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0 q# A) I$ V2 U! n: @* ]
东城区东四北大街一带,在明朝时属于仁寿坊地界儿。现如今的什锦花园胡同,那年月西端称红庙街,东端叫适景园。适景园当时的主人名叫朱能,他因辅助明成祖朱棣有功,被封为成国公,历代世袭。
/ ?; A6 | \" _4 W1 }! H
有明一代,适景园是京师著名私家园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园内亭台楼榭,高柳老松,干直健壮。堂池三四亩,堂后一槐,四五百岁矣,身大于屋半间,顶嵯峨若山。园曰适景,都人呼十景园。
7 O+ O/ M( K1 Q
到了清朝,这儿属正白旗。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就变成了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才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 `, i6 [# {5 `1 L
在什锦花园胡同留下身影的历史过客太多了。大明朝成国公朱能就不用说了,清朝礼部尚书傅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和数学巨擘李善兰、北洋军阀直系巨头吴佩孚、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都在什锦花园胡同住过。要说什锦花园胡同最大的角儿,还得数吴佩孚、吴大帅。
1 i' F9 \: }6 M: L& c- r; V 说到吴佩孚,大伙儿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个刽子手形象。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吴佩孚残酷镇压。施洋、林祥谦等工运领袖惨遭屠杀。1926年北伐革命如火如荼,吴佩孚却想开历史的倒车,结果被北伐军大败,逃到四川。在四川期间,他写了一副自挽联,表白心声:
+ ?8 u. E: @) A) ~2 G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 s" K, U% ` a5 j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进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 s+ E& M' ~, Z' p. D& X 吴佩孚离四川后,辗转于松潘、兰州、包头,1932年12月到达北平,过起了“寓公”生活。
+ |; }* M0 h- e( s$ C
[资料]什锦花园胡同
) w/ o) U( \0 d" H9 ]- c
什锦花园胡同19 号
0 u3 ^0 t) h7 r3 j3 `9 P
“寓公”吴佩孚住在什锦花园胡同19号。这是个四进的大四合院,有几十间房;房与房之间有游廊相通,十分气派。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吴佩孚军队没了,但架子还在,设有“八大处”。像什么“军备处”、“总务处”、“副官处”等等。吴佩孚坐镇在二层小楼上,“八大处”随员的办公室都在院子里,像排兵布阵一样守护在他周围。
# z V e! g) H, C
[资料]什锦花园胡同
$ a" P2 o( R5 M# n
晚年吴佩孚
3 z* m& _* p8 j1 w/ t3 b, d% w# n
吴佩孚的形象,似乎已经被定型了:军阀、刽子手、反革命……可是,他晚年在什锦花园胡同作“寓公”的最后几年,却为自己的形象画上了光彩的一笔。他是个反动的军阀头子,这一点不假。但是,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是痛恨的,是反对的。誓死不当汉奸,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 H( b9 x( W8 Q
吴佩孚对张学良丢失东三省非常不满。1932年12月到达北平时,张学良在火车站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但吴佩孚却不买帐,匆匆驱车赶往什锦花园胡同19号。到家后,他的幕僚劝他,别对张学良太过分,应当回拜张学良。
: C/ V8 t9 g/ D3 ] 当吴佩孚到了顺承王府,刚刚入座,便厉声质问张学良:沈阳事变,你为什么不抵抗?张学良回答上边有命令。吴佩孚马上反问: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难道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吗?可见,吴佩孚抗击外辱的思想早已有之。
2 }' y2 v$ E/ C7 R4 D+ b9 Y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古都北平沦陷。侵华日军为了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积极扶持建立华北伪政权。日本人想借“孚威将军”吴佩孚以壮声势,企图拉他出山,为日本人卖力气。
4 w* I2 p# l6 l. j8 u% i
一时间,说客踏破了什锦花园胡同19号“吴公馆”的门槛。北洋旧部、卖国汉奸、日军代表纷至沓来。但吴佩孚坚持自己的信念,就是不出山。
* i" A; B& q- B% k( {- i5 ` 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花费了3000多万日元,布置对吴佩孚的游说包围圈。接连碰壁后,他决定亲自出马,与吴佩孚正面交锋。
3 K$ ]; l( g& _! k* r0 S- Q
第一次,土肥原假意屈尊,以哀兵面孔出现,要求吴佩孚重新出山,调停中日和平。
: I! M) i" w$ D9 X- I “请玉帅出来,救救我们日本。”
, H5 I8 V, y0 } 吴佩孚哈哈大笑:
' A! ~6 `& L) O% M
“我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你们日本人?”
/ [3 g% W5 |! [* W& i
第二次,土肥原开门见山:
2 q, g/ K9 C7 j% M L) s “请玉帅出来,调停中日和平。”
2 T5 t" R" \+ |( ]1 D7 G
“好哇。”吴佩孚一口答应,打哈哈说:“那就请贵国天皇和我国的蒋委员长,双方打电报来,要我出面调停,我一定照办。”
& R* c) X% m E. {8 R
一句话噎得土肥原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5 b8 c& k! L2 K' y0 G5 f
第三次,土肥原作最后的努力。
0 V4 R& S7 V# u% i5 V “请玉帅出山,还担任您原来的职务,然后和日方共同维持中日民族问题。”
; \* U9 r$ b* T$ E- |
“现在还谈什么出山不出山。”吴佩孚接着说:“如果一定要我出山,请你们退出中国,连东北也退出,可以吗?”
. c3 y& L6 x4 g1 J3 Z" ^
土肥原三度劝驾,三次碰壁。于是,又想出一条毒计。
- O2 ], I2 d5 `/ T' r 不多久,土肥原向报界披露,吴佩孚将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布对时局的看法,并事先将拟好的讲话稿散了出去。吴佩孚见到土肥原拟好的讲话稿,想好了计策,决定记者招待会照开。
8 g4 Y( b3 w2 s" b, Y9 d
1939年1月30日,在什锦花园胡同吴公馆,130多名中外记者出席记者招待会。
$ @5 b' d: E3 @4 m% w p7 k: v! S 在会上,吴佩孚当着中外记者,发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重要讲话,宣布中日要实现和平,必须有三个先决条件:
* H1 k8 K% m& q6 S& | 一、日本无条件的全面撤兵;
- W5 o4 U# Y) e( e1 {8 l: l
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9 A% H2 G5 d- Y, i5 }
三、日本应以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的交涉对象。
8 T- O9 R8 h( A/ C# e5 q 宣布完后,他一转身,大声对秘书说:“你给我逐字译成日文,一字一句,断乎不能更改。”
: v% ]0 M0 U. Y) h) ]' J
这个记者招待会,是个义无返顾的示威,使在场的日本人大惊失色。几个回合下来,土肥原败了。但也埋下了杀机。
: D1 B. E) F- U8 H* o! ?
土肥原败了,汪精卫又来了。
8 S: e. V( I9 b) y- z+ w
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后,成了头号大汉奸,千夫所指,狼狈得很。1939年6月,他跑到北平,想拉吴佩孚下水,希望“汪吴合作”,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一起卖国求荣。
$ v7 ~- w, A8 H0 _" X 当汪精卫派人约请吴佩孚,前往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邸见面、商谈合作时,吴佩孚断然拒绝:“这是什么话?咱们是中国人,谈的是中国事,要谈就该在中国人的家里谈,为啥要选日本人的家里?”
1 L) g9 C1 ]) ]$ P3 G
从6月26日到7月10日,汪精卫提一个地方,吴佩孚就摇一次头。整整半个月,汪精卫连吴佩孚的面都没见着。
4 B$ i9 v. A8 h3 m ?0 n
吴佩孚看不起民族败类汪精卫,他这样说:汪精卫这个人,我早就把他看穿了。亏他还有脸说那些为国为民的话,他就是要当大汉奸。谁跟汪精卫合作,这人必定下贱。
4 {6 v2 q& `/ S' h3 h4 D# w. i
日本人在吴佩孚身上下了血本,投资巨大,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日本人下了毒手。
. Y( r; \" q9 k# {# N) v3 T 1939年11月24日吃晚饭时,吴佩孚不小心将一个小石子卡在牙缝中,顿时疼痛难忍。后来整个牙床都肿了。他身边的随从接受了日本人的建议,请日本医生伊东来治疗。伊东看了看,既不消炎,也不打麻药,就强行拔掉了坏牙。以后,吴佩孚左脸肿胀、高烧不退。
: B3 E, C) c+ e) J+ U% d. e
10天后,12月4日下午3时,日本特务川本大作、华北大汉奸齐燮元和日本医生石田等人,前来探视吴佩孚。
& |$ Y# e9 P' d/ W* R$ U# M 吴佩孚夫人张佩兰及幕僚见川本一伙儿来势汹汹,想阻拦,但被川本粗暴地推开了。张佩兰一看情形不对,高声嚷道:“你们要干什么?”大汉奸齐燮元假惺惺地说:“川本少将一片好心。您瞧,把军医处长石田大夫都带来了,给大帅看病呀!”
1 o$ n4 s& A2 U' R; j
吴佩孚这时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有怒目而视。
6 o( @ F4 B9 N" ~6 f8 h6 Q
石田大夫看了看,声称需要立即做手术。在日本军医再三说服和齐燮元的劝慰下,3时45分石田拿出锋利的手术刀,伸进吴佩孚的嘴里。只听一声惨叫,从吴佩孚嘴里喷出一股鲜血,直喷到两名日本护士的身上。手术后吴佩孚立即昏了过去,当晚就断了气,享年65岁。
. b) p: i2 G `& Q' E1 l- T 吴佩孚从突患牙病到蹊跷辞世,只有短短的10天。当年叱咤风云的“吴大帅”,将自己最后的辉煌留在了什锦花园胡同。
' r7 l6 y: S s/ e" }/ L; k 吴佩孚之死,在北平引起了轰动。他出殡的那一天,北平万人空巷,路旁挤满了自动为吴佩孚送行的老百姓,成为当时北平城的第一“大殡”。
* `( [6 l' e4 Y/ c
因为吴佩孚不向强敌屈服的晚节,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破格追赐他陆军上将衔;因为吴佩孚誓死不当汉奸的骨气,他的故事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还在什锦花园胡同一带流传。
2 u3 k6 U/ E/ A9 P
当年驻重庆的中共代表董必武,是这样评价吴佩孚的:
6 G4 w( F' j0 ?& r6 I8 s8 ]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
+ k) }! q0 |) ?4 K. e6 O& O 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羽、岳飞。失败时,不出洋、不居租界……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
- ?- Q# {7 O2 }. x 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但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起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 G% |! k9 b2 }) w4 d4 A
北京的胡同是灰颜色的,但也有绿色的树、朱红的门;吴佩孚晚年在什锦花园胡同的悲壮抗争,成为他一生的亮点。
3 Q& F. L$ X+ _2 k" b H%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