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随写,想哪说哪,杂乱无章,请您见谅。 接触相声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以前的电视、收音机到现在的现场表演,新活老活听了个沟满壕平。有一阵子什么都不愿意听了,抵制了、饱和了。 不过最近,自从接触了广茗阁的相声大会,好象又把听相声的兴趣提起来了,俱乐部和天桥乐,我都曾去过,说心里话,去一次两次还成,多了心里憋闷。老感觉听得不痛快。 其实任何人对任何事都有褒贬不一的意见和看法。在我听到的一些对在“广”演出相声大会的评价中,说的比较多的是节目质量和部分所谓票友上台的事情。在我看来,票友和专业只是职业范围,不牵涉艺术与水平。戏曲、曲艺界票友下海的例子不少,也有专业问业于票友的美谈、佳话。只要他有心要钻研相声表演,无论是否专业,都可以视同为演员身份。并不存在看着值与不值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使是专业演员,水平没到您也一样不看。 但是,在学艺和表演态度上,可能非职业演员欠缺了磨合与锤炼,这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的态度,指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和准备。这就牵扯到了质量问题。 表演和别的职业有很大区别,尤其是相声的表演,是需要立时见效果的,观众的掌声、笑声是很大一部分的评价与认可。当然并不是说廉价的掌声和笑声,而是作品应有的戏剧效果。特别是现场演出,更可以说是一次性的、遗憾的艺术,无法重复和修改。 有一句话叫,功夫在戏外。也就是说,台上的好坏,大多取决于你台下的努力,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那么一个演员表演的好坏,作品达没达到预想的效果和意图,就要靠台下充分的准备和台上反复的演练,这样才能把一段相声立住。这个在戏外不是说在台下,台上台下都是实践与检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则怎么知道它的实际效果呢。通过双重的准备才能形成一段久演不衰的作品,也就是所谓的“戏”。 从这个角度来讲,演员的创作是需要观众的配合的,观众的意见与建议反馈给演员,是对他的最大帮助。相声名家罗荣寿先生就是早年在表演上的不得意,致使他私下苦学苦练,以至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学晚辈的楷模。他的艺术和表演,始终是我个人十分欣赏和喜爱的,每每听到,都发自内心的敬服、赞叹。真正做到了把自身融入到作品当中去了,恰如岔曲里赞风不见风的意境。不仅仅是罗老,诸多相声前辈都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资料。年轻演员需要的,正是磨练和实践,无论专业、业余。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观众多一些善意的理解和宽容,善意的批评和教训,更有助于演员的成长和提高。这些都是观众的前期投资,您所能收获的是畅怀的欢笑。 相声的妙处就在于语言的回味和气氛的营造,使观众身在其间而不觉,乐在其中而不厌。不能当时就骂着街退票去,也不能也听完了也乐了也跟着来这么一句:什么玩意啊。 , D! A5 e X: ]. N. U9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3 11:17: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