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10159|回复: 4

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抱素斋主释读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抱素斋主释读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抱素斋主释读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抱素斋主释读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4 `# G7 a$ |7 }7 V7 g, A' T

 

3 y% Z! l6 A. n# C8 p% r( l1 t

近日受友之托,为其手书出版法帖注释古代书论数篇,并呈诸前辈哂正。再拜!

+ Z) a) x i0 b

 

7 g5 F! S$ z9 c9 w) b W5 Z

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

. z1 v) |4 ~& o" H% T7 Y, Q( R

作者

+ S5 x7 N; r9 U4 S( ]

赵孟頫(ANG="EN-US">1254——ANG="EN-US">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ANG="EN-US">“赵吴兴ANG="EN-US">”。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ANG="EN-US">ANG="EN-US">ANG="EN-US">赵匡胤第十一世孙,ANG="EN-US">ANG="EN-US">ANG="EN-US">秦王赵德芳之后。元世祖时,以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极高。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 K- r5 C2 `$ P/ N

 

. w' V3 x$ [& [. H& f+ `& m( U

【题注】

6 S; o! B) f* `( s

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这年九月,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船行至浙江南浔,为赵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赵爱不释手,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大都。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此次北行,赵孟頫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得以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1 Q- }; n$ v7 w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并书。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即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所序文手稿。其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颜真卿《祭侄季明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 F z3 g! e- ~! Q6 B

唐太宗获得《兰亭序》真迹后,遂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又命虞世南、禇遂良、欧阳询各临写数本,并以欧阳询摹本摹刻上石。后真迹陪葬昭陵,存世唐摹墨迹以冯承素双钩“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欧阳询临刻之“定武本”。

* \' a, k3 d' \4 R9 R

 

Z3 S6 J. C9 z! h) u

原文:

, b3 `5 X. C0 X) g+ Z: V

第一跋:

+ A! F7 l5 f, n- T) a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 O% Z7 ^6 z3 D

注释:

/ U G2 P. Z* a

王羲之的《兰亭序》法帖自定武石刻后便再无传刻的版本流传了,而定武石刻的拓本在人世间留存的也就是那么有数的几本。并且随着时间的进程只会越来越少,不可能再增加了。因而喜好古董文玩的雅士们都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稀世珍宝。然而这些留存的珍宝却极难辨别真伪。特别是有一卷五个字没有遭到损坏的版本。尤其这五字未损的版本更是难得了。这里的一件便是五字已损的版本。是独孤长老送我去北方,他自己随身携带的。到达南浔以北时,他便拿出来给我看。我就从独孤长老那里乞求得到了它,携带来到了大都。以待他日再来归还,可与独孤长老结此一重翰墨的姻缘。至大三年九月五日,在舟中题写于卷后。独孤长老的名字是淳朋。是浙江天台人。

1 w' m7 f7 z, t; B) i; x5 q, M

【译注】

2 s6 s( d- G! [3 c6 p. q5 E( @

①定武石刻:指《定武本兰亭序》。唐太宗得《兰亭序》真迹后,命欧阳询临摹并摹刻上石,拓赐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中途病死,石弃于杀狐林,又作杀虎林。后石被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此石刻被称为《定武兰亭》。

- K/ e- ?- w4 k$ s8 v, ^

②独孤长老:即僧独孤。名淳明,浙江天台人,善书,收藏有《定武兰亭》善本。

% X7 W$ C0 c* s1 V& l( b

 

/ R+ `. O% K# ]0 m

原文:

/ R* j2 y9 r4 ^1 ^# H5 @) @

第二跋:

, q5 i" U. X% o" f! P+ I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 H, g/ R! P" |% ~9 d8 U8 C7 m

注释:

0 g1 m4 r7 [* s& p1 K- @

《兰亭序》定武石刻的拓本在宋朝尚未南渡时,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们几乎人人都有。待到定武刻本的原石消亡后,江东那些好事的人,往往是每家都镌刻一块刻石,不必想就知道如此会产生出数十百本之多的拓本了,因而自此真假就难以分别了。王顺伯、尤延之等诸位先生,是精于鉴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墨色、纸色、字体肥瘦、用笔粗细之间的差异,能辨别得分毫不差。所以朱熹为兰亭题跋时说:“看来不只是古人对礼的阐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呀。”看来是一种调侃的说法。然而既然传刻版本如此之多,实在也不易确定它的好坏。此卷真是极佳的版本,五个字受到凿击致损,字迹的肥瘦十分得当。与王子庆所收藏的赵子固那本没有差别,是石刻拓本中至尊的宝物。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行船到了宝应,重又作此题跋。子昂。

0 w/ b# _' t# M) a

【译注】

( D- W- h% v& G

王顺伯:即王厚之。字顺伯。宋人,鉴藏家。

2 i; G7 h2 \0 R" X ^/ I3 Y

②尤延之:即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南宋人,工书法。

0 y2 L( G$ V O

③朱晦翁:即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 J9 H5 J" c" l

④不独议礼如聚讼:不只是古人对礼的阐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古称“议礼如聚讼”,礼者,指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而《仪礼》难懂,儒者罕通,不能聚讼。聚讼,众人争辩,是非难定。

5 M2 K3 V+ B7 |8 i( H7 @

⑤王子庆:即王芝。字子庆,号井西,为元初书画鉴藏家,精于鉴赏,富于收藏,熟悉书画装裱技术。《定武兰亭五字已损本》在赵子固之后曾归他收藏。

- r5 ^( \% @+ u5 E; Z0 W( Y( Y* ^( S3 `6 C

⑥赵子固:即赵孟坚。字子固,号彞斋居士,宋宗室,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是其从弟。南宋画家,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曾收藏《定武兰亭五字已损本》。

5 s& P3 c9 T- f- v

 

7 y+ m1 F C5 u' ^. S" i, K

原文:

: U: G1 N# U$ c, x7 C

第三跋:

! G Y# P5 |1 j- n- N/ u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

! z! }% y+ G3 s, c

注释:

0 X3 L# x+ S5 F& s+ o2 v/ Y

《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诚然是不可忽视的。其流传于世间的墨拓本逐日消亡越来越少,而能够辨别确认为真迹的非常之难。凡是能鉴别为真迹的便被人收藏起来了,怎能不好好地当至宝一样珍藏呢。十八日行至清河在船中题跋。

7 ~' `1 b$ {' Y7 n1 f$ b$ v

 

9 P( \$ ?/ j2 @1 e1 v- `, R

原文:

6 t, Y* Z# W% x# C5 G

第四跋:

Z% ?& t6 T7 V6 Z* H4 V: U: {

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 J( r5 @- o M& D, h

注释:

9 l! n6 [) ^1 t1 z5 h" a0 o9 ^

河水湍急声如怒吼,整日在船上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若不是得到此卷时时展观玩味,如何得以消磨时日。几乎每日都要打开玩赏数十次,所得到的收获实在是不少呀。二十二日在邳州北题写。

% W' C D! T2 S! d

 

+ S: {* @3 \& b; x& M5 [

原文:

& v N+ V( J' x

第五跋:

2 A/ g- I( b* b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 u u. O' F! ~8 B

注释:

' S2 {( i5 a$ ]' z* m- O2 ^1 O

过去的人能够得到数行古代的碑刻,专心的加以学习,便可以名扬后世。何况《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如果不断对它加以刻苦学习,何愁不能超越别人呢?最近听闻吴中地区北禅之主的僧人,他(名正吾,号东屏)有一卷《定武兰亭》,是他的师傅晦岩照法师所珍藏的。我想去向他借来观赏却未能如愿。今天我一旦得到独孤长老的所赠,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承受。独孤长老与东屏和尚相比,贤能与品德相差的竟是如此之多呀。二十三日将要路过吕梁停船时题写。

% J3 k0 P6 ] M9 W+ m0 u$ H

【译注】

" r# y7 ^ C" ~7 F2 p1 @

①右军:即王羲之。字逸少,因官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Q7 Y/ `, D8 Z0 u. R# Q6 [5 A

②东屏:其人不详。据云僧东屏亦藏有《定武兰亭》一卷,赵孟頫欲向其借观,不允,遂有微词。

; d: N1 @/ z( W7 Q r0 q

③晦岩照法师:僧东屏之师,其人不详。藏有《定武兰亭》一卷,后传之东屏。

9 u* T: H& }: q7 K$ \0 n7 X

④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 {$ f- D' `4 g! k/ C( [1 B$ O

 

5 \% m: ^$ r- I/ _2 o! _

原文:

$ ~) J( m3 r8 h$ y) P

第六跋:

1 |: [! \" L9 B# m' ^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 C8 s8 a C7 u8 D$ Z( N

注释:

/ |7 [5 P% }. o& T$ q

学习书法在于细心研究品味古人的法书范本,洞悉知晓他们用笔的意趣,才能有所收益。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旧笔,书写时顺应毛笔的笔势与特性,写起来没有不顺应自己的心智和意愿的,这是这篇法帖所以能为神品的缘由。昨晚留宿在沛县,二十六日用罢早饭后题写。

! N/ O9 p) `5 h% c! j

【译注】

+ r* C9 o4 h$ k0 I

①退笔:用旧的笔,秃笔。

; G/ i/ m7 h7 k9 ~; [1 }

 

" ?2 v, ?8 @" C o s

原文:

?' y) j4 Z0 `9 }. [0 P" d

第七跋:

9 l3 e1 p/ e* f8 U. ]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 b% h) g9 q- A1 h) m d9 u4 Z* [

注释:

& d0 f& V( w; t3 }. r$ n

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要用心安排。因为字的结体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但是用笔自古以来就没有任何改变。王羲之的笔法与字势是对古代的成法做了巨大的变革,他字里行间的雄伟俊秀完全出于自然天成,所以过去和现今的人们都以其为宗法。南朝齐梁之间的人,他们的书法在结字上不是不古朴,而是缺乏俊逸秀美的气息。这种情况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领悟了。但是古人的成法是终归不可以丢掉的。二十八日于济州南部等待开闸时题写。

' o3 f* l' x8 r' _# K

 

, A1 S( K3 x: ?$ c9 O

原文:

3 ^7 {* a9 ^' J0 d* u/ L) A- l

第八跋:

$ z- m6 I4 ~7 N6 { p1 L4 Y0 I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 U& F5 X l, t% \' o& o0 k6 s) `7 j

注释:

2 Q7 T' l- @7 `) Y4 ~

二十九日到了济州。遇到了周景远,他是刚刚被授予了行台监察御史的官职,从大都南下而来,我们一起于驿亭内饮酒。携带着纸张向景远求赐墨宝的人非常之多,而乞求我赐书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实在是令我无法抵挡。急忙登船解开缆绳离岸出发,方得罢休。这天晚上到了济州以北三十里的地方,重又展开这一卷拓本,所以题写了这些。

# F$ i( Q# E# q6 C8 V

【译注】

/ A" Y) E0 c7 W+ M$ ~7 A; V/ T, Z8 \0 h

①周景远:即周驰。字景远,元代书法家,行草师二王,婉约丰妍。经术赡逸,驰名能文。

: H* v# M5 x4 Q

 

7 m# G6 `6 l1 W9 d2 {0 F

原文:

# N) Q' g( f0 f4 [$ y+ X4 b

第九跋:

% ~3 Q- @+ P" j' a5 a( v& L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 p6 J8 @. y7 ~/ g/ B5 T

注释:

7 @" R7 `: k7 V1 b$ a8 A

苏东坡的诗作中说:“天下有多少人学杜甫呀,谁能学得他的皮毛与学到他的精髓呢?”学写《兰亭序》这件事也是这样。黄庭坚也说:“世上之人只学到了《兰亭序》的表面,想脱胎换骨却找不到良药。”这其中的道理不是学习书法的人是不能明白的。十月一日。

9 I, x' H- y, Z+ q) i( O

【译注】

& y4 D% H0 F3 H

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j; Z4 A, m: ` g) }7 J& Q

②杜甫:字子美,唐朝大诗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官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拾遗”、“杜工部”等,后世尊他为“诗圣”。

5 }2 h! Y7 C* u2 Y

③黄太史: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因其曾官国史编修,赵遵古法,因称其为“太史”。

- T9 g4 h' U7 J- n4 F. U7 \

 

% e4 X5 X, v. q

原文:

) d; c2 ^. N; U( q9 t

第十跋:

! X8 \! N9 f9 Q* m8 J, N0 F2 e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8 @: v5 I6 M: n. ~ q& o9 Q% q

注释:

) d8 G: ~4 y# s

虽然所有的石刻本身只有这一块刻石,但是根据原石传拓出的拓本则是各不相同,因为纸有厚薄、粗细、干湿的不同,墨有浓淡的变化,用墨时又有轻重的区别,而石刻上的笔画肥瘦传拓时的深浅轻重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兰亭序》流传的诸多拓本难以辨识它的真伪。但是真正知晓书法真趣的人,一看便能心中有数,因为真正的奥妙不在于笔画的肥瘦与传拓的深浅轻重之间。十月二日经过安山以北的寿张县书写。

8 w( G) T" \ {

【译注】

8 W( C3 `, x8 h5 K

①麁:俗“麤”字,同“粗”。

( _+ V9 ~0 o1 d- k, L, [5 J/ j

 

( e1 ]; ^* k% b' N

原文:

1 P4 S/ j! a3 n" \) ^

第十一跋:

, K! d- E: }+ w) q5 I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3 i% M- Z! k6 `, c! E+ z$ R& |

注释:

! L$ P" K8 m. w% z

王羲之的人品非常之高洁,所以他的书法堪入神品之列。那些地位卑贱的凡夫俗子,乳臭未干年纪轻轻的小孩子,早上才刚刚学习如何握笔,傍晚就已经开始自夸有多么了不起了,浅薄庸俗的令人鄙视,令人看不起呀。三日船停泊在虎陂,等待放闸时书写。

5 }; e' d5 O/ f* E( n* h

 

% A% ~5 l" \: u+ n/ k5 ~

原文:

( y1 p4 P6 v# x' @8 |9 m% p

第十二跋:

$ O$ m" k0 K( M; ~) y

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5 J9 b: @* j, U% O! D2 p+ E

注释:

$ R2 S! D* N8 \. H0 p# ~- W

我坐船往北走了三十二日,秋冬之际多刮南风,船窗之外天气晴朗而温暖,时时展卷面对观赏着《兰亭序》,真是何其的快乐啊。七日书写。

* p* r& o& Y, o) K* I0 G* l

 

. O. X- j( {. R" ]7 x

原文:

5 U( ]7 D4 k% H: b6 V6 F

第十三跋:

6 h6 y0 K7 @, R' `, |' d/ E& `. e

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

3 g& C2 ~3 ^- k q

注释:

0 v% f0 f) t( j% f; j

《兰亭序》与《丙舍帖》非常的相似。

8 O$ u! n# s3 D$ G( {

【译注】

# h5 t- {8 E; g; N

丙舍帖:《墓田丙舍帖》简称《丙舍帖》。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 }8 `5 `: M% h$ l: p1 a5 f* {

 

' C) W- A6 e: n% {$ H

附录:

( u' e( D5 h' P* J" H7 \

独孤本《定武兰亭》传世善本在赵跋前后尚有吴说、朱敦儒、钱选、鲜于枢、柯九思、徐霖、董其昌等人题跋或观款,又经冯铨、梁清标、安歧诸家收藏。

( s) C V2 X R- N: i! ^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后,此本及诸家题跋遭火毁,残卷改装成册,近代流入日本,现藏东京博物馆。

! }6 m$ n/ A3 S5 k0 h) W! t+ `9 D

此册中《定武兰亭》残存3片,赵跋及临本残存14片,各家题跋残存10片。

1 G1 |( V3 I" _! c7 Y* A

所幸冯铨曾以赵氏《兰亭十三跋》及临本墨迹上石刻入《快雪堂帖》中,兼之刘雨若毫厘不爽的刻技,使得今天仍能从拓本中能欣赏到《兰亭十三跋》的全貌,是一大幸也。

0 @: q4 [8 T/ Y/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古人论书,实是有趣。
如第五跋云: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这小气的东屏和尚何其倒霉,
因其亦藏有《定武兰亭》一卷,赵孟頫欲向其借观,不允,遂生微词。
一句:“贤不肖何如也!”骂的真够狠的。
致使流传至今,虽是恶名,也算是千载留名了。哈哈。

另有晦翁跋兰亭之句:“不独议礼如聚讼”,真是费尽心力,才求得正解。
亦足心慰矣。
发表于 2011-2-1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毕竟还有不少人,如若鸿兄和这里不少老北京网的师友们一直在努力着。
发表于 2011-2-1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是行家!佩服佩服!

2 a, V5 \8 w' z! R% q& [9 C4 Y

 

( y: K+ x7 u: r6 g- E3 @! W

故宫延禧宫正在做一个清宫收藏古帖善本的展览,上周一刚换了几件,正好把一张宋拓的《定武兰亭》摆了出来,算是应了这篇注释的景儿.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大胡子在2011-2-1 18:57:00的发言:
/ [- y. M5 q, l' O. X$ m

版主是行家!佩服佩服!

0 }2 B$ ~& s- P6 I+ u* u

 

4 F- s1 w# I3 i: ~- Y( f+ K

故宫延禧宫正在做一个清宫收藏古帖善本的展览,上周一刚换了几件,正好把一张宋拓的《定武兰亭》摆了出来,算是应了这篇注释的景儿.

3 h+ Y+ p" r7 y* J0 E* j

郭兄果然是行家 哈哈

! u/ H" x V$ D

以后要多多亲近

* Y; E8 a2 U! u; O* B) o" D

 

% h' F; \; {+ k+ E/ W

这要在旧社会这些都是识字人的常识问题

$ J8 M9 E7 b! z5 P6 b8 O

但是在伟大的新社会,伟大的新中国

- I( o) W# W# c) g- k4 G( a: J0 |

全社会都培养成了高素质的人群了

; z" P0 ]* S- c. W$ d" V7 v

所以祖宗的宝贝就都丢了

8 G5 J3 k9 _. ?

 

( W, N' `$ l5 F0 k

我这几日也不容易

% H( Y. [/ R2 d& i; X! i' ~: G

一边面对捣乱的胡言乱语

0 I$ d! Z5 q6 [: k1 [6 G/ ~

自己放松调侃,嬉笑怒骂

4 i; g' R/ y9 @2 T8 b

一边还要一丝不苟的用心研读,转译古代经典

% [4 Z: a) `3 n

 

" K% }, V& j3 A; l6 H6 D7 b

大海捞针的搜寻真理

1 E/ c9 c6 O& A' r+ q" r0 A6 o* g

不做不知道

* ]: Q K; ?8 ~0 R- H

一旦深入才发现原来专业领域也是胡言乱语的居多

- u, ~. g8 N, S/ Q5 p# `* `

哈哈  看来到处都是些高素质的人才呀

) d* j2 y- f8 P8 i' U1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9 18:53 , Processed in 0.141995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