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候楼主先生及各位坛友端午节愉快!在下想为这一主题提供一点背景资料和线索。
' y& g3 l% [- ]9 p4 W# {; Q 3 z; o4 C% e' a
手边刚好有一本白谦慎所著《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2006年4月北京第1版),作者研究傅山凡十三年并写成此书。其中一章《博学鸿儒特科考试》谈到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正月二十一日康熙皇帝传谕内阁,“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无论已仕未仕,着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这次考试就是康熙朝著名的博学鸿儒特科考试。在各地荐举的一百八十余位学者中,包括朱彝尊、阎若璩、李因笃、王弘撰、潘耒、曹溶等当时的名儒硕彦,傅山亦名列其中。 : c; D8 d- O0 p
2 l, s! D: ?+ p" T: N3 B被举荐的学者因政治背景不同,对这次考试的反应也各异。对于那些依然效忠明王朝的人士,特别是那些在成年以后才遭逢易代之变的遗民们,是否参与博学鸿儒特科考试则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对他们而言,姑且不论考试的结果如何,参加博学鸿儒特科考试本身就等于承认了清政府的合法性,是一种向新朝妥协的行为。如果坚守遗民立场。除了拒绝,他们别无选择。傅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E% F$ N; I0 {) b
2 F5 D: i0 W' ^) E7 F& ^
傅山先是由京官李宗礼和刘沛先举荐,但称病拒绝赴京。当年七月,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亲备驴车,极力劝行。戴梦熊是傅山的朋友,大概平时曾在各方面给傅家提供过不少方便,若傅山拒绝赴京,会令这位地方官难堪。傅山勉强接受了戴氏提供的驴车,在儿子傅眉和两个孙子的陪同下启程前往北京。大概在启程前或在旅程中,傅山致函戴梦熊,“累累数百言,虑其衰老不复能把握也”。很显然,傅山虽已同意赴京,但依然不打算参加考试,希望戴有所准备。当一行人接近北京时,傅山声称身体不适无法继续前行,停宿在崇文门外的一个荒寺中。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动—拒绝入城。在这段时间里,傅山写了不少以死亡为题的诗。死亡在这里具有双重意义,借着谈老死,傅山为他拒绝考试制造借口,同时也表达了这样的决心,倘若清廷执意逼他参加考试,他准备以死殉节。 # z, `% b; Q! H2 E
% ^& m: l( X$ ]8 z0 ]8 X5 Q; Q- ]由于傅山的名望,他到达的消息很快在北京传开,被举荐学者和汉族官员纷纷前去拜访。傅山下榻的寺庙一时成为文人聚会的地点。大部分博学鸿儒特科的应荐者在1678年秋天抵京,但考试却在次年三月才举行,学者们有长达六七个月的时间交游、讨论学术。结果,这次特科考试变成了一次长达数月的学术聚会。 0 L$ _% I3 `- [
$ r S% R" D& F! F
—以上引自《傅山的世界》,页261-264。
8 {% G$ w. C, [; ] y , r% n C3 ?$ z9 J4 W* e9 } q
《傅山的世界》一书的作者开列了书单,指出不少被荐学者和在京官员的诗文集中收录了他们拜访傅山的文字,计有:
Y6 f7 X: y W6 r; p% V# ]; [5 S, B% a, b
- 傅山,《傅山全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册1,页74-75,199、221;册7,页5011,页5034。
# N {% S/ T7 ]9 m1 k% F
- 阎若璩,《与李天生书》,《潜邱劄记》,1745。卷5,页8a。
3 Q% a9 v* m( \- 陈僖,《与傅青主先生书》,《燕山草堂集》,1681。卷1。
# b4 F% T$ @: y. D- ^1 t( v% [! k
- 吴雯,《秋日同叶九来、徐胜力、冯圃芝访傅青主先生》,《莲洋诗钞》,上海:中华书局,1936。卷8,页4b。
% X7 ~) S' u: n: e/ P% q
- 陈维崧,《除夕前二日,同储广期过慈云寺访傅青主先生》,《湖海楼诗集》,1689。卷6,页11b-12a。
% M& \0 c5 O$ u- 冯溥,《奉赠征君傅青主先生二首》,《佳山堂诗集》,1680。卷4,页24a-24b。
1 D1 g$ X1 h/ W9 y: s! \! s) P- 张穆,《阎若璩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4。页19,引《行述》云:“十七年,应鸿词制科,日与傅山人青主处游。”
+ l& ~ r' N- l' ?这些书可能有助于搞清傅山下榻寺庙的具体情形,包括寺庙名称、地理位置等信息。但其中大部分为近代未经刊印的古籍,恐怕一时不易找到。但《傅山全书》、《莲洋诗钞》和《阎若璩年谱》可以试一试。
. Z5 }$ a X' Z
/ L9 ?" L* C0 @$ T* t ! g; {4 m9 p8 ~/ l) ]* w4 H.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4 18:13: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