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日沈老师讲的比较细致了,还有陆老师补充了很多; 4 L3 t5 K* L) A3 w# o. a
但考虑的视角不同我还有补充一点内容。
. Q/ m K1 R" r6 R$ l
: e5 V( q7 r+ {: g马尾沟教堂俗称石门教堂,为什么叫石门教堂呢,因为这里是自明代利玛窦以来一直是传教士位于北京的墓地;
2 Z; Q2 L/ e' V, @+ E而石门指的就是明代典型的墓地棂星门,这种棂星门有可开合的石门,两侧有石雕影壁,这种建筑形制现存的 : \8 S" u1 C0 z9 S% a& ^6 T, N% c7 H
许多太监墓还有保留(如田义墓),
! f3 S. b- }9 Q3 x: d; Q自万历赐地给利玛窦,这里是按明代官员墓地布局,有附属的华表,石五供,石像生等中式构件。 2 w: D% k# j+ `8 W) D# B
也有西式的祭台以及西式的祭亭。后啦去世的传教士被葬在了神路的两边。
4 I: a1 A7 G! O6 e! M9 ~! ]可以知道自明代到1900年这里还一直被称作“栅栏墓地”。 7 H' f* W, I; E
6 p: a, n, `+ v$ T0 H: j# ]% ^% B
1900年义和团彻底的摧毁了这坐墓地,石碑被推到,墓葬被抛出,整个墓地只有石门只是被砸伤没有被毁。
( ?8 u8 m0 i7 E ! M4 C' e: Q# Q' e* x
1903年法国传教士用清政府赔款,在栅栏墓地修起了一座教堂,教堂最大化的利用了原有的材料和土地; 0 V6 d+ b1 z4 ]& p
保留了栅栏墓地的入口石门,作为教堂大门,在原来神路中段处建起了教堂;把残破的石碑都镶嵌到了教堂的内外墙壁上; L: J* v# U3 n. D( Q9 s- I" F8 d
修复并保留了原来的墓葬区域,把散了在周围神路周围的传教士的墓,都集中到了墓地后部的利玛窦墓葬区域, 3 ^1 o& w& r; m9 x2 R3 G- ~4 I. M1 W
这样形成了前教堂,后墓葬的格局。后来逐步在东西两侧分别扩建了口字楼,山字楼,以及其他建筑。
8 }2 ~3 _0 Z. K( ^$ J% \$ W 9 A0 D. ~3 v( o4 l6 u$ @! w
因教堂大门还是明显的石门,民间一般把这里称作“石门教堂” 7 f' `% h& T8 w6 k, x& o$ f* J( t
' k0 r$ ]1 i%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