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7|回复: 2

说德胜桥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5-5 2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3-5-6 11:23 编辑
# [3 S5 U/ t/ |& [2 `& G
$ l4 T. H3 j5 H4 D0 u5 d& A
德胜桥

' S& t! a! W9 [4 d5 p7 [  f+ Z+ l* u
2 Q" V, X1 q  [; w  ]      德胜门内大街上,有一座明朝初年建成的桥——德胜桥。这座桥把元朝和北运河连接的积水潭(海子),分为两块:桥东什刹海(后海),桥西积水潭(现在叫西海)。桥普通,名气大。一来是两海“界标”;二来是桥下有“镇海神牛”。这“神牛”与汇通祠的“镇海石螭”以及崇文门镇海寺的“镇海铁龟”,并称北京“镇海三宝”。“镇海神牛”是桥东小庙永泉寺和桥西真武庙,两庙联合出资,在德胜桥西面洞口上嵌刻“神牛”。牛头探出桥洞,二尺来长、二尺来高。双角竖立,二目圆睁。耸鼻露孔,张口欲吞。有一口吸尽海水的态势。桥有牛、牛镇海,桥名大振了。而今桥在,牛没了。据说1952年月牙河改造工程开始的时候“镇海神牛”还在,到了修筑堤岸阶段,就渺无踪影,不知流向何方了。
' A4 F. l3 m+ p* M$ ]
      德胜桥是单孔石拱桥。带水闸,能调剂水的流量。桥面铺条石,早年间骡马大车,轱辘包铁,年头多了,桥面轧出车辙,坑洼不平。常有骡马上桥,蹄下打滑,拉不动车。行车走路都不便。1919年把桥面改得平缓,两边加人行道。1943年又把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后又改为砖砌石拱,两侧砖砌方形望柱、栏板,外包水泥。
4 p. @& {1 l. Z7 D
      1984年对德胜桥大规模修缮。1987年在桥东建了后海儿童乐园,立了碑。有朱德夫人康克清一九八七年五月题写的“西城区什刹海儿童乐园”、“西城区儿童乐园兴建记”。还有一块“向资助什刹海儿童乐园的单位和个人致敬”的碑。1989年8月1日德胜桥被西城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德胜桥变动的大致情形。
# V+ m& C; c$ o$ Z! \
      明朝时候,德胜桥东边有过大面积稻田,到清朝还是稻子地。书里记载说:“稻田八百亩,以供御用,内官监四十人领之。”桥两边水上“缥萍映波”,地里“黍稷稉稻”。庄稼地在北京城内(特别是南城)并不新鲜,有水面,有稻田就稀罕了。一派江南绮丽风光,引得达官显贵纷纷在这里修花园、建别墅,像定国公园、米氏漫园、杨园等,现在当然无迹可寻乐。常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佛门弟子喜清静幽深。这么好的地方,明朝李东阳说是“城中第一佳山水”,“僧”岂能放过?于是,庙多!“桥东有永泉庵,北有佑圣寺,唐遗刹也。少东为寿明寺”(见《光绪顺天府志》)。

: H1 E) U) G3 @      德胜桥洞子不高,赶上水大,更矮。先前的书中有记载。《日下旧闻考》转引《燕都游览志》里的话:“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有积水潭,潭水注桥下,东行。桥卑不能度舟。湖中鼓人抵桥俱登岸,空舟顺流始得渡,复登舟东泛。”坐船过桥,得桥西登岸,走到桥东,等船过了桥洞,再上去“东泛”。载人的船过不去桥洞子(桥卑不能度舟)。

- E8 ~5 F1 D- g2 H  M+ q1 B      德胜桥头有个保留节目,每年的阴历六月初六,刷洗御马。在早,朝廷洗象也在海子,后来象房搬到宣武门,洗象改在宣武门西护城河。洗马还是在海子。那一天吹吹打打,鼓号齐鸣。乐队引导,仪仗排列。养马人列队牵马前来。桥旁群马腾跃入水。岸上观众欢呼助兴。场面热烈火爆。清朝诗人樊彬写过这盛况:
“古潭连内苑,御马洗清流。夹岸人如蚁,争看独角兽。”

+ b/ U6 j4 A% O2 f4 T      历史上洗过马的得胜桥边,文革中是游泳场。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这一特大喜讯报纸头版头条套色刊登、电台、电视,头版头条滚动播放。“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这是毛主席游泳后,穿浴衣高举右臂招手照片的标题。当年是随处可见的。“跟着毛主席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这是当时中央向全国发出的号召,掀起了风靡全国的游泳潮!参不参加游泳,考验着对毛主席的态度。对毛主席的态度是革命和反革命的界限。谁人不去!领导支不支持游泳,也是同一标准。德胜门外新风街的一个机械厂,每星期两次用汽车拉着职工到德胜桥游泳。不会的也得跟着,脱衣下水。泡一阵子,穿上衣服跟大家坐车回厂。德胜桥北,西拐不远,岸边用青砖砌两个高一米五六的矮墙圈,像露天公共厕所。南面留有出入口,为挡视线,口内迎面砌小影壁。里面墙上钉六毫米粗钢筋小撅儿。这是游泳场男女更衣处。穿游泳衣裤,脱下的衣服挂在小撅儿上。当然无人看管,也当然毫无丢失。水底铺了水泥,边上砌了砖,水泥抹面。粗铁棍弯长方框砌在墙里,脚蹬着,手扶着。上下安全,很人性化。有的人整整一夏天每次必去,只是脱了衣服,在边上扶着铁棍看别人扑腾。游泳没学会,但响应了号召。有人写回忆:“……以后游泳地点又转到积水潭、后海,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年年夏天都去游泳。反正这是毛主席号召的活动,不会挨批判。”德胜桥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5-6 07: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旧说古好文字,物非人非空留名。
! v/ `& w0 w6 p5 r给老爷子道辛苦。
附录:帝京景物略  明·刘桐、于奕正《三圣庵》6 q0 r5 r0 O" D0 Y* N; q1 m1 c, W4 {
捧场。
9 C0 A5 ^' i7 z+ O( n- D
                        三圣庵
7 [! f" f, |0 {8 f5 E+ D# x* t# q" |4 ?+ S- g( ~1 X+ R
    德胜门东,水田数百亩,沟洫(xu)浍(kuai)川上,堤柳行植,与畦中秧稻,分露同烟。春绿到夏,夏黄到秋,都人望有时:望绿浅深,为春事浅深;望黄浅深,又为秋事浅深。望际,闻歌有时:春插秧歌,声疾以欲;夏桔(jie)槔(gao)水歌,声哀以啭;秋合酺(pu)赛社之乐歌,声哗以嘻;然不有秋也,岁不辄闻也。有台而亭之,以极望,以迟所闻者。
0 i' O: x+ }! r# a
! d( a9 ~% Y' e* z    三圣庵,背水田庵焉。门前古木四,为近水也,柯如青铜亭亭。台,庵之西。台下亩,方广如庵。豆有棚,瓜有架,绿且黄也,外与稻杨同候。台上亭,曰“观稻”,观不直稻也:畦垅之方方,林木之行行,梵宇之厂厂,雉(zhi)堞(die)之凸凸,皆观之。
2 E* O% l/ K  s# p8 E* }7 x
0 V; p# V4 L0 d

8 U% d! u  ~* C) @% {) m
发表于 2013-5-6 11: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一直在读《聊斋志异》,那字用的,美极了。: f/ o" k1 \; V; n& J& p- Q! }1 ~. @" h

$ g8 H+ u0 K. r, G3 y! v( V" [我倒建议安德路老哥哥搬出那本书洗洗脑。{:soso_e151:}

点评

脑袋发木,洗也迟钝。  发表于 2013-5-8 08: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30 03:05 , Processed in 1.125782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