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中的“门”和“桥”等 到底应该怎么念 " \: p2 S# l, _5 f2 W9 T9 S
8 T+ f8 J! \1 W6 I# h
郭大誌
! S7 } _. H; P % ^- r6 w' Z% }2 L8 ^; ^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几十年来虽然生长在单位宿舍里,但大 ' G- i( F) _+ W( v1 F
多数时间住的单位宿舍在胡同儿里,耳濡目染了北京的方言文
" _% k" V# q$ D化。虽然,北京籍的记者同行曾对我说:“郭老师,一听您就
( T ?4 ?9 s3 E" x* H是东城西城的,口音就是正!不像我们南城的口音这么土!”
1 z% w# m3 Z# m# R其实,北京的南城——崇文、宣武的口音,也说不上土不土,
7 T" O8 P5 d- |- M* A4 Y) V# @只是老北京味儿浓;不过,那东城西城胡同儿里的话,老北京
$ V/ `7 O: h2 C9 k4 h& w味儿也差不到哪儿去!而且,我也会说那种所谓“胡同串子味
! A7 X$ r7 [! E6 {儿”的北京方言,只是平时说话不习惯而已,说话的语音比较 * } n! u( B' v5 u8 O
靠近普通话,所以有时候竟然被外地人认为不是北京人。 对北京方言没有深入了解的人,通常会把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
& ? L6 ~7 M+ Q1 B. g& V. t: Y, l归结为“儿”化音多。其实,北京方言语音中的“儿”化音, 9 D- Y8 u4 e+ H, T) ]
远没有四川人多。而且,据我研究观察,在北京的一些类似的 ; g$ F2 b4 P% B( _
地名中,就有的带“儿”化音,而有的却不带“儿”化音;这 9 `+ L% n3 w, ]: _8 s
无疑是一个很有趣的方言现象——
* e4 ]! y' Q" [% \& S3 d6 ?门与门儿
i# w. D: l/ A. B6 H, M1 P- Y比如,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城门,所谓“内九外七皇
, H0 d4 W: A0 ?城四”,就是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皇城四座城门,
; m) I4 M7 a$ [大多数都叫作“门”——包括元大都时的健德门(位于德胜门
j. {+ L) F( i* w/ D# {, u Z4 u( r外小关儿)和安贞门(位于安定门外小关儿)、光熙门(北三 9 h" Y V9 D5 u
环太阳宫桥以南);而在四川同事嘴里说起来,就全成了“门
! X# ]# n2 Y$ x1 }$ l0 O) g儿”了,诸如“前门儿”、“崇文门儿”、“宣武门儿”、“ 1 l( n8 K/ K8 C3 ~4 { ?
朝阳门儿”、“东直门儿”等等。其实,在北京方言中,只是
1 _* }$ c4 |% @+ t在指某个具体建筑的门的时候,才说“前门儿”、“后门儿” 9 F/ O, u f. P$ `' ]
;甚至连地安门俗称都是“后门”,而不是“后门儿”。不过 - R/ q, ~$ Q9 y( w
,也有例外,对于非正式的城门,“门”后边一般会加“儿”
/ E$ V" S Y P化音,比如“西便门儿”、“东便门儿”以及“黄化门儿”等 * B/ i t2 Y' b4 w, S: S+ |/ ~
等,就是如此。
, F* }" e2 v- ~4 M/ c8 k. Z桥与桥儿
6 e+ @) y/ ?# ~( P$ G而对于以“桥”作为地名的地方,语音上也有分别。比如立交
! @, R) W! o6 a+ h' `: ^, ?桥,一般都不带“儿”化音,如“长虹桥”、“三元桥”、“ ( } h8 ]. _& H x& S1 G
航天桥”、“国贸桥”等等。其他如“卢沟桥”、“金水桥”
) Z# T: [, [/ e" T5 R、“银锭桥”等至今仍保留有桥的地方,也都不带“儿”化音
5 c0 d- |' h) r8 C, p9 y5 F/ ^;只是在原来有桥而后来没有桥了的地方,一般会带“儿”化
* J3 K! X, q# x" ~+ M' |音,如“天桥儿”、“北新桥儿”、“洋桥儿”、“草桥儿”
5 w G2 x: J. v3 \, d4 i* \、“半步桥儿”、“双桥儿”、“白石桥儿”、“厂桥儿”等
& Y8 \& [3 W( \/ U0 h" k* j等;而“后门桥”(虽然后来挖出桥来了!)、“东大桥”(
) H* J6 N* O5 D9 O5 \ R* n不过,最近听一位60多岁的老哥说,他家原住朝外,现在的蓝 . y( m) `6 V. t" f2 l
岛大厦以东原是一条河,上世纪50年代东大桥的桥还存在呢! , K( C. B O: X# t
)等却不知为何又没有遵循这个规律!(后来有人提出:“后
' H! m U, e; ^, C q/ P& x门桥”实际上口语里是“后门桥儿”,我们家就住在北皇城根 7 D4 d. ~6 z4 {1 [0 B/ ^5 E( W
儿附近,这个“后门桥儿”的说法不会有错,可供研究参考。 / W2 `0 ]3 T% |: c2 x
另外小辙音向上兼容大辙音的情况很普遍,故“后门桥”正读 * W7 T' _) {# C
也没有问题。 在下拙见,愿与君交流——在此感谢此君指教!
/ {$ W4 _, v4 j* `* A)
3 ]1 e7 b% j8 e+ d园与园儿 , H9 G1 e9 x0 U% B
再有就是以“园”为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约与皇家园林及和
/ [& ~+ r- P, ]# @皇家园林有关的,都不带“儿”化音,如清代北京“三山五园 ) i6 @* p- G4 n0 G$ ]: _
”中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
P- q5 H/ i4 Q8 O. M' p% _1 L“清漪园(颐和园)”以及清华大学所在的“清华园”、北京 - ^4 Q6 O' w7 x O$ h7 d
大学所在的“燕园”等。而跟老百姓相关的则大都带“儿”化
% z+ W8 g# w! F+ Z音,如“木樨园儿”、“南菜园儿”、“祁家园儿”、“姚家 ( A3 @" i* e9 X& {3 w- ?2 o
园儿”、“西罗园儿”、“甘露园儿”等。 2 S0 {5 N/ K) B6 k- v; D
口与口儿
! h1 g% P; H% w3 o/ O大多数以“口”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都带“儿”化音 ( k: s& \- B5 t& l
,如东城区的“灯市口儿”、“蒋宅口儿”,西城区的“六部 9 p% o" B! p2 J1 H V, c" s4 p- e; y
口儿”、“新街口儿”、“冰窖口儿”,宣武区的“珠市口儿
1 G& d. J# t2 B. @6 p% b' w”、“菜市口儿”、“校场口儿”、“手帕口儿”,崇文区的
# i$ U* {3 X" a0 f' l“羊市口儿”、“小市口儿”、“磁器口儿”、“蒜市口儿” $ `- o3 L, }7 o0 T$ O4 n
、“沙子口儿”、“鲜鱼口儿”,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儿”等 / u# K$ |+ v, C$ N: {3 R# Z
等。个别的不带“儿”化音,如西城区的“宫门口”、石景山
5 G) G( ^! d' R区的“衙门口”等,好像也大都跟皇家或者官家有关系。 9 ~) Z% g3 r$ Y& J/ ?
楼与楼儿
. y! J3 I! Z& C% Z! j+ a+ U大多数以“楼”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带“儿”化音, 8 X& r" D# d' u' U
如“骑河楼儿”、“呼家楼儿”、“白家楼儿”(朝阳北路东
. _0 V- k6 a' L* ^5 _$ O五环处有立交桥)、“赵家楼儿”(“五四运动”时爱国学生 - N3 i" z0 Y9 v) h
火烧的那个)等。但与皇家或官府有关的则不带“儿”化音,
# W1 x0 i1 i/ R1 }% s! F如“鼓楼”、“钟楼”等。 , m& S: [! w7 ^) n1 [' {
街与街儿 8 {; B& }: a1 b
一些以“街”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带“儿”化音,如
: Z+ `* X$ X( u“小街儿”(有东直门和朝阳门的南北“小街儿”)、“顺城 , [; B% r8 P: T, \) [- `" R; p
街儿”(北京的每个城门根儿底下一般都有)、“宽街儿”、 ) G% x* O/ E& j* C% P3 ]
“煤市街儿”等;而“长安街”、“石驸马大街”、“柳荫街 5 y( a! S d+ @3 \! [0 [8 E
”、“猪市大街”(现东四西大街,又称“五四大街”)、“ 1 \2 } j" ]$ N
骡马市大街”、“锦什坊街”、“李铁拐斜街”、“烟袋斜街
3 p, G( S" N3 S”、“定阜大街”等则不带“儿”化音,也不知是遵循了什么 8 X4 V3 j) M7 d' h
规律!
- a* i1 n5 v3 g0 L% W' ^. T# _2 ^以上陋见,还望对此有研究者多加指点,共同探讨之!
1 s. c4 |, \/ v2 C: C( U" | / u& G6 c$ c) Z* \0 W& D+ Z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11-10-12 15:05: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