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s3 }% C" P. h3 v! E& y
7 w; J1 d' ^& F3 a) {
) w ]# S! Y* v! m" d9 C1 Q/ C+ k$ z @3 k c3 r% I9 {9 m5 ?/ {. \
老舍、金受申、张中行、侯仁之等文化大家的亲历、亲闻,分别结集出版---
4 t, Y8 c9 k. [
; @ n, r2 D4 a" P7 r
! T' V2 F! ?* V: @7 n7 Q1 n k: B
0 u0 h% W3 i8 O3 @. o; w0 b
九位"北京通"讲北京 - H# g3 j5 ~. Z& Q# ~
* C. @6 G6 d6 t0 C [# a+ t2 ?$ D4 V3 G# k/ {
/ R$ o5 a0 n# y
, p, x8 [& [! j* c$ q
) o6 a* `+ K* \. h# j ( l. q- c) I) x
3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有讲不完的故事,有写不尽的风情,有看不够的风光,有读不倦的文化...... & l4 k' K6 C% I3 K+ T3 l
近日,北京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北京通"丛书》出现在京城各大书店。老舍、金受申、张中行、侯仁之、朱家氵晋、刘叶秋、邓云乡、赵洛、叶祖孚九位文化大家,或是老北京或是久居北京,对于北京的风光、风物、风情、风俗、风采、风味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可谓地道的"北京通"。
1 ?+ ]1 t3 K9 ?7 \, K5 F 图文并茂的这套丛书,就是通过他们的亲历、亲闻,原汁原味地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北京城。 / ~# P( z5 t- x- y, \
"让大家都看看老北京" 6 l2 z% }2 B1 c7 j$ F# m- k- ?
杨良志2002年开始策划这套丛书,那年1月24日下午,在板厂胡同朱家老宅,杨良志拜望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氵晋先生,杨谈起自己的想法,朱老欣然同意说:"我写的北京,也许别人没有写过,但许多人比我写得好。北京的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让大家都看看老北京,挺好!" 6 ~& h3 K( `; k, }4 h8 ^3 ^4 G
朱老的一席话,让杨良志更坚定了出好这套丛书的想法。现代学者、文人写北京的很多,但是"这九位文化大家或是老北京或是久居北京,对北京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可谓地道的'北京通'。"杨良志说。 : l% Y5 w) L) i" N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金受申在《立言画刊》写"北京通"专栏,北京风土人情、三教九流,尽收笔下。文史专家傅耕野在《"北京通"金受申》中转述过金受申这样的话:"我生在光绪年,经过民国三十年,对于近代史实总要多少注意点。尤以在北京住了多年,祖宗坟墓在北京也有几世,对于风土人情,更应当留意,以尽本地人的责任,这便是我谈近代史实和北京通的缘故。" ; r4 {5 {, F) H& i8 s& X
他们了解北京:北京建城的历史和城市规划都记在侯仁之心中;故宫的大小掌故都刻在朱家氵晋脑中...... : Z/ f/ _4 }+ m
他们更热爱北京:"我真的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么爱?我说不出......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这是老舍先生1936年的一段告白,是想起来就"要落泪了......"的刻骨铭心。 ' a" T( N' q3 H1 i
"父亲从小就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工作在北京,他对北京的街巷、店铺、人物,即或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感情。"《刘叶秋讲北京》的选编者、刘老的儿子刘闻先生说。 ) E" f! W9 p% j1 a
著名藏书家谢其章选编《邓云乡讲北京》,在其后记中说:"二十几年来,写作老北京最多的人,已故邓云乡先生应算一位。......邓云乡在北京渡过了青少年时代,他说:'最爱写的,最感兴趣的,最有滋味的,还是写北京旧事。'......北京城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座四合院一条胡同,都会引发邓云乡无限的'乡愁'和'文思'。" 8 M6 n. R& t, _' [$ K
北京人应该了解北京 + g' e" f! C9 B- k
记述北京的文字浩如烟海,仅是这九位学者叙写北京的文字就读之不尽。如何编选?杨良志说:"其实,每位大家写北京的字里行间都透着'爱不够的北京,看不完的北京,讲不尽的北京'的情愫,编选时实在难以割舍,只能选取其中极小的代表性部分让读者欣赏了。" + B( T' @4 G! o( I
编者自有编者的眼光,九本书的编选者或是这九位大家的后人,或是其下属,或是资深编辑,本身也都是学者专家。所以他们提供的这一小部分也足以让读者领略其神韵。
: L1 I; K ?2 t 2003年11月,杨良志和藏书家陆昕拜谒年逾九十四岁的张中行,张老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北京渡过的。我写北京的东西,我自己也记不住有多少了。陆昕帮我选,我放心;选出来,我看看目录。"话语间,透着老人对读者极端负责的精神。
$ E+ Y; y6 o0 n% j- w8 c 亲身经历的见闻,融合着丰富的掌故,用恬淡活泼的笔触娓娓道来,厚重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摸,如在目前。许是"北京文化"这个相同的主题所指,九位"北京通"几乎都是这样的文字风格,些微的差别又体现着各自研究领域的不同:金受申的文字更有市井味儿;张中行行文透着人文学者的睿智;侯仁之更多史地研究的色彩;老舍的文学语言中饱含着对北京的拳拳之情;朱家氵晋讲故宫就像摄影机一样再现......
% G7 u1 |& _7 u( w& T$ T "每本书只选10万字左右,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每本约200幅,丛书近2000张。"杨良志特别强调了这样两句话:"生活在北京的百姓,应该了解北京;管理着北京的干部,应该深悉北京。"他以为,这套丛书,对北京文化的研究者,对北京工作的管理者,以及对那些关注北京昔日影像的人,都是有意义的。
) j. k/ O3 G9 a: |. D x/ s$ o* f% r( x链接 - F9 l1 X* ?& ]3 a1 B; V
"北京通"讲了些什么
7 d8 W+ v, v7 c■《老舍讲北京》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七部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小说,以及散见各时期报刊的散文作品(含部分手稿),编选出的一个北京风土人情的集子。涉及北京的气候、节日、地方、习俗和玩艺儿五个方面。
( i0 }7 S0 d, n: K■《金受申讲北京》分"流年似水"、"口福无边"、"雅俗杂述"三大类,选了20多篇文章。像过年祭灶、登高泛舟、溜冰......都是老北京市井上的风土民情。 0 p1 m% n2 R% S8 T/ \( p
■《张中行讲北京》数十位北大学者的音容笑貌;令人心驰神往的北京名胜;飘忽如梦、冲淡若云的市井风情......融会着学者智慧的看戏、逛市、观庙的感受。 9 |- M+ ]. t) Z
■《侯仁之讲北京》北京建城史和城市规划都在这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心中。北京的建城建都、蓟燕的历史、卢沟桥与北京城......26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对于北京城来说,都具有窥探幽深、求索隐微的特点和价值。 & g/ j# I4 R4 m- j% R1 m
■《朱家氵晋讲北京》1925年,朱家氵晋还是个12岁的少年,故宫博物院开放第一天,随母亲、哥哥、姐姐去逛故宫。这也许是朱老终生与故宫结缘的最早动因。本书中主要篇幅是讲故宫的掌故。 , |+ }! K: G/ |8 w+ A
■《刘叶秋讲北京》刘叶秋是《辞源》的三位编纂者之一,其子刘闻选的2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再现老北京社会生活与人文景观的多个方面,多是亲历亲闻。 1 H. ^) i. s# \3 |" q
■《邓云乡讲北京》近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真挚细腻地描绘老北京的写家,邓云乡算一位。他写北京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细作精工地从小处着笔。文化名人、文化场所构成了邓云乡的"文化北京"。
$ W, X! \% l. |■《赵洛讲北京》"古都风貌""文化踪迹""胜地一览""园林游记"几乎把北京的"好"地儿都写遍了。
0 s! Z; ?0 n: x6 P: f; v■《叶祖孚讲北京》叶祖孚是新旧交替时期的北京文史资料方面的一位权威,在北京掌故、风土人情、名人逸事方面,称得上是个活字典。本书其实是本很杂的北京风物志。
2 n: Z2 d0 r2 V% g3 S注:觉得对喜欢老北京文化的朋友会有帮助,非广告也! / |3 A- I: @& u: c
转贴自北京日报——今日关注 - R. G4 n1 r: [" ^4 i8 W5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9 18:55: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