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22|回复: 0

[转帖]梁启超故居“饮冰室”因不够文物级别面临拆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4-6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H, _1 A- Z, l3 U

1 ]0 \1 `. v G7 D
z- D/ _9 i* X/ ?; Q$ E+ |+ K
转播到腾讯微博
梁启超北京故居面临拆迁 周边30余会馆均将拆除
+ ~/ L3 H4 z2 Z# l4 |- B

( D% u5 m" }9 V' B: g7 o2 }3 S

  孩子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即将拆迁的粉房琉璃街。(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潘之望摄

: |* u7 U; y& ^( D/ o% U; v5 e) u

  西城区陶然亭粉房社区的3000户居民,常年居于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院落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院落曾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各色会馆,其中包括梁启超曾居住的“饮冰室”。如今,该社区的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都披上了大大的“拆”字,而散落于两条胡同中的30余家会馆,也有可能永远湮没在拆迁扬起的尘土中。

0 Z" f" I, M. x- s5 j) O

  ■现场探访

- A( }% ]7 K+ G L- G' N. ]7 \

  30余家会馆在拆迁范围

; T- u! a" r2 U# z

  粉房社区由一横两纵3条胡同组成。一横是指北堂子胡同,两纵是指粉房琉璃街与潘家胡同两条南北向胡同。进入胡同,闹市的喧嚣便被甩在身后,眼前的胡同幽静绵长。两条胡同内散居着或有或没有门牌的会馆30余家,风雨磨蚀的青砖墙面上画着大大的“拆”字,有的房顶已被挑走,有的则缺了半面山墙,零落间可见沧桑的木门、刻着龙形的门墩、高挑的灰色屋檐……“有记载的就能找到,没有记载的就找不到了。”带领记者寻访的粉房社区一相关负责人透露。

0 x, m* |. ?' ?6 E" ?+ k& z X" V0 H

  粉房琉璃街69号为廉新会馆,会馆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墩,上面雕刻着龙形图案;两扇木门斑驳沧桑,上面刻着的对联依稀可辨,上联为“長治久安經綸盛世”,下联为“春華秋實黼黻皇猷”,是为了勉励进京考试的才子们刻苦学习,将来辅弼国家之意。进入会馆,院中套院,青砖墙面已多风化,梁柱开裂,雕梁画栋已成建筑垃圾。

5 h# Z" a! K {( g# r4 N0 L! J& f

  粉房琉璃街115号是新会会馆,也是梁启超故居,院中套院,层次分明。

2 x: U2 d, ?; W! i: ]. r

  梁启超来京参加会试时,就住在该会馆中部处4间北房,因其自号“饮冰室主人”,该室也便被称为“饮冰室”。84岁的张阿姨仍在这里留守居住,进入张阿姨家,只见这间北屋南北两侧各加建了数米,房子便也由10平米变为15平米。“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不舍得走。”张阿姨一边笼火一边说。

" _: h/ l8 n2 F) ^5 X

  潘家胡同43号是高州会馆,门内一株古树,粗需4人合抱,裸露地面的树根状如岩石,“树龄有上百年了,现在还没苏醒,看着是枯树,到了夏天就枝繁叶茂的。”一位老人说。

9 C; T* d1 B5 U( I, v$ K

  在两条胡同的南侧墙面上,贴着该胡同的拆迁通知。据该区域建设项目拆迁公示,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3000余家住户均处于拆迁范围,上书30余家或有门牌记载或无门牌记载的会馆,也均处在拆迁范围内。“115号新会会馆去年5月份有消息说因是梁启超故居不拆了,墙上本来刷上的‘拆’字也涂了,可眼下又有消息说还得拆,说会馆不够文物保护级别。”该社区一相关负责人称。

& e7 d9 t! H. h F' g2 n5 E

  ■居民讲述

3 g& f/ u! s2 G- D

  老居民谈会馆头头是道

; D, A, ~) @+ U- O

  董先生(80多岁):85号院就是萍乡会馆,是在京江西萍乡人的聚居处。这家会馆院门很大,很气派,门口矗立着两个门墩,迎面是一大影壁儿,再往里走还有一个月亮门,最里面还供着一个佛龛,现在都不存在了。

a1 F# I! m5 ?, p$ i% V

  胡大妈(72岁):我当年嫁过来的时候,院门口还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饶州会馆。“听老人说,我们家曾是这个会馆的门房,相当于现在的传达室。当年上京赶考的试子或是来京的商人,想要住进来,都得先到这个门房登记。可能是住在门房的缘故吧,我现在也跟传达室干的活儿差不多,要是谁有什么事,我准能第一时间通知到。”

& d. r/ P0 P( l0 Y" Q; X

  顾友兰(60多岁):我小学5年级时就搬到胡同中来住了,就住在粉房琉璃街115号。二房东是个广东人,说这里还是梁启超结婚时住过的地儿。这3间房高3米多,是整个院子里最高的建筑。房子是四梁八柱,都是很有年头的松木。房屋的布局也是传统的“一明两暗”结构,中间一间稍大一点,约20平米,一般用来做客厅。

# M) x' G6 Y1 i' G- t

  粉房社区会馆名录

" e T5 l0 x% R& W9 s$ w* Q/ q2 o

  粉房琉璃街:29号龙锦会馆、69号廉新会馆、85号萍乡会馆、104号河南会馆、109号解梁会馆、115号新会会馆、117号阳江会馆。此外还有福庆寺、理化会馆、汶水会馆、晋江会馆、吉安会馆、庐陵会馆、万载会馆、天津会馆、怀宁会馆、延平会馆。

- _7 ^5 n( a; h3 |6 X: n

  潘家胡同:5号襄阳会馆、11号怀庆会馆、17号三原会馆、19号淮安会馆、30号浙江会馆、37号晋阳庙会馆、39号兴宁会馆、43号高州会馆。此外还有襄陵会馆、江西会馆、黄陂会馆、杭州会馆、饶州会馆、弥陀庵、药王庙。

0 S% K( x7 X, t8 w6 i

  ■专家观点

( K+ {2 ^. Z8 A3 N' K$ _! y

  拆掉容易,再找回来就难了

; g5 A" v: w) L6 n ^

  “我最后一次去粉房社区看会馆是在去年底,当时是带人去给会馆拍照片。按时间界定,一百年以上的都应算文物,会馆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却被拆得支离破碎,大家都很心疼。”昨天上午,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提到粉房社区30多家会馆正处于拆迁时唏嘘不已。

, i( S. r4 e! W+ h) |- _

  汤锦程称,粉房社区处于中心城区,地段稀缺。“但这不是牺牲会馆的理由,特别是粉房琉璃街115号梁启超故居的新会会馆,它已经不单单是一家会馆,更是文化的载体,是革命发源地,拥有文物与革命教育的双重意义和价值,”汤锦程称,“拆掉很容易,再找回来就相当困难了。”

7 v8 l+ h& b# |( B

  汤锦程呼吁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对会馆的“深度关怀”,“关注被拆的会馆,呼吁尚未进入拆迁名录的会馆受到保护。”他说,1991年前自己开始做调查时,当时还鲜有人知道会馆。“现在北京的会馆有400多家,在全国来说是老大哥,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正逐步减少。”没有引起重视,拆了也没人说话。像鲁迅进京住在会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形成于会馆,会馆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革命教育的摇篮。“拆掉一定会后悔的!”汤锦程称。

. a/ y) f. r. M. v

  ■记者探究

8 m% l1 [+ s$ Y1 k% S( `; C$ b2 G( G

  30余会馆未入文保范围

$ k) H% Y) f$ {5 }1 ^& `

  近日,记者多次和西城区文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联系,了解位于粉房社区30余家会馆的具体情况。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称,该区域会馆应由南区文委部门负责。

. y6 X" Z8 o" \

  直至昨天上午,虽采用现场采访、传真、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联系,记者仍未拿到南区文物科负责人的任何回复。昨天下午,记者在南区文委网站上查到,粉房社区30多家会馆均未进入该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只有位于粉房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进入了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名单。

- X ]& \/ ^& u! s

  ■名馆轶事

z* [# ?4 [8 B* r. ^* S' {+ @: p

  龙绵会馆

; }- @, N w$ Z6 @) Y4 N7 v

  四川龙绵会馆,由四川龙安府(今平武)和绵州(今绵阳)人合办。光绪16年(1890年)9月,龙安、绵州两地在京官员集1900两白银采买此屋。绵竹人杨锐曾奔走于龙绵等各个四川籍会馆,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会馆也成了他宣传、鞭策维新变法的阵地。

' G/ Q2 `" F! E

  新会会馆

1 D: j( G( a% t

  目前为宣南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据史料记载,梁启超来京参加会试时曾在此居住,并在此结婚,他的住所是会馆中路的3间北房。因梁自号“饮冰室主人”,所著文集名《饮冰室文集》,故有人将此屋称为饮冰室。

. Q* w |' U- K: i! _% L

  萍乡会馆

u% w- U) Q/ Z% n/ k9 i9 W

  曾是在京萍乡人聚居地,院内四围的房屋都是3间,街门是一间合瓦清水脊如意门。文廷式从江西老家回来后就住在这里。文廷式(1856-1904)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光绪甲午、乙未年间,因“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成为上书官员中的领军者,开启了举人上书之门。

" e- g) B2 n* Q; ]

  饶州会馆

% }$ o* P9 G4 W4 b l4 F& X

  饶州会馆位于潘家胡同的正中间路西,是江西省饶州等7个县出资修建的一所会馆。会馆院子为两进院落,各有10余间房。据了解,会馆大门上方曾立有一块书有“饶州会馆”的匾,约有百余年历史,后被会馆内一住户取走卖掉。

) O/ U q/ E' [# ^; ?

  会馆

; Q8 O6 D" I1 A

  ■名词解释

, T, D& O: _ }' G! y& j6 U

  明、清两朝定都北京,每3年便有一次科考会试。一些外地在京大员、乡绅或成功的生意人,集资置地建设会馆,以供来京赶考、办事的同乡吃住落脚,或举行祭祀等大型活动,以照顾同乡,交流信息,联络情谊。

) z D3 {8 g0 B* h- @9 I/ m* k

  明朝时把城南荒郊拓为外城,兴建商肆,且令城内会馆迁至外城,现宣南一带;清时该地为外省商贾旱路进京首住之地,会馆众多。北京有名字记载的会馆500余家,宣南约有400家。七零八落。在西城区粉房社区内,共有门牌信息记载的会馆16家,无门牌信息记载的18家,如今身披“拆”字,散布在将拆的民居中。

& v2 m! b$ ] n m' e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淑玲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3 13:28 , Processed in 1.18558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