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7|回复: 4

[原创]午后游南锣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8-22 1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夏的午后。小睡了一会,看儿子还在酣睡,跟母亲说了一声,悄悄带上门,走进了清爽的阳光里。宛如秋日的阳光在这个季节并不多见,洒在灰色的院墙上带着浓浓的暖意。 + p8 z3 E# C% Z1 [) Z: D
          南锣鼓巷,已经闻名了一段时间了。而我自从搬离了父母家,几乎没有再好好走一走。今日重游,新鲜而兴奋。- u. {' l) a! e4 J# R' W0 }
          很多小小的店铺,咖啡馆,酒吧排列在街巷两侧,原先的柏油路面换上了灰砖墁地,两侧破损的墙都修缮齐整,还好,仍然统一在灰色中。小巧的店铺都追求着古旧的气息,水曲柳木门漆成深沉的颜色,按照传统的式样,还有配着剪纸,题招,绣片之类的工艺装饰的,不少人驻足拍照。街上人来人往,游客如云。4 s, e m+ c# T! U3 ~
         从南口进入不久,胡同两侧已经面目全非。原先西侧有家卖大饼的,父亲常遣我来买。还有一位小学同学曾住,一位学习颇佳的文静女生,肤色极白的,简直是苍白。后来听说上中学不久即逝于白血病。再往北走,东面的炒豆胡同通向我家的后门,最为熟悉,且留在最后游逛,西侧的福祥胡同曾经有无线电厂的后门,经常堆砌许多废钢丝,下脚料,我们拿着当拉簧玩。北面紧邻的蓑衣胡同最终汇合到福祥西端。蓑衣的东口就对着板厂。这些胡同靠近南锣的部分都开了不少小店,似乎是把南锣的风情向两侧渗透,延伸。 5 W8 g$ P$ {* M% ~! k' k! C
        近年名声大噪的中央戏剧学院俨然成了南锣的第一个高潮。其小剧场也修葺一新了。不过以前,我们可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干嘛的,就是一个大单位,完全不在我们的视野里。我的印象中除了到小剧场看电影之外也就是西面对着一个副食兼菜店,高搭天棚横跨着南锣路面。西侧的雨儿胡同可以一直骑车到后门桥,特别是雨儿胡同的西段路面下坡,很长,可以不蹬,一直滑到帽儿胡同的拐弯处。帽儿挨着雨儿,比雨儿显得严肃,因为路窄些,也因为有几个深宅大院,写着保护单位,胡同里出来玩的孩子少。帽儿往北,南锣的路面变窄,原先的沙井副食店居然还在,不知是否营业。沙井,景阳,都是略窄的胡同,里面住的同学就比炒豆少多了。这些胡同包括黑芝麻,最后都能汇集到帽儿,通向后门桥,在这里骑车,特别有意思,总有别有天地的感觉,我们几个孩子的自行车都是在这些胡同里学会的。南锣东侧的胡同就不这么有趣了,相互之间的联通较少,要骑过去就会一直到头骑到交道口南大街,那是大马路,家里大人不让我们上马路,我们也不太敢。不过还是有些小小的联通,一般外人是不熟悉的。从炒豆就有两条通道通往板厂,一个较宽,可过三轮,另一个不仅窄,还曲里拐弯,不知道的不太敢走,宽度仅容一人骑车通过。从板厂也有通道去东棉花,不过后来不太好走,有一个被铁门封住了。记得当初刚封起来的时候,我们孩子们特别反感,常常爬铁门翻过去,反正就是不能阻了我们淘气的路。东棉花再往北,似乎就没有什么联通路了,更有北兵马司胡同里一个巨大的单位院子总是一副严肃紧张的样子,我们都不爱去。我们管那个地方叫交通部,或者三机部,现在是航空工业总公司。也有个礼堂可以放电影的。 / M5 Y7 f& U% t
         再向北是秦老胡同,我有个同学住在东段,他家的大院又深又大,好几层,还相邻套叠,跟荣宁府似的。前几天我倆还见了面,也是三十年没见了。 ! A- F3 T+ F& A0 W1 g z; I
         前后圆恩寺不算太好玩,大院多,中央首长住的也多。但是前圆恩寺西端有个东城少年之家,小时候我在那学过几天画画,还记得画水壶,素描的。 2 t9 _- H# X' v/ L- O: ^
         我们当年的活动范围就到后圆恩寺为止了,有个电影院,圆恩寺电影院,学校常组织我们去的。再往北的菊儿胡同我几乎没去过。 : ` }0 w+ `. Z5 D# l0 Z9 K8 y5 o2 U
         如今,商业市井风情构成南锣的另一个高潮并延续到到鼓楼东大街。变化真大。我曾经很反感外来的商业侵犯原住民的形态,就像后海那边,一时间,酒吧,咖啡,外国人,外地人,激动热烈的生活打破了后海的宁静,想在大树地下摇把蒲扇都不可能了,太闹。但现在南锣似乎要好一些,外来的人也多,但带来了新的活力,原先的朴素近乎死气的生活被新的焕发着生命力的元素取代了,人们来此也较为尊重原有的传统,不是吵闹喧哗,而是欣赏,享受安宁。院子里伸出来的大杨树仍然发出刷刷的声音,风在枝头掠过,鸟鸣,偶尔一丝人声,透着胡同里固有的宁静,好像时间在这里也变慢了,仿佛从前的时光并没有溜走,几百年来一直就是如此。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而这里永远是安详,自信,不变的。不论你身在商场,还是职场,不论每天怎样激烈的竞争,奋斗,回到这里,所有的风云变幻全被关在了外面,好像南锣这片保护区不是人们保护了建筑,而是建筑保护着人们的最安详幸福的生活。我们真应该感谢它,爱护它。7 ^" y. x) `, Z7 U, V
         南锣也好,后海也好,从前的生活是原住民的形态,外来的新的生活打扰并改变了这一切,后海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例子,但是南锣似乎令人喜爱。原本城市就是由一群另一群的人们生活着,改变着,构成着,无所谓谁应该留下,谁算是闯入者,历史的积淀就是人们在时空走过的痕迹。保护历史,不是僵死在某一个时期,不是把某一个历史痕迹死板地凝固住就行了,新的人们的生活会留下新的痕迹,让这些痕迹一一沉淀下来,能给后人留下更丰富的历史回忆。几个月前看到报上说景山后面的少年宫要搬迁了,为的是腾出原先占用的大殿古建筑。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古代的房子现在能利用的,应该加以利用,只有人在用,才能时时照管,时时维修,保持活力,空无一人的房屋日久就要倒塌湮灭。只有人在里面活动,人的湿气,人类的活动,以及人为维护系统整洁而付出的能量才会保证房屋的历久不坏。活人搬走了,还要另拿出财力人力时时维护,保管,事倍功半。如果为保护北京四合院,就把大家都搬走,留下房子,难道能够更好地保护吗?8 ]. F+ x$ h5 N
        北京少年宫多少年来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圣地,能够有机会去那些古老的房子里参加活动的孩子都是令人羡慕的。不仅是航模,科技,美术,舞蹈等等具体的活动吸引着孩子,更有那高大的屋宇,沙沙的杨树,四季的鲜花,多年以后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如果搬迁到新的地方,或许是一座现代化的大楼,设施先进,外形漂亮,能否还有过去那种书卷气,校园诗意,学园般的环境呢?恐怕就难了。 , r% X5 Z r( }& ?, A
        回去的路,是从炒豆走的。这里住过我多位小学同学。曾经的院门都没有什么改变。粮店变了,不知要改做什么。以前买粮食是我们经常的任务,有时还会陪着伙伴们来买,看粮食从一个特大的机器里倒进口袋,觉得特别好玩。卖粮食的有位大叔,一脸麻子,我们觉得他特象李默然,好不敬佩。不知现在这位大叔还在世否? : b5 w9 `7 X; w, Q0 L/ q- L
        小学的后门还在,但小学已经改成了房管所,非常可惜。校园是僧格林沁的祠堂旧址,分三个院子,大门开在平安大街上,就在我家的隔壁。一二年级在西南院,三四年级在西北院,五年级在大院(东院)。在平房里上课,冬天生火,可以烧水,烤白薯,夏天窗外会支起竹帘遮挡西晒。下课了在院子里跑,爬树,上课时把窗户上涂好的浆糊抠个小洞,看老师来了没有。有的教室里面有防空洞的入口,下去探险是令人激动的游戏。里面很深,据说可以通到很远。现在想来,不知道有没有档案图纸保存? ! A6 T# [7 j' a5 l+ g9 K
        刚刚走到我家院子后门的时候,猛然迎面过来一人,虽然过去了三十年,还是一眼认出,正是一位小学同学。他比我还略大,奔四十的人了。岁月留在了脸上。我还记得那时特别喜欢的一只小水枪,就是他帮我买的。这个事我会一直记得的。可惜他混得不算好,这也是常事,小学同学里各自的道路差异就更大了。前几天和秦老胡同那位同学还说起聚会的可能,如今想来真要聚会,又有几人愿来?大家的同窗友情是否能够经得起彼此变化的考验? 3 ^ e: z8 ^: ^
        回到母亲家中,儿子还未醒,我如喝了一杯醇美的酽茶,唇齿回味。这个下午收获颇丰。 [/SIZE] / E' D) s; S3 \0 Z' }$ |;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2 19:03:26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拜读! 
发表于 2011-8-23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几点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供您参考。

) ?. T. l# Z1 s2 ?

1:第五小节有关骑车与胡同写得有些凌乱与拖沓,应当还可以梳理清晰些。

3 J2 k" `% E+ `

2:九、十两个小节“后海”与“南锣鼓巷”给您的感觉大概您是想清楚了,可,并没表述清楚(我指的是文字。)如果我是您,我会抓住一点感觉,两边深挖,我想会比全都“浅浅扫一遍”好些。

5 D3 G! `4 ~3 B

3:行文中有些细节或许您忽略了,局部的不注意,造成整篇文字读起来枝蔓感明显。这是一个好题材,可惜的是,或许您定位错了您的“工作”,我以为您应当是裁缝,做出衣服干净利落儿地让别人试,而不是自作自披。这一点上,假若我们能有共识的话,我觉着是我的荣幸,也是那件衣服的荣幸呢,最少她就可以少些“线头儿”。^_^。

/ T( z- ^2 Z Z# a3 v

 

: L3 t# L- n6 o& | g/ V0 v

举几个例子:

. l) [% Z+ H4 F% J( D

小时候我在那学过几天画画,还记得画水壶,素描的。----小时候我在那儿学过几天画画,(还记得画水壶,素描()。很诗意的一个句子,由于“零碎儿”过多,平了。

: M- X! |1 a) J( Q7 s

这样的例子好多,比如:小学的后门还在,但小学已经改成了房管所,非常可惜。

+ Z6 G* S# o7 X0 k* J

比如:他比我略大,奔四十的人了。岁月留在了脸上我还记得那时(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只小水枪,就是他帮我买的。这个事我会一直记得的。可惜他混得不算好。

* K6 f9 x( ]/ H! F6 c: n" E2 C1 ` k

比如:就在我家的隔壁。一二年级在西南院,三四年级在西北院,五年级在大院(东院)。在平房里上课---这个句子中前后 连 用了五个 在 ,实际上对整篇文字都有伤害。

* G) `2 w g* e7 i" V

(红色字体都是可以裁去不要的文字。)

( j w1 }# ]/ k' q! ~- i

写字与画画儿有很多共通点,其中之一就是要注意 留白,当一篇文字摆在您面前,让您觉着如“拉开似满月之弓”,在我看来,不一定是一篇好文字,因她要“崩了”,我觉着这一点大概非常重要!!!!

6 V( G: K& r) H) c$ C' F7 S1 T

--------

# e$ D/ z* [0 U! ]

就文字说文字,我没有啥恶意。

* r, y/ E+ v- ~

欢迎您来,问候您!!

1 N0 q* x: j3 u7 Y5 D)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3 8:54:1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先感谢版主的耐心指教。+ s/ W2 p  k: E, ?
[BR] 
- _; I* B8 v# W[BR]真没想到您是这么热心的人,好似四合院里平和善意的街坊,果然不愧老北京论坛!
* H; Q4 i2 x/ C" n; n[BR] 7 G. B# D  P# e4 X. c7 D& B& A
[BR]很惭愧小文确是自娱自乐的回忆,大多事只是自己回忆的一个纲,没想过别人读起来的感受。更因不懂文字的修理,只是自顾自的乱想,经版主点拨,豁然开朗。3 h. J* |  w6 o% H( V5 h
[BR] 
( b1 C% h* R% y" A' r; B2 I. ^[BR]谢谢,我改好了,有机会再请您指正。
发表于 2011-8-23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洛少年在2011-8-23 9:13:00的发言:

先感谢版主的耐心指教。
 
真没想到您是这么热心的人,好似四合院里平和善意的街坊,果然不愧老北京论坛!
 
很惭愧小文确是自娱自乐的回忆,大多事只是自己回忆的一个纲,没想过别人读起来的感受。更因不懂文字的修理,只是自顾自的乱想,经版主点拨,豁然开朗。
 
谢谢,我改好了,有机会再请您指正。
. v0 Q* M. t3 x3 Y2 M# g+ k4 |/ Q

您可别这么客气,来了都是朋友,看得起这个版块。

* V% T2 F4 G( B" K; @# \9 s

往大了说这是我的工作,往小里讲,我们都喜爱文字。一个人,连自己喜爱的东西都做不好或者换句话说,不肯往好里做,那,是不是挺不好的。

9 H0 g/ ~0 C' Q9 g& U

您的第一篇文字相对于第二篇收束得就挺好。

1 X: E+ L% {0 l! u9 \

我是这样想的,写字应当是一种剔除般的释放。满满一腔子想法,啥该要,留下,啥不该要或者觉着二乎的,参考一下别人的思路。那篇字好看,究竟好看在哪儿,人家是如何谋篇布阵的;不好看,为何说死了我就是不喜欢,为何不喜欢,是因为材料的选取还是细节的处理或者就是行文风格等等。

$ W. j/ N7 a. u4 t. s/ A& M8 j

不管是抱着赞美的眼光还是揣着批评的想法,一篇字,有一篇字的生命,她是个活体——浸了心血的活体。倘若不活蹦乱跳的,成死面疙瘩,那一定是写之前这些文字就没活起来,强拼硬插而已。

o$ f2 d J: I9 r+ W

以我有限的眼光,喷句大得盖不住脸儿的断语,您的“字核儿”挺好的,关键在于雕琢手法,或者您根本就没想过。

1 v& ^: J. D8 _- B& q& J

玉不琢不成器,文不剔难炫目。

& h e% J- Z* X) C

写字大约有三个境界,第一是表达,与生俱来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是如何表达,就是怎样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达到一个稍高的层面,第三就是艺术的表达——如何让自己的文字达到或者尽可能往艺术上(也有人管这个叫文学性)多靠靠——哪怕摸个边儿也好!!

' x/ ?3 c6 s% b5 b, B0 k w0 j9 H7 Q

我要说---如何说好---艺术地说。

7 @# z7 t: P. t

每个喜欢写字的人都应当把自己当个剥皮儿匠,在一大堆乱石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石块,轻剥慢磨,做出心底里想要的那个摆件儿,放在生活的多宝阁上——我是这样理解写字这个玩儿法的。

! C" ]" a% j: j3 _0 D' q. m7 Y

问候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 19:23 , Processed in 1.13050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