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 ~. U' k6 c, j3 z
关于香山寺的听法松fficeffice" /> * m9 i* j5 s3 X6 {* Z& l
( F1 v0 o. z4 w: [, b. x北京香山公园原名静宜园,园内有香山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严整壮观,曾为西山诸寺之冠。据记载唐代此处有吉安、香山二寺,1186年将二寺合一,金章宗赐名“大永安寺”,元代重修,易名“甘露寺”。明朝再建,称“永安禅寺”。清乾隆年间,在原址上扩建,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等独特的寺院格局,规模不小,御赐“大永安禅寺”,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香山寺在1860年、1900年分别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现仅存听法松、娑罗树御制碑、石屏、知乐濠等遗物。 4 R" L# W4 B+ n; P! i& j& `
小时候,我到此游览,兄长告诉我大殿遗址前右侧松树为听法松。当我看到山门外右侧一柏树时,忽然发现在它主干高六、七米左右处长有一大树瘤,形似人耳,我就力主那棵树是听法松。原因很简单,它长有一个大耳朵。《说文》有曰:“耳,主听也。”没有耳朵何来听法?这种信念一直影响我二十多年。后来,我查《日下旧闻考》,里面记载“香山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我才感觉自己错了,太主观了,“正殿”和“山门”空间上差着距离呢。且《日下旧闻考》还记载“听法松三字镌石栏上,为二十八景之一。”至今那石栏仍在。该书引述了乾隆御制《听法松歌》,里面说:“山多桧柏,唯香山寺殿前有松数株,虬枝秀挺。山门内一松尤奇古,百尺乔耸,侧立回响。自殿中视之,如偏袒堦下,生公石不得专美矣。”乾隆皇帝的描绘也是从整个树形说开的,并没有提及“耳朵”的事,于是自己就无话可说了。但我仍不服,我怀疑僧人告以乾隆皇帝听法松之事,乾隆到此认错了树,又写了诗,人们只好将错就错,把长耳朵的真的听法松撇在一边了。好在诸位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松柏" w:st="on">松柏ersonName>先生,是谁真心向佛,是不为人间轩轾所左右的,日后,谁能超脱也只有ersonName productid="松柏" w:st="on">松柏ersonName>先生们自己才能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