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17|回复: 7

《红楼梦》作者究竟何人 湖南娄底女子谢三曼?(图)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3-11 1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 I1 o& H- m$ k. M2 i' U2 c. m+ _3 p2 s) w1 j, m: _4 Q3 U# q; _9 K" h& f5 B
《红楼梦》作者究竟何人 湖南娄底女子谢三曼?(图)
8 D, ]4 U$ A1 o4 e0 |" S3 @ 2 D1 \. }5 p* g3 i2 N$ B+ N% U8 w+ h7 I: b- _! o* d* u
  时间:2009-03-10 21:40:23 来源: 长沙晚报 
" F5 i1 m. f9 ]' I) b8 D, k7 R' N1 r9 F % @- d W# g! X0 Z% C D# w% P7 r) {% Y' Z+ B3 A6 [# g, y. F; O6 M" H! x
7 U. O6 r# h$ F! M$ g* j; c' ~ 5 H6 [ h& G( {2 {% o: m # w" d* f( m M, a& r" Y; o) w( q
 
( N/ m% \- V. d; h2 {1 ~% Q$ R
谢志明在湘乡市扶洲谢氏宗祠考察。照片为受访者提供
( W3 k: I7 O1 d: r, s& x0 ?" ~

  核心提示 自《红楼梦》问世200余年来,关于作者和书中所说之事,一直争论不休。去年底,娄底市《红楼梦》爱好者、中国红学会会员谢志明在其出版的专著《红楼湘娄文化考》里,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湖南娄底的一位女性——谢三曼(方言:姑姑的意思)!此论一出,即引来一片质疑声。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谢志明,听他细说其中原由。

( [, B- f. s9 y

6 Y; j6 c# j! a# q6 B

. j4 m7 U4 D# n1 O+ W H* M+ m* q$ ~- L* e# b$ {( a, g( A! G! w7 r& z: G/ V% O+ n. c

2 H; V9 C# {8 l6 A9 Q& t4 x$ z

  两本线装书透露原作者玄机

$ a: M2 v) Q; ~

  今年47岁的谢志明是娄底市娄星区水利局副局长,爱好文学写作的他是在2004年才开始揣摩《红楼梦》的。而且,“研究《红楼梦》完全是为了完成家父的遗愿,以安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4 v" [+ G5 H3 Z/ U( b' V Z1 a

  谢志明说:“父亲为了激发我努力学习,讲了一个传奇故事,说《红楼梦》是我们谢氏家族人写的,其原始素材源于一个叫‘谢三曼’(娄底人称姑姑为曼曼)的谢家女子。我听了,似懂非懂,认为家父所言实在荒谬。”

# L( U, h! ?# F' |) P

  “1979年,我在读中专时,父亲郑重地把两本线装书交给我,说是祖传,留着日后有用。我大致翻了翻,是竖印的繁体字,称《石头记》是一名娄底女人写的,所记录的是娄底桃林湾谢氏家族与金陵(南京)乌衣巷谢氏之事。我对此仍然不相信,只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才把书接过来。后来,我把这两本线装书与读过的中学课本丢在一起,遗憾的是,长期的鼠啃雨浸,现在已是片纸无存。”

9 @# }" i) C9 j: B# O% }: c

  “在父亲过世7年后,我想起了他说的那两本线装书。找来《红楼梦》仔细一读,不看则已,一看惊喜万分。原来《红楼梦》所写之事,正如那两本线装书所言。“我在翻看了谢氏族谱后,觉得其事愈加吻合。”谢志明坚信:“家父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 s& {8 h" R) c5 s& L: g& s& k

  《红楼梦》中有大量娄底方言和风俗

! B/ l" {# I, @) l X" }4 O

  谢志明认为,“谢三曼”才是《红楼梦》的真正原创者。第一,曹雪芹并未自称是原著素材的记录者,其年龄也与成书时间不吻合;第二,从写作风格及对旗人的贬低角度看,原作者应为汉人、女性;第三,红楼梦开宗明义:“为闺阁昭传”;第四,小说的一二章与结尾部分,行文风格与中间部分迥异,可以分析得出,中间部分出自女子之手。而书中大量的娄底方言与风俗,可以认定原作者是娄底的女性……再加上我父亲所说的,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谢三曼”!

" A& E0 U, f/ j5 x- p3 c

  《红楼梦》多次将湖南的景物、地名写入其中,如“湘江”、“湘江旧迹已模糊”、“潇湘馆”、“湘云”、“斑竹”、“武陵别景”等。所记录的风俗习惯与娄底一带十分相似,如饮茶习俗、积陈年雨水、嚼食槟榔、丧葬习俗等,乃至民间俗语,如“哈巴”、“号丧”、“嚼毛”(也叫嚼筋,指讲歪理、不服输)等。尤其是方言(假语村言),如“日头”、“毒日头”、“看着不像”、“亏你伸得出手”、“给XX拾鞋也不要”、“劳了半日神”、“起猛了头晕”、“家伙”(指东西)、“劳什子”等等。

4 s6 Y; `9 T4 ]- G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孙伟科教授在读了谢志明专著后说:“直接切入到关于湖南娄底方言的部分……其中关于‘硬话村你’的‘村’(冲撞)解释,‘葳葳蕤蕤’方言中的解释(精神不振),应该说是准确的。”

9 L% W% `" h4 o7 D7 B

  据记者了解,在红学界,早有学者从方言与风俗出发,分析出《红楼梦》与湖南有关,但旋即就遭到了学界的诟病。因为《红楼梦》流传已久,版本繁多,夹入各地的方言与习俗很自然。

% @7 F4 Q' n- z' p4 f+ p

  荣国府宁国府原型是谢家二府

2 m* q& u9 e8 G: U; T0 Q0 K" A( I

  《红楼梦》第十八回一首诗中写道:“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2 R9 @' m* y" w7 J

  谢志明认为,小说中没有涉及过有关谢家的人与事,为什么多次将谢家远祖典故与人名蕴含在书中呢?惟一的解释是,原作者有意留下自己的真实痕迹。

. [0 ^: c& }- J; M

  据他考证,现娄底涟源金石镇桃林湾(旧时属湘乡),确实定居着一门谢氏大家族,有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清初建筑“乐恺堂”为证。清朝御匾“太学”现在仍完整保留。其另一支则生活在湘乡扶洲。全是谢氏敏湖公的后代。故小说中林黛玉一念到“敏”字,便读成“密”。

' _* A8 K. ^. y, ~

  谢氏族谱记载,扶洲谢氏为东山应德公支脉之后,其第十四代绍芳公,娶妻易氏。绍芳公早逝,易氏受族人排挤,年仅40岁(1661年)时便携子女多人,前往桃林湾定居,10多年后在桃林湾与两子共同修建了三进九厅大屋。此后,其第三子重返扶洲,仿桃林湾样式建二进六厅房屋。

" _, J/ Q3 I8 s7 [/ O1 N

  “族谱中的人物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惊人地吻合。”谢志明认为,桃林湾的两处谢府就是小说中“荣”、“宁”二府的原始出处。易氏被人称为“珩玉太婆”,她即是贾母的原型。

' x2 h- F! D- O6 Y0 L: d8 l" s2 X& j

  《红楼梦》写了一个朝代的四大家族,与皇室一脉相连,是何等的辉煌与气派。即使如南京的王府,亦是富贵得不得了。“乐恺堂”偏居湘中一隅,自是富贵,但怎能与王府相提并论? 但谢志明却认为,“荣、宁二府并非真正的王府。王府应该是戒备森严的,可荣、宁二府中,并无兵丁守卫,刘姥姥可以随意进出,还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原作者不过是运用了文学手法予以夸张,并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见闻。这种方式,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

" Z( Q9 f* H- z5 s/ ?

  “元春”系易氏之小女、吴三桂之妃

4 x) K* O3 {/ L, L, l0 q

  元春在《红楼梦》研究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原型到底为何人,是红学亟待探究的诸多谜底之一。

" G/ k7 x1 d( T: ?7 i

  谢志明认为,“元春确有其人,她是易氏之小女,吴三桂之妃。这也是《石头记》成书之初,只在坊间流传,且屡为清朝所严禁的根本原因。”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三年时间里控制了江南大部分省份,其间他主要带兵驻扎在衡阳。此时,吴三桂虽已年老,但风流不减,广纳后妃。“衡阳与娄底相距不远,足可以使元妃每月回家省亲一次。”

* H' O3 g% M% S

  这也就可以理解,流浪至桃林湾的易氏一家,为什么在10余年时间里暴富,又在吴三桂身亡(死于1678年10月)后家道突然衰败。

3 g; a! L( ~! Y+ i/ Z

  《红楼梦》里大量的地名与诗词中,多处可见到吴三桂的身影。谢志明认为,《红楼梦》所说的绝非简单的家族兴衰、儿女情长,而是带有历史色彩的巨著。也许原始素材的记录者写的大户人家的兴衰史,但编撰者却将其演变为一部凭吊明亡、吴亡、“吴止清芳”的血泪史。“清朝文字狱盛行,编撰者不敢实录其事,只得‘真事隐’、‘假语村言’了。”

' m/ x( t$ g3 a) x4 \. E

  观点:“方言与习俗”说只是打开了一扇窗户

1 j( x+ g) M5 J1 k0 a& P) t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自问世200余年来,关于作者和书中所说之事,一直争论不休。上世纪初,胡适先生根据《红楼梦》里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所说,得出《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且该书为“作者自叙说”的结论。

' |. [; E' J0 L3 r4 n7 y

  近百年来,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其作者的说法也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谢志明的“湘中方言与习俗”说,只是为破解红学密码打开了一扇窗户。但其余的考证,仍没有摆脱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套路。

; j# @& v% u7 N$ D7 t

  去年底,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谢志明研究《红楼梦》的专著《红楼湘娄文化考》。今年2月20日,他被中国红学会吸收为会员。孙伟科指出:“他的努力使《红楼梦》与湖南、与娄底发生了关系……至少在这一点上,谢先生的努力是值得尊重的。”

2 L* l* ?' y/ H+ B% ^+ B. u

  “我的研究仅是开始,很多谜底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揭示。”谢志明坦言,“我希望更多的湖湘学者、红学专家加入进来。如果这个研究方向没有错的话,对红学、对湖南都将有很大的益处。” (首席记者 范亚湘 实习生 张光智)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股风气实在不好,很不好!
发表于 2009-3-12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牵强
发表于 2009-3-12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红楼梦的研究现在呈现的是一种病态。
发表于 2009-3-11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R1 a$ n9 e' t& y! G

  晕!我反对,可以列出N条理由:

3 D( h1 R$ Q5 X1 y) ^7 v- Y+ D4 o

  1、“亏你伸得出手”、“起猛了头晕”、“毒日头”,“劳了半日神”,这些话在南方很多地方的方言中都有。并不只有湖南才有。我们家那边也是这么说的!把黛玉称潇湘妃子,是因为黛玉爱哭,用到湘妃泪滴成斑竹的典故。黛玉虽然有点尖刻,却很不符合湖南“辣妹子”的形象。比较一下现代作家沈从文写的湖南风情,那才是湖南味的,跟<红>是两种味道。

- \# v* p* k3 a- W/ ?1 B

 

! m0 l1 D: d9 y0 C0 [% `

  2、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公堂胡乱断案,甄士隐女儿被人贩拐走,贾琏在外做生意,柳湘莲痛打薛蟠,少爷们在酒楼喝酒听妓女唱曲,都有细节描写,这些恐怕不是一个闺中贵妇能够闭门想象得出来的。古代女性基本足不出户,就算才华再高,视角都很有限的。更不用说,写了部好小说,其人其事又怎么会在社会上没一点风闻?

/ w" h/ a0 C3 x4 k

  

8 G" V! \. a- [$ R" l

  3、<红>里面有些涉及到性的东西,贯穿很多个章回,这包括梦遗、意淫、同性恋、乱伦,像贾宝玉在梦中得警幻仙姑指点男女之道,和可卿梦交,贾瑞死于幻想风月宝鉴中与王熙凤交合,宝玉和袭人私底下做了第一次,司棋和表弟传春宫画香囊,还有尤氏姐妹、丫环小厮的偷情......哪怕道士和贾宝玉的玩笑话,薛呆子调戏柳湘莲,都显然是女作者无从得知也写不出来的。清朝的大家闺秀能用身体写作?就当代“美女作家”,都不好意思把“亲嘴摸屁股”、“爬灰的爬灰”、“聚麀”、“遗了一大滩精”这样的话写进去。

7 d! J, D8 B8 J8 Q/ g/ _

 

2 r7 s3 }% f& V- e/ v! n. `5 _

  4、<红楼梦>显然是以宝玉为精神核心的。也只有女人堆里长大的男作者,才会为闺阁立传。女作者是不会为美女立传(除非是列女传)的。哪有女人给女人选美的呢?如果为闺阁立传就是女作者写的,那<海上花列传>呢?

$ G1 E6 D8 i7 Y

 

2 |2 k+ ` G' J* _! v- Z* f4 N

  5、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一部书也不过就是这么久吧,怎么可能只是写了前二章和结尾呢。曹雪芹家里可是皇帝的宠臣,又是出于什么动机要哭哭啼啼,把它改为“吴止清芳”的悼明之作?况且吴三桂本人是引清军入关的汉奸,有什么值得作为明朝的纪念?要说“吴至清芳”还差不多呢。如果曹雪芹只是个无关本事的改编者,他身边的脂砚斋评这些又为什么好像事事亲见,并且批道“因为传他,并可传我”呢?

% I4 I: |: k5 I% Y7 p/ j

 

. {( @: W0 s; }3 G, G+ P. k

  6、再论谢家池塘,本来东晋王谢均为豪门大家族,当时“王与马,共天下”,谢氏也是,“天下苍生望谢安”。可谓权倾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典故来比喻荣宁二府的衰落,很恰当。谢家还出了谢灵运等好几个大文人,曹雪芹当然拿自己家比谢家。就凭着嫁女给受朝廷猜疑的藩王,一个被排斥到偏僻地带的家族能称谢家?曹家本来也不是王府,所以写刘姥姥随意出入是可以的,但是曹家却有那样的规模。

1 f( l7 ?8 z; x) P; b' I; Q5 L

 

; b# i z1 w* F- l; O: V

  结论:要么是曹家败落后有人--包括曹雪芹本人一度流落在湖湘,要么是写作时参考了湖南女子的小说作素材,但仅是一个引子。关系并不大。称她是作者,那太过份了。

' p0 ~4 c0 T- ?! A% a8 W

  看到这里突然想起,<红楼梦>大概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了。我奶奶的祖上也是做官的,家里有庄园......后来败落了。难怪我奶奶的名字,与<红>中某个人物意思差不多。

( t, H$ Q0 E/ d" G3 K) ?

  

发表于 2009-3-11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我<<红楼梦>>没仔细看过,电视剧也看了一多半,不过有此一说,倒也叫人耳目一新,
发表于 2009-3-11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引附会,证据苍白。
发表于 2009-3-20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3-12 15:42:00的发言:
对红楼梦的研究现在呈现的是一种病态。
' Z+ `. M N* ^- m3 p4 f9 C+ V5 o

的确是过于执着,就跟东邻一个劲改编三国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20:07 , Processed in 1.12967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