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2 v% @, P+ Z4 T. L! T; T. e
: n# d6 G! V+ s8 f9 Q
: @; I$ l8 V8 r北面的8座帝陵看过后,该去东面的永陵了。
4 o$ _4 E( e+ V7 _ * @+ M5 e! l0 K8 d
- C. ]- M8 W; c* l% Y/ D7 ^昌55路的间隔时间无定式,等了30分钟后才来了一辆。
2 h5 [- |$ T; z" D9 v! O
# m. D# c; z! g, f9 a' B11:00 我离开泰陵前往明世宗之永陵。
8 C6 x8 G% x- y5 _; b( l* i
2 u9 _; j' H4 P$ K& A& T' r 1 _, n( d; l7 o) k* E* v( s2 \/ ]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4 o* a4 B. m$ z' s% T
; M( v5 v( V& v4 ~3 \[转帖]: ! P$ h" e0 f d" ]' A
......
: h9 c; \2 ?1 O) A! i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明世宗朱厚熜,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十日生于兴王府。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宫,享年60岁。 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6 q: ]- \9 F$ g& e6 d......(略)。
) X, {! v: N/ y! @" b# ?1 C
6 S& F; ?$ U8 \8 s& z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 x* N/ Q" J; T
/ f0 Y$ e- ]$ G/ t+ i# k9 \- B # R1 q4 C2 m0 x, }; |
我请教车长:去永陵看陵在哪个站点下车? . P0 k; Q: K. F% g( p
p6 z( Y+ K/ A我被告知,前方修路,车子不走永陵村和德陵村了。
: m# l/ m0 T+ R& M' `; g
( x \# h6 o& D3 Q- w在长陵中学北的三岔路口,我下了车,沿着车长告知的方向前行。 ; b, Q9 L9 G$ @% Q
: t3 Y0 f+ ~* i( G这是环陵路的一段,先向东南,即而转向西南,长度大约1.5公里。
) M+ j" t' u. b' R5 T/ N0 ]& v) G8 z
/ O% h7 W2 g1 L* X8 h* B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 {8 [& ?* r7 ?' h
; }8 L0 y1 j. S, L
0 V: X2 g" L) V急步走了20分钟。 6 q* d. A( l6 a6 B3 c
! ^9 N' P8 W$ \& q11:50 我来到永陵圣德神功碑亭前。
- `% ~! R) J" Z% s3 D) u - \6 F; b. n% w; K" N
. C9 N m- O; X) z3 f( Y
/ s! r6 _$ w8 H 9 m/ v& |% c# k" \+ \
圣德神功碑亭的东北方向是网上照片里看了多次的永陵宫门。 / O- \. c6 ~- Y1 t( K2 }
$ C$ M" l# C# h2 a% ~9 i. A+ T" |
圣德神功碑亭的西南方向是一条笔直的古老的神道...... " _! K6 S5 t: l) o# O4 i
3 Z ?7 D+ x5 O$ T: z" \
刚才行走的疲劳一扫而光! 2 Z2 ^) D; B) a+ E0 N O0 b# p
1 M$ p2 y0 b8 P- n5 J+ }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4 b, }" ~3 }. S0 b, N z
. F7 }9 n! u; m4 l$ p. l
) q6 X& ~: K' [: w
: \( A& I6 s2 g# l. G; C. |. V
! |+ d( N& O5 m8 v我沿着古老的神道向西南行。
7 l3 w' d/ z! J" H+ O5 z$ N' v12:00 来到环陵路的永陵道口。 ( b+ {: C2 i6 g3 a5 u! a
0 v% P# B# g6 Q- r 2 n" u, S7 @" p/ y8 R
古老的神道被环陵路拦腰截断。 6 [1 D3 h+ O$ F) l: x
伸向长陵七孔桥北的那一段神道已了无踪影。 " I4 U) r% t6 Y, d- f$ M' T
" `, J: o q" k 9 g+ L1 w- u" P1 @ x3 L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 \8 }: X# [6 D
5 e0 }9 P7 ~: K7 ^$ p- ^6 S( m& J+ V7 X , E# Z4 [+ p4 }
永陵神道源起长陵七孔桥北,长度应在1.5公里吧! ( `( m8 K- L' c: P3 m
# }7 _9 B0 J7 m3 G0 Z; F
从我脚下到永陵圣德神功碑亭前的这一段 ,长度约700——800米的样子。
1 z6 J6 ?* _$ m, D9 r# r; R+ i6 _
* N1 E8 h/ e& o; f$ `% _" m在这一段神道的两端附近,各建有一座石拱桥: 2 v6 `1 E0 O' C/ ~
' Y" B: U C- P0 n4 W2 l9 i西南端的一座是一路单孔; 9 h" `! B7 ^* q# e3 b8 r
5 u3 J& \* F4 U, O1 U* f
东北端靠近圣德神功碑亭前的一座石拱桥很宽大,桥的路数不祥,孔数亦不祥。
9 H% {5 O4 i+ ?& U- Q) S# P5 H) c
* R1 _! X- I& D, T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 V0 l: ]* i, T9 l( [& T3 x
7 k& _ T* P, a+ b* n . V2 R2 e+ M7 F& e; B
6 A9 K7 v& N4 p) r3 A[转帖]: : E. a8 a- ?+ f: O
2 t$ E! |/ k* w1 r# @
...... $ {. p8 K/ O5 B& W% Z& b
永陵的营建在世宗皇帝登极后的第十五个年头。系其在位时营建的“寿宫”。 但其卜选陵址却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陈氏去世之时。 当时,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 同时,也秘密选好了自己的陵地。 骆用卿在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 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 随后,世宗就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 看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 但还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带找来著名风水师杨筠松、曾文迪、廖三传的后人再次察看。 最后十八道岭被确定为建陵地点。 世宗嫌十八道岭山名不雅,下诏更名为“阳翠岭”。 嘉靖十五年(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时,浩大的陵工开始了。 世宗皇帝亲自主持了祭告长陵的典仪,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 在这一天动工的还有其他七陵的修缮工程、长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护石台等工程。 在营建过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长陵的规制进行营建,却有不好把话说明。 就虚情假意地对大臣们说: “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联所常念之。” 大臣们对世宗的话心领神会,送给世宗御览的陵寝设计图只比长陵规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 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 0 L' q1 |4 _/ k+ u3 _
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独特之处。 首先,是规模宏大。 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 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 稜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 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 其稜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 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 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
6 o; R- V+ S+ f2 E4 r, k+ Z; f7 U 《帝陵图说》曾记载这座外罗城的由来: ...... 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 帝登阳翠岭顾工部曰: “朕陵如是止乎?” 部臣仓皇对曰: “外尚有周垣未作”。 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坚厚,壮大完固。虽孝陵所未尝有,其后定陵效之。 6 l# F' w) K% Z+ @/ j- l
: A: a; f1 R3 W
当然,这段文字系出自传闻。 因为按《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七的记载,当时夏言等人拟定的永陵陵寝制度, 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从葬之式与陵园制度一体考虑的。 更确切的说,世宗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们也葬在自己的陵园内(虽然不是一个玄宫内), 于是,夏言等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 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 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
3 Y8 N" w; w7 I+ H; |
4 U9 A/ X! k4 M* w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 稜恩殿、稜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4 B: z' k. }6 Q: z3 u* B1 I# [, n
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 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 “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 ( e7 w# a7 O: r& M) |4 N1 B
永陵的建成,耗费了大量国库银两。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时参加营建永陵的三大营官军有4万人, 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陵区内新行宫和圣迹亭的兴工, 以及皇宫内外工程,每月费银不下30万两。 但当时工部库贮之银仅有百万两,修陵经费十分困难。 为此,世宗只得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用广纳事例银的办法,以济陵工。
7 ]/ q, T( a* u6 c9 ]& O......(略)。
. ]* z) \9 b) m& N% O
$ V" l! G, J: ]0 `$ B5 u F6 i% B
" j! i. _" Z+ E Q+ `4 W& _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4 E* H% r7 g: y* C: j6 ~ - I. F" L. o, \, d. l
- L* q. u$ m% n# T& C s9 X
P7 ?/ k' O7 k- }' i. T永陵外罗城的正门今已无存,眼前所看到的是永陵的宫门。 M8 P( k0 u( ?$ g
1 T# ]- S: R' b4 Q4 ?0 |长陵、永陵和定陵有独立的宫门,方院为三进院落。
" l* T* O# G- m( g$ J) P3 H这三个陵的稜恩门是第二进院落的大门,而不是陵宫宫门。 - z9 ^7 W3 Z& K# H0 D0 c
其余十座陵,方院为两进院落,稜恩门同时也是陵宫的大门。
长、永、定三陵宫门规格相同,都是半圆形门洞的三孔红门。 # ^1 W9 ~4 L9 v" R2 r" p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 D+ L# G* W+ Y1 H
- u; U' o5 _1 [3 }" R1 [ 6 A; W& l# }: @' m
宫门的中券门有较大的缝隙 ,伸手进去拍几张:
/ q O3 R! G+ g: X7 S
1 ~7 G# M3 T/ R2 H2 t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6 \' H3 O. M9 Q/ s, ]" [
w2 l. ?$ s1 [7 u c* `% }) B % r0 t& p- C9 p8 q0 j' A- S
据说永陵的护陵人最体贴众多探陵者的心。 , _0 z* ^* p4 f. E
- S' Q) s/ v) L. t8 Y& W许多探陵者都在券门处拍到了美丽的永陵! * Q7 Y, c, L' x% A
+ {* X, x# T5 x1 r: N: _) ? 5 Z; s* D. Q5 A" p1 b w
9 z6 g) o& u/ N0 F4 n
* W: m% ], m% r$ }我祈盼着有一天永陵对游人开放,咱也能进去瞧一瞧。
( L* F1 u8 Q. n* }
/ Y5 ^; r! l* `6 V; v3 i6 f
' {3 ^0 S* j$ U% Q( b据说站在永陵的宝城上,向北望是十三陵陵区内的明代所建的首陵——长陵。
+ A$ G: ?! W( A" s据说站在永陵的宝城上,向东望是十三陵陵区内的明代所建的末陵——德陵。 # h$ C6 M9 O3 d- D6 P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我行我摄十三陵——(11)永陵
8 p( I( a1 N* d g) J8 d
) P [7 k2 v7 p8 j% Z4 U. u - k6 ]+ F+ A# ]$ r/ a4 R
! A, U! V) ?9 I2 S( C 6 u2 h: k* m# k7 b' g/ O# C. P
时间是 12:50 , v! T2 a5 z& k. H1 ~/ I1 [4 U
: |4 u k1 W/ X' d0 F8 B0 Z我离开永陵,步行去德陵。
; f( m* n% N; M h* T2 E( x[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9 7:33: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