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3|回复: 9

请教两张图[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6-26 0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教两张图

1 L5 K6 ^9 N7 a; }3 j+ H

 

4 w, W% Y6 J! n2 ]) i# q

(两次点击看401和402大图)

3 \5 R& Q& x3 {7 a- P& M" C

 

3 o6 P3 h* @5 i) t

 

, B0 B6 E3 n& q4 G9 Z

请教两张图

请教两张图

: E2 M1 y2 I2 b+ i

 

6 [2 y7 p& D4 o" w! d3 k

图401.里,方殿抱厦前的是甚麽摆设?

' X- X) w8 ]' x K# W

 

" } }: y2 Y) P/ t! l. y

 

0 B4 m' ^1 f( z7 p

 

# P& V" K. n) f& g8 z

请教两张图

请教两张图

+ C$ g* m4 D: Z5 n+ N& l9 \

图402.里,原标注是雍和宫,感觉不对。

. K! i$ }4 O6 k4 W& ?

 

3 e9 G- W4 m& e! V3 ?' T, K

图402.会是东黄寺大雄宝殿吗?

$ U. M$ J/ A1 L

 

; E! W; w! U& ?0 V: e/ i6 \$ P

 

% y( q( Y* y/ U1 ~' l) n

可是图402.的雀替处和小莫拍的东黄寺(图403)又有很大的差异:

; T1 N3 @3 `# J- h% W1 _

 

请教两张图

请教两张图

, X' [5 i# [: q! ]: J0 C' J-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6 5:46:32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11-6-26 5:43:00的发言:
2 Y5 U9 u, l6 y, ^+ o. O5 N

请教两张图

0 q# I( Z1 {+ [/ @# L" q6 f

 

+ d% ?' j2 C6 m" d+ g. [6 L3 `

(两次点击看401和402大图)

3 I0 x- c; e( y% T% O: j% X" K& Y

 

2 S6 ?( l$ v& p* U/ B7 x

 

" m9 m" n, h7 }6 Q3 Q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01.西黄寺-方殿 (1889-91年).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 A: J4 j6 e! }+ W3 q

 

4 x/ F$ A9 [& b! j% A) h# [

图401.里,方殿抱厦前的是甚麽摆设?

' x5 V- j) l4 v: o2 [9 r6 U3 d

 

6 j% u- P& r* C8 E+ Q/ a# `" u

  

: e/ m/ F" o: j% C6 A

从照片看抱厦前可能就是一尊香炉。下面回答抱厦的功能:

2 ^" A/ [% D) C' L9 A

在汉地的藏传佛教中,一些大活佛或大法师的佛堂或住所,

* }5 [2 o( K, k0 ^0 a7 l

在圆寂后,辟为寺院时,这种抱厦就加盖在原佛堂或成为

3 E2 V8 u5 b* x7 `% `) F4 M/ g' m8 ~

寺庙后的主要佛殿前,平日抱厦后的殿门不开,抱厦供人

1 h: R/ c/ b# w& m& F1 D; ^

顶礼膜拜,这个期间,抱厦下基本是空的。殿门在组织面

2 f1 k# [: M& ?! r

对公众的大型法会时打开,抱厦下坐有主持法会的主要僧

) C& `9 N' a6 \

侣和有关的供器,法器,旗幡之类。这种在喇嘛教的寺庙

L+ h6 P" Y% D+ i" F

中出现的抱厦,如果是老的,都为乾隆之后。(附:五台

( _% n4 l4 q' z# t1 U6 O# ^' q

山慈福寺)。

5 [+ m6 C' v1 @& W7 H0 j. ^+ N( H

至于新修的寺庙中,为显高贵华丽而加抱厦就另作别论。

' ^, t4 {, W1 y; ^$ x' q( ]

这种抱厦形式在中国的其它供人信奉的建筑中或私宅园林

( X* Y4 `- h% B

早有出现:是在原屋基础上前后延伸的一种建筑形式(如

7 ?6 s9 L' G e2 I- T+ y6 d

养心殿前的抱厦)。还有一种情况,房主无资格盖开间或

( O5 i/ [9 ?: C6 C1 T: `

进深超过自身身份的建筑,又想盖大一点的房子,抱厦就

) C7 ^* O1 ~: J+ O" }# C

是补救的方法之一,这种形式在江南园林中多见。当然抱

: b/ M* q; V. V* g4 Z

厦还有美学功能,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 @) B3 H; D, j9 ]) A! }

 

请教两张图

请教两张图

请教两张图

请教两张图

发表于 2011-6-26 0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觉得有很大差异呀。Thomas Child说的Lama Temple就是黄寺,没注错。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看清楚,图402里雀替上方的凸出物是柱子。

5 |' J8 e, X `! K' t

 

% ~" x9 N7 I. O2 X. F

呵呵!

4 u! ]' b/ C: c8 c&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6 8:02:4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6-26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枫影斜渡在2011-6-26 9:51:00的发言:
0 _9 ^/ E( p5 S8 W$ j

  

" W" }% D0 `6 X3 c9 E* e

 

, y" `* O" Y9 Z6 g+ }

感觉楼主似乎把献殿和抱厦混淆了

/ x O$ T2 ?( T/ H6 H

 

+ n" b; [9 k/ H: X2 ~& A$ g# k7 B; o& o

卷棚抱厦是汉式木建筑建筑特有的,使用早于藏式建筑。西藏藏式建筑早期是以砖石结构为主;

3 H" ?2 g" _( J) o" T. E

 

3 a" p" E' J! `2 t+ r$ B

但是平顶抱厦是藏式建筑特有的。

! x; r; a( w5 `: @3 ]

 

+ D* R! O5 Y7 ?

山西建筑特有的也是古代流行的是献殿或是献亭,是一个独立于后部建筑的单独建筑,

* I6 |# a+ v0 f4 _. \

 

7 I- [ I; ^' m* C* J# l

内蒙青海的藏式建筑木建筑多,造型受山西汉族木建筑影响很大。

9 y, a& N! r; x" a, h( ]) t4 s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我没有说清楚,抱欠!

s- p1 j3 C( ?# T" r3 u

 

% V! f8 O3 f" M( }+ P" v( T$ [$ c

[再请教]:方殿抱厦前(红圈内)的是甚麽摆设?

8 r4 Q8 i' Z6 e5 v% e( z

 

9 o6 K F% I1 h$ _7 N/ K7 Q

AQyv6jpX.jpg

0 s8 N' F8 X; e. S0 `* D+ M;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6 10:14:2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6-26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一口钟。

B1 g& ^$ e% w( D, |% i4 m0 c- p

 

+ X4 @, }" R1 i

另,中国古典风格的清真寺前多有抱厦,如北京东四清真寺,乃是明代同大殿一并修建的,牛街礼拜寺的则是康熙时增建。

# o! K+ ^/ `5 r% A! M.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6 10:26:56编辑过]
发表于 2011-6-26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11-6-26 5:43:00的发言:
5 V+ O) V# Q9 b" o7 k9 X

方殿抱厦前的是甚麽摆设?

+ ~4 J: A, q: T

 

1 x- s! X c7 @$ L& c8 x2 i

 抱厦不能用“方”“圆”来区分;抱厦建筑平面图都是方的。

# A0 _- F' o% X

 

6 I; f2 b1 Y) T

习惯以顶部结构来区分;如 歇山抱厦,卷棚抱厦;

2 u& x3 t6 }1 O6 d# L- C2 y$ k

 

' V0 O2 f* } B7 W$ w6 L; }5 ~

这个藏式抱厦,根据其顶部结构只能称其为平顶抱厦;

0 T" s# a! r' _/ X4 |

 

4 ?% c- [5 [4 x/ a# f" a

黄寺方楼藏式特征主要集中在楼的布局,三开间平顶抱厦;以及二层的方柱,以及方柱上面的藏式雀替。

0 B% e+ q( E) k, }% M; w1 u; `

 

8 e" `$ y8 q. v% \/ ?; Z8 o

一层结构和普通汉式楼宇无异,所以方楼非常好区分,一层圆柱,而二层方柱就是黄寺方楼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几位的回帖!

# M$ G! F2 H# k4 q1 m! d

 

6 c9 u# o. w, o; p4 c

又学到新知识了。

发表于 2011-11-18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0 09:55 , Processed in 1.16872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