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52|回复: 6

[X] [资料]细管胡同 Xi Guan Hu Tong[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8-31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图片于2005年9月拍摄,如您也拍摄了该地区的图片或找到了其他关于该地区的文字资料,请跟帖发布!

6 b7 F# L3 H' Z" ~. _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8 J" k" M2 t$ X: t, p" n
[此贴子已经被掌柜于2011-9-6 10:55:23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资料]细管胡同
发表于 2011-9-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北剪子巷,南有三条支巷通白米仓胡同,北与大兴胡同相通,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
   细管胡同,明朝属教忠坊,称水塘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水塔胡同。据《顺天府志》记作油罐胡同。民国三十六年(1947)西段称水獭胡同,东段称细管胡同。1949年后称细管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元善里、水獭胡同并入。今胡同内9号院为著名作家田汉故居,1984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 2011-9-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细管胡同
 
  东城区西北部有条胡同,名叫细管胡同。细管胡同的得名,那才叫个曲折。查阅了明、清、民国和解放后的地图,请教了当地的民俗地理专家,才大致捋巴清楚,在这里向大家请教。

+ L. {! @5 r5 f$ u0 M, \+ m

  细管胡同在大明朝和现在不一样,只有西半截,属于教忠坊。由于胡同东北边宝泉局(负责铸钱的地方)里有个水塘,所以就叫水塘胡同。到了大清朝,这里属于镶黄旗地界儿,胡同名字发生了音转,叫成了水塔胡同。再后来那块水塘没了,在水塔胡同的东边、水塘的南边,形成了一条口小、肚儿大的胡同,好像个油罐。据《顺天府志》记载,这条胡同名为油罐胡同。到了1947年,水塔胡同又发生了音转,称作水獭胡同;油罐胡同也发生音转,成了细管胡同。不过,那时水獭胡同和细管胡同是两个胡同,并不相通。后来,两条胡同连上了,又统称为细管胡同。

- I" H/ j8 E! ?; n

  怎么样?细管胡同的历史您明白了吧。那么,咱们在说说细管胡同的名人田汉吧。

. P# P% Z8 F, J& o7 w" j% P& S% b3 G% g6 y

  说到田汉,大家都知道:大剧作家、大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细管胡同6号(今9号)就是田汉的故居。

- ?: s4 H- Y. N& ~

  田汉原名田寿昌。1911年,在湖南长沙选升学校就读的田寿昌,参加了一次反对清政府铁路国有的集会和行动后,为了报考修业中学,而改名田汉。

T/ A$ o: y! _. R+ U3 c" y+ T: Q

  1922年,田汉结束了六年的留学生涯,携妻子易漱瑜回到上海。田汉非常渴望有一个自己的艺术社团。于是,年轻的田汉夫妇依据唐朝诗人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诗,1924年办起了《南国》半月刊。从此,田汉也以“南国诗人”自诩。

S5 F' H. E+ G1 X/ p9 F. q

  1929年秋冬之际,一位叫安娥、有着浪漫诗人气质的“红色女郎”,来到了田汉身边。安娥原名张式沅,河北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共产党员。1927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从事地下工作。党组织派安娥到田汉身边,就是要争取上海戏剧界的“田老大”入党。后来两个人产生了爱情,结婚了。安娥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曾经为《渔光曲》、《卖报歌》作词。

2 {! O3 [% Q5 h) j/ q

  1932年,田汉与丁玲、叶以群一起,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瞿秋白代表中央宣传部出席了他们的秘密入党仪式。田汉为许多电影插曲作词,像什么《毕业歌》、《开矿歌》、《天涯歌女》、《梅娘曲》、《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尤其是《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 \( H' A, M: ]

  画家徐悲鸿曾经赠言田汉,称赞他:垂死之病夫偏有强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里乃有田汉之呼声。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其民族之必不亡。

7 U9 g; Z# c0 J4 z1 F. t

  正是由于田汉和徐悲鸿之间的友谊,1948年底,田汉来到西柏坡后,曾奉命秘密进入北平,说服徐悲鸿留在了北平。

6 x" V; V( |! V |

  1953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国家为田汉和夫人安娥购置了东四北大街细管胡同6号(今9号)院。这儿原来是20年代迟氏兄弟盖的两所宅子,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田汉一家住里院,秘书住外院。

, E/ i' q9 h. T# p* w

  夫妇二人在细管胡同6号,琴瑟和谐,创作颇丰。

7 t8 o% \3 ]0 G- M& ]$ j

  田汉在建国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田汉具有诗人气质,是个重义气的“江湖老大”。在“戏曲”和“局长”之间,他更钟情于“戏曲”。为此,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推动戏曲改革,推陈出新,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

7 [' |- N% g, |9 @

  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田汉在北京西山的古庙里,创作了12场话剧《关汉卿》。全剧以关汉卿写作《窦娥冤》和上演为线索,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不畏强权、为民伸冤、“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的艺术形象。其中的《蝶双飞》,成为千古绝唱:

" Q& }# w" _& C: }. G

  将碧血,

- v6 r& Z. y: W* |3 A

  写忠烈,

% c6 R1 P2 T% M; `( }2 O7 J

  作厉鬼,

6 i$ O( N5 D9 K' N

  除逆贼。

9 v, M- g; u5 B, e! _3 E

  这血儿啊,

1 ?% s8 F$ v8 Y

  化做黄河扬子浪千叠,

8 s% I& M, r1 p! i" r5 z) d

  长与英雄共魂魄!

2 |- R- p% b; x. }. |/ O3 ^

  ……

9 p a* ^7 t1 @6 Q

  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

1 c$ a- v& m+ m

  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

2 A( O; [3 z9 \. X9 A$ l

  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

) j& f1 r- E ^/ {5 u) q1 Z& \

  生不同床死同穴;

& C" Q0 |; I6 k

  待来年遍地杜鹃花,

# [* `& W0 a* B& h2 r

  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

2 L# q$ p9 G2 y+ V

  相永好,不言别!”

) b& O- G8 T! ?3 L! r. T

  《关汉卿》结构完整、语言精炼,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 X$ n' _1 o% H% o# g, w* \9 m- Z X

  1960年,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合作、歌颂历史上的民族友好关系,田汉根据7世纪吐蕃英主松赞干布遣使向大唐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的历史,创作了《文成公主》。

5 z1 s' `- i$ \! ^1 J2 D$ J

  《关汉卿》和《文成公主》,是田汉晚年艺术创作的双璧。

) i# A' z' p d9 G4 F8 \0 S9 y

  细管胡同6号留给田汉的,并不都是美好。

! r8 R, M/ n: I% F

  随着政治风云越来越猛烈,“四条汉子”之一的田汉,1965年被下放到顺义县牛栏山公社劳动。他对来看望他的女儿田野说:“我是老了,身体也不好,但是我愿意长期到农村去住,去生活。我自小长在农村,还吃得起苦。”

8 m8 E" f+ Y2 m1 c

  但现实不是田汉创作的剧本。

4 S6 j) Y5 v. E5 x* _- {

  1966年12月4日夜里,一伙儿人冲进细管胡同6号,将田汉抓走。临别前,田汉对94岁的老母亲说:“妈,没事,您多保重。事情会弄清楚的。”

/ ^ I1 \. j, h: z' u; M, Q

  当专案组转来妈妈送来的粮票、钱和衣物后。田汉给母亲写了一张回条:

* c5 W% H/ b) {8 A

  “妈妈:我很好,粮票收到,请放心。妈妈万岁!”

; l# q8 k+ }' Y9 G; n8 ~

  心力交瘁的田汉病到了,糖尿病、肾病和心脏病一起爆发。他被化名“李伍”,送进301医院“将军楼”。

" O- r* D5 \. f4 X/ A

  1968年12月初的几天,田汉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清醒时,他低吟着:“放我回家见见我妈妈吧!”

7 S! h& L, e% ^

  田汉最终没有见到妈妈。12月10日,田汉在301医院孤独地离开人间。此时,广播里正在播放他作词的《毕业歌》,似乎在为他送行。

5 ?# y, t G& g9 m7 W& U& A8 R

  妈妈不知道她的儿子已经先她而去了。四年之后的1972年,田汉的母亲临终前喃喃自语:“寿昌儿,快回来吧,妈妈想你!”

( y$ r2 R8 s7 f8 h+ A+ `

  又一个四年之后,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夫人安娥在细管胡同6号搭防震棚时不慎摔伤,撒手人寰。

. |5 O' y) \* D

  如今,田汉早已经“复活”了。他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伴着初升的太阳,每天在天安门广场回荡。

$ ^+ o/ F* e# i

  夏衍曾评价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

+ c8 g2 t4 N T

 
 

发表于 2011-9-6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管胡同9号——戏剧家田汉故居 
来源:新华网 
 
    ● 胡同名人故居

6 M) O$ `0 \' K* B1 Z4 I

 

[资料]细管胡同 Xi Guan Hu Tong

[资料]细管胡同 Xi Guan Hu Tong

1 u; a8 T2 Q `

细管胡同9号 李长林 摄影

$ w" t2 O- ], _. f9 d$ s; g

    细管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北往南数的第二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与北剪子巷,长约400米。胡同南侧有三条支巷通“白米仓胡同”,北侧与“大兴胡同”相通。明代,称“水塘胡同”;清代,称“水塔胡同”,《顺天府志》记做“油罐胡同”;出版于1931年的《燕都丛考·第二编》记做“细管胡同”;1947年,称胡同西段为“水獭胡同”,东段为“细管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水獭胡同”、“元善里”并入“细管胡同”。

3 w5 [9 @' W* W: T: W. p

    细管胡同9号在胡同东段北侧,坐北朝南,是一座两进宅院,在“巽”位建“金柱大门”。“金柱大门”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台基和柱高明显高于倒座房的台基和柱高,进深和宽度也明显大于倒座房;门扉由抱框、门框、余塞、走马板、抱鼓石、板门等组成;大门的外檐柱间,檐枋下安装雀替①。形制略低于“广亮大门”,与“广亮大门”的主要区别是门扉设在前檐金柱之间,而不是设在中柱之间,并由此得名。与“广亮大门”相比,门前空间稍显局促。进入大门迎面有一座靠山影壁②,现仅存小墙帽;大门西侧是4间倒座南房,与5间腰厅③和东、西厢房各两间构成一进院,亦称“外院”;二进院(里院)有带前廊的北房3间,北房两侧各有耳房1间;另有东、西厢房各3间。院内房屋均为清水墙体和清水脊合瓦屋面。院内建筑与格局基本保持原状,只是外院的西厢房已改建,里院北房的前廊被扩入室内。

1 p; q' B' }* M; N7 t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戏剧家协会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田汉购置了此宅。田汉之子田申撰文回忆:“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在北京第五中学的旁边,有一座两进的四合院,那即是田汉在1956年后的寓所。他和夫人安娥奉老母在此颐养天年。”

8 l$ Q4 H' I. E8 f8 E

    田汉出身农家,喜欢田园生活。在里院的书房前面种了一架葡萄,在葡萄架边种上丝瓜、扁豆等攀缘植物。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果实累累;闲暇之时,施肥拔草,体验一下农夫生活,不也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美吗?!其实,“田汉”二字,本身就可以解释为“田舍郎”或“庄稼汉”。

' `8 F8 y) K2 a* t

    “文化大革命”打破了田汉的宁静生活。1966年12月,田汉被隔离审查;1968年12月10日,田汉被迫害致死。1975年10月,“专案组”向田汉的子女宣布审查结论:“田汉定为‘叛徒’,并被‘永远开除出党’”。之后,细管胡同9号成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职工宿舍。

6 Y' {, y8 ]# U4 x/ d ]5 F! }

    1979年,田汉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l2 }) M8 i/ I

 

[资料]细管胡同 Xi Guan Hu Tong

[资料]细管胡同 Xi Guan Hu Tong

) D& R( D1 o2 H( t) b7 T6 c


    1986年6月,细管胡同9号被东城区人民政府作为“田汉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X5 k# T+ R" Q) S5 t& O

    田汉(1898—1968),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留学,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创办南国社,致力于以话剧创作演出为主的新艺术活动;1930年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执行委员会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投身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

# i: l$ C6 v* [

    田汉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和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组织者与领导人。一生写有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一百余部,有《田汉文集》一十六卷行世。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为代国歌,被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为国歌。

( x5 J* v4 t1 I/ C

    据说,田汉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文学天赋。田汉的家乡在湖南省长沙县的果园一带,处在果园河与麻林河的交汇处,地名为“双江口”。有一位外地文人到此地旅游,见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一上联:“二河两岸双江口”;当时年仅十二岁的田汉见到上联,略假思索,便写出下联:“单人独马一杆枪”。

" L* D3 C/ Z' W: W. _

    1959年,郭沫若先生写出了五幕大型历史剧《蔡文姬》。由于郭沫若曾有为曹操翻案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剧尾设计了蔡文姬写一首名曰《贺圣朝》的赞曲,作为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 x' K. U, P4 w8 f+ y9 j) h

    郭沫若写的赞曲是:

1 j+ @0 z, P+ i2 J0 {0 q

    “天地再造呵日月重光,扫荡兼并呵诛除豪强。乌丸内附呵匈奴隶王,武功赫赫呵文采泱泱。万民乐业呵四海安康,渡越周秦呵遐迈夏商。哲人如天呵凤翱龙翔,天下为公呵重见陶唐。”

0 f2 ~% h; s2 w& B# u

    在排演中,导演和演员都认为将一部情感化的戏剧,变成某种理念的显现不合适。郭沫若亦有同感,但由于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修改赞曲便由田汉承担了。

) ?7 Y/ P* _; U( I6 {

    国歌词作者出手不凡,田汉修改后的赞曲大受郭沫若的称赞:“寿昌改得好,不仅更富有诗意,而且和全剧情调更合拍。”

7 U, b6 Q, @6 x( o" q

    田汉修改后的赞曲是:

6 h) v0 a7 t" s! r/ Z0 R3 W

    “丁年出塞呵泪洒琵琶,一十二载呵毡帐寒沙。巍巍周公呵吐哺握发,明珠赎我呵重睹芳华。思儿念女呵声咽胡笳,所幸今日呵胡汉一家。天下儿女呵皆我娇娃,春风吹花呵红遍天涯。”郭沫若虽然称赞田汉“改得好”,但是,他还是将赞曲作了一番调整,并更名为《重睹芳华》:

8 c6 L5 v0 i* g( o s: C8 Y

    “妙龄出塞呵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呵毡幕风沙。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呵重睹芳华。抛儿别女呵声咽胡笳,所幸今日呵遐迩一家。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

6 c/ I" T f/ u

    显而易见,田汉是重作,郭沫若是润色。

4 { C }) t' `1 ` R- K! c0 a

    田汉入住细管胡同9号之时已年近花甲,但创作激情仍不减当年。相继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和京剧《谢瑶环》,改编了京剧《白蛇传》、《西厢记》等,其中《关汉卿》成为不朽名作。

/ e6 l' M; B, ^/ L

    田汉的勤奋和努力却招致忌恨与诬陷。1964年,就开始了对《谢瑶环》的批判:“文化大革命”更使田汉遭到灭顶之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只能演奏,不准歌唱。然而,每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在心底吟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怀念田汉先生。

3 Z; R- y- ^+ x( N# Z

    人民共和国必将千秋万代,田汉与聂耳也必将伴随着国歌永远激荡在每个中国人的胸中!(王之鸿)(新华网北京频道/北京晚报)   

( X$ n' f: k5 L5 B5 Y

    注:

, Y E( ?' _/ S; K# k& ?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

# x x$ }$ ]/ [3 T3 k# S! u- I

    ②靠山影壁,亦称座山影壁,位于大门内侧,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

; u$ K- V) ^1 G! X

    ③腰厅,也称过厅,即:中间一间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

$ t8 n V5 o1 I8 h- N

 

/ D4 x H& ~+ y+ ]

    参考资料:

C4 R) H$ z! {0 | Y& Y: A6 Y

    《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谭伊孝编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 T* g7 t% w2 ^) c$ O

    《名人与老房子》(北京出版社)

0 p* |+ n' }; b1 v, s% O2 M

    《三改〈蔡文姬〉》(作者杨建民 载《团结报》)

0 i- L% K1 j# q' M& f2 d+ c; T A

    《马年说马联》(作者种福元 载《人民日报》)

" Y0 N) S8 @' A6 E! N


 

发表于 2015-3-12 11: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管胡同东口曾有一栋4层小楼是原机电公司仪表站,计划经济时曾相当了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9 13:15 , Processed in 1.1461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