于李敖,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白纸黑字》衷心期待有更多的作者读者支持我们,为我们供稿,为我们出谋划策,也给我们指谬纠偏。

7 A- _2 y% `+ X

心灵的自由开放属于我们大家,精神文化的精品才能留传于世。这就是我们和作者、读者的共同追求吧!

1 X' c+ |0 C' ~( F3 [+ Q

    2011/08/24  于广州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4 21:51 , Processed in 1.11419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