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51|回复: 13

[原创]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解读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之谜[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2-11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解读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之谜 7 i9 u% H) Q4 G( Q

刘秉忠设计营建大都城,参考了古代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所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建都方案,学术界有定论。按照《周礼·考工记》,营国之制的都城要开辟12座城门,四面各设3座城门,这是因为古人视十二为“天之大数”,城门取数十二,意在应合十二时辰等之数,因此成为尊崇恪守的王城规划。然而,刘秉忠把元大都设计成“城方六十里,十一门”东南西三面均为3座城门,北面仅为2座城门,独缺正北之门,这不合《周礼·考工记》。有专家学者撰文,从民间传说中的哪吒神话或阴阳风水学说加以解释,各有拥护者,争论不定。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历史之谜,本文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加以解读。

' |5 a) L5 @2 C/ ], @; s8 }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一方面是为了规避贵族统治者或长辈、先贤名字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生活中某些不吉利的话语。

7 q& o; d9 V& M

据说元朝虽然存在着避讳的制度,但实际上没有前朝严格,加上汉语同蒙古语的差异,故元代史料中很难见到避讳用例。明朝郎瑛曾概括说:“元主质而无文,讳多不忌,故君臣同名者众,后虽有讳法之禁,不过临文缺点画······岂如宋室一字而有数十字之避!”元朝为了规避贵族统治者或长辈、先贤名字这方面的避讳制度是逐渐加强的,开始还只是避皇帝之讳,而对皇后则仍直呼其名,直到仁宗时才有所改变。

- Y$ R4 t$ o' W' L3 ?8 X. v9 Y

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原地区形成的“夏夷”之说,强调“尊夏攘夷”,“以夏变夷”的思想,对各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与“窃国”、“篡国”者并列,纳入非“正统”序列,事实上对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比如清朝统治者属少数民族,夷夏之大防被一帮前朝遗民念念不忘,为避讳计,所以清廷对“夷、狄”等字敏感异常,为此篡改史书,大造冤狱,文祸之惨,前无古人。元朝也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转这一传统观念。比如元朝后期在编撰《辽》、《宋》、《金》史时,三史都总裁官、中丞相脱脱力排众议,“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这一举措结束了自辽朝灭亡后200多年的“正统”之辩,同时也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

1 O8 U/ x9 S" C3 z+ p% Z7 |2 a

在元朝之前的金朝,统治者也以“正统”自居的,从金中都正北城门名称的改变可以看得出,金中都正北城门原称通玄门,后又称清夷门,其门正对不断强大的蒙古,《金史·地理志上》中都路条载:中都“城门······曰通玄(后又称清夷,以压胜蒙古)······”。可见金朝统治者将不断强大的蒙古视为外敌,并将其作为清除的对象。

- l4 ?2 f3 f% o& C# o5 V

后来蒙古人在1234年灭亡金国,于1267年在旧城(原金中都城)东北另建新城--大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都城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建设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以及蒙元新政权的统治者在“正统”思想文化背景下,为避讳计,旧城象征压胜蒙古的正北门,不宜再“复制”到新城,为避免以后从旧城迁到新城的前朝遗老遗少联想到旧城的清夷门并附会之,这样不吉利,对蒙元新政权的巩固不利,所以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

: m' a" j \' K0 ~; ~

综上所述,笔者试从统治者避讳角度解读元大都为何不建正北城门,只是一个新思路,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原创]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解读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之谜

[原创]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解读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之谜

[原创]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解读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之谜

[原创]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解读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之谜

* y% O! h+ C6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2 9:57:37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1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一种说法,说是北边儿风大,为防风沙,在北城墙就开俩门,而且北城墙比其它面儿的城墙都厚,不知真假。
发表于 2011-12-11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有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城与旧城位置示意图

[原创]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解读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之谜

[原创]试从统治者避讳新视角解读元大都不建正北城门之谜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核桃在2011-12-11 15:23:00的发言:
分析的有道理
8 B2 b/ W1 F9 k/ H% [6 j; ]( ?# W2 n

多谢您的点评!

发表于 2011-12-14 0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都建成是1285年前后建好的,金中都早在八十年前忽必烈他爷爷的时候就被毁掉了。大都修建时,会不会有人特意翻出历史档案,真去关注一个八十年前就消失掉的金中都的其中一个城门的汉语名字“清夷门”是不是有敌对含义这么的一个小小细节,有待怀疑

2 @0 \* C% c) E) @1 }& l4 g

  何况大都又不是中都的原地重建。蒙古人管毁掉的居民点叫恶八里,忌讳的很,是不会住在上面的,要居住,就会另挑新的地方,元大都对于中都,完全是另挑地点,另起炉灶。因此,在蒙元统治者脑海里,大都城池,之于金中都,是否存在新旧城的对应关系;以及蒙古统治者会不会将大都城池视为中都城池的延续,这些还真挺可疑。

# @. f) R. y( }$ ^& Q+ F

 

$ s5 H' R" a- X+ f' ?: {! _

您觉得我的推理靠谱不?

' b. k- r1 e) A# N9 g) V'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2:09:2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11-12-14 1:43:00的发言:
: n) ~+ F5 Z% C D

  大都建成是1285年前后建好的,金中都早在八十年前忽必烈他爷爷的时候就被毁掉了。大都修建时,会不会有人特意翻出历史档案,真去关注一个八十年前就消失掉的金中都的其中一个城门的汉语名字“清夷门”是不是有敌对含义这么的一个小小细节,有待怀疑

8 E' N4 q% i4 l3 U/ v% J

  何况大都又不是中都的原地重建。蒙古人管毁掉的居民点叫恶八里,忌讳的很,是不会住在上面的,要居住,就会另挑新的地方,元大都对于中都,完全是另挑地点,另起炉灶。因此,在蒙元统治者脑海里,大都城池,之于金中都,是否存在新旧城的对应关系;以及蒙古统治者会不会将大都城池视为中都城池的延续,这些还真挺可疑。

# e0 f+ ~/ @$ n" }, n0 y0 q

1215年蒙古军攻陷金中都,将中都改称为燕京,1264年复称中都,1267年开始在中都东北郊外营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诏令规定,迁入大都新城必须以富有者和任官职者为先,结果大量平民只得依旧留在旧城。旧城和新城并存一段时间后,它便成为大都城内的人们郊游踏青之地。

4 i: i5 u8 P: l1 a: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16:27:3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2-14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春很好在2011-12-14 14:43:00的发言:
* Y9 l4 X, |0 |4 F. |7 X# y

1215年蒙古军攻陷金中都,将中都改称为燕京,1264年复称中都,1267年开始在中都东北郊外营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诏令规定,迁入大都新城必须以富有者和任官职者为先,结果大量平民只得依旧留在旧城。旧城和新城并存一段时间后,它便成为大都城内的人们郊游踏青之地。

# h1 w9 L6 v! D! a# r$ H/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16:27:34编辑过]
' J' N' R( m% j4 s. \. g* O( L% X# u; @. V

中都旧城池烧掉了,汉人契丹人爱住不住,反正蒙古人是避开的。蒙古人对中都旧城有忌讳,在建大都之前,蒙古皇帝一直住在城外离宫。

4 J' y. X! s' |2 F*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5 9:08:0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2-15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春很好在2011-12-11 14:20:00的发言:
照《周礼·考工记》,营国之制的都城要开辟12座城门,四面各设3座城门,这是因为古人视十二为“天之大数”,城门取数十二,意在应合十二时辰等之数,因此成为尊崇恪守的王城规划。
9 \, U' [! q4 E8 K/ {; ^9 T;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2 9:57:37编辑过]
% j, R, z6 c+ I& P: C3 a

金中都北面开4个门,同样也没把皇城建在正中。

发表于 2011-12-14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都北半部人烟稀少,交通压力不大,没有开三门的必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11-12-15 9:12:00的发言:
/ T; M' X4 e% t& k+ z4 T6 ^% q9 @

金中都北面开4个门,同样也没把皇城建在正中。

! r# n2 W8 B7 D) T8 j) m5 ` P

确实如此。金中都北面原开3个城门,后来为了金代皇帝到城东北离宫方便,又增开1城门--光泰门,此门平时不开,据说金末为抵御蒙军又将此门封塞。故金中都有12城门或13城门之说。

发表于 2011-12-16 0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夷?听着像说金人自己 清朝 东夷........哈
发表于 2011-12-28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论证证据不够充分
发表于 2012-1-11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在哪里看过关于当时北京都城的中轴线定位和金中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6 15:43 , Processed in 1.17046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