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天门明初建时远非如今日之高大雄伟 承天门在明初建时大致与北安、东安、西安相似。非如今日之天安门高大雄伟,估计改建成今日之状,可能是明代宪宗朝成化元年三月命工部尚书董造承天门。 0 a, r: N; K, I# {% y. |
3 t5 Q6 o" M' |, m/ Q: n9 c2、在皇城、紫禁城之间,还曾经有一道内皇城 皇城皇城有四个门:南——承天门(清代称天安门)、东——东安门(在今东华门大街和南河沿交口处)、西——西安门(在西安门大街中段,1950年毁于大火)、北——北安门(清代称地安门)。 3 ?1 @1 z! X' n& [- L! X: [0 h
8 E) y l0 K0 K, z& u7 I' t0 a
内皇城在筒子河外围,一方面在紫禁城和各离宫间起隔离作用,另一方面又使紫禁城和皇城之间增加一道防线。内皇城南起太庙和社稷坛墙,东、西、北三面各辟三门,即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除此以外,在内外皇城的相对城门之间,再增筑一个城门。如东上门和东安门之间,有一个东中门;西安门和西上门之间有一个西中门。由于北安门和北上门之间相隔一个景山,所以北中门设在景山之后,在今地安门大街南端的丁字路口处。 % I1 d0 [2 e% d" c4 |1 P3 I& o
- B$ g$ [5 p) z) m1 h( K" q, j3、景山后门与地安门间,还有3道门两座雁翅楼,都是中轴线上重要建筑 景山和紫禁城之间本来有一道内皇城隔开(北上门,1953年拆除),但这道内皇城墙在景山两旁又向北加筑了一个凸字形,到景山前后再顺中轴线往北伸展,直达地安门,依然是一个T字形广场。这两列红墙中部开辟了东西皇华门(东皇华门现名黄化门,现尚存遗迹可寻)。这两座门迤南,沿红墙筑有两列楼房式建筑称作“雁翅楼”。门迤北还有两座对峙楼房(其中路西一座仍保存,现为人民银行)。这个地带在雁翅楼夹峙下,中轴线再向北部延伸,越过地安门直通鼓楼前这一段“后市”。最后越过钟鼓楼二楼之间的广场,消失在万家民舍之中。雁翅楼的作用是皇城后卫哨所。景山是这条中轴线上最后一个“高峰”,但并未挡住这条中轴线的气势,只有在穿过地安门后,才一变宫廷殿堂的豪华和庄严之气而回到“人间”。就在这“天上人间”交界处,仍然有一道森严的雁翅楼禁锢地带,这个不长的地带上却有五重门禁(景山后门、北中门、地安门、东、西黄化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