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0 b8 o& K( G; f) Q
近日路过南新华街,见路东二层木制小红楼开始布置,似乎要有展览或陈列。这座小楼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座教学楼,至今保存完好,五十年前本人也受业其中。但路人中知道其来历,乃至知道南新华街是三所著名学校集中之地的怕已属寥寥。 2 _2 y5 u0 z$ _) l( L# p3 V
清康熙至乾隆两朝,因北京外城琉璃厂浓烟滚滚,污染大气,即数次下旨令琉璃作坊悉数迁往门头沟琉璃渠村。琉璃厂遂成废窑遗址,并有大片空地。
, S: P' [3 c8 x* f清末兴办京师大学堂,1902年12月利用琉璃厂空地成立京师大学堂附属的师范馆。1904年改名为优级师范科。1908年改名为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1931年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合并成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至此,校址一直未动。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南新华街师大址称为南校,定阜大街辅仁校址称为北校。不久在德胜门外动工兴建新校,南校址陆续交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学校等单位使用。1955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校部和大部份系、所均迁至新街口外大街现址。定阜大街校址亦保留至今。屡经变化,现南新华街北京师范大学旧址基本上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使用,但旧建筑大部已被改建,仅有老师大图书馆外貌如旧,成为杏坛宾馆。另原临街的一字楼一层成为底商,是“馄饨侯”等餐馆,丁字楼的一竖已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扩建时被拆掉,临街的一横现为西饼屋、文具店等使用。
% o4 M8 ^+ L/ ~8 T6 @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之前,1901年11月2日利用琉璃厂空地成立了五城学堂,为中国最早的三所公办中学之一。1908年改名为五城中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后随北京师范大学的出现,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至今。“文革”前一度名为北京师大一附中。“文革”中一度名为南新华街中学。本世纪初,为建设北京市师范性普通高中,将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原址扩入,遂成目前规模。
8 U& l- x6 {2 O+ c2 O8 @; y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成立,后陆续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和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址一直位于南新华街路东、北京师大附中西南。后因校址狭小不敷使用,在路西北京师范大学旧址内划出一块地方新建,并挂中巴友谊小学之校牌。路东校址曾短时间办过宣武区实验小学。再后因师大附中扩建需要,全部迁至路西现址,路东仅红色小楼作为文物保留。小学从建校起就设有幼稚园,园址在小学校内,“文革”前已名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并迁至东琉璃厂西太平巷。“文革”后,原南新华街小学并入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遂迁至南新华街校址,并改名为宣武区实验幼儿园至今。而现园址在清末为丰泰照相馆所在,系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地。现在幼儿园外墙有艺术浮雕及说明纪念此事。而幼儿园门外马路上保留的大槐树之下,就是老北京才知道的“豆汁儿张(殿臣)”的铺子。 , B! I: w7 b. Z, {
现在北京师大旧址、北京师大附中和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分在南新华街东西两侧。殊不知,和平门的开通和南新华街的修建是1924年的事情。以前南新华街的位置是一条河,也没有和平门。因此那时三所学校连成一体,校门都不在后来的临街位置。特别是目前师大附中原样复建了附属中学校大门在临街位置,其实早年的附中校门是朝南开的。
; G" c2 k# U, m0 Z% f# w这三所学校都是百年名校,至今声名显赫,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人才。鲁迅与师大、赵世炎与附中、邓颖超与附小的密切关系为世人所知。本人一家与这三校也有着不解之缘,父母既是毕业生又是教师,至今我们家族还保持着四代同毕业于附小、附中的校史纪录。 7 C' L3 W) s, b+ k+ x0 E" c, `
与广大校友一样,热切建议对于南新华街三校校址作进一步的保护。除红色小楼早就听说要作为宣武区教育展览馆外,主要是应当对北京师大旧址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复建,如图书馆实不能再被旅馆占用,一字楼和丁字楼保有部分实不应再有底商。另外应在南新华街显著位置设置有关三校沿革的标志性建筑和图示、说明。像长椿寺宣南文化博物馆内还有五城中学堂全貌模型,就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