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74|回复: 20

百爪挠心![含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2-7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树人的“2010-12-4北京观鸟会城市绿岛行植物园鸟类小赏 ”,坐不住了,百爪挠心啊,今天一早直奔植物园:

- t8 h, H/ Q9 a2 D# @( `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0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北京还能看到这些鸟
发表于 2010-12-11 0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好友,所以我们也要关注它们保护它们呀!
发表于 2010-12-11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为大自然的精彩赞一个
发表于 2010-12-11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尚古士在2010-12-11 16:27:00的发言:
 漂亮,为大自然的精彩赞一个
5 R0 t) K. J% h7 G

同感同感!

发表于 2010-12-8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
发表于 2010-12-8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坛黑尾蜡嘴雀

植物园群英会啊

. u# J. J, l/ y

各路精英汇聚,鸟儿惊吓了吧?

- I! h/ O. c$ q) R' c7 Z

红胁蓝尾鸲,也是美丽的鸟。

7 c8 o$ w X: z

雀鹰,我今天在天坛也看到了,高高的飘扬。。。。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豆腐夸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只鹰,不知其名。

, _$ @' G5 L( a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发表于 2010-12-8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w I: {4 L" \) D


    天呀!恭喜老师拍到北植物园第二个明星雀鹰!今天周三课堂碰见著名

# M" X2 W" D0 z4 O

野生鸟类摄影老师寰尘老师告诉我现在北京植物园拍鸟的有五波人,一波是

* Y: V! {! f9 |0 G

拍大小太平的,一波是拍红胁蓝尾和黑尾腊嘴,一波是拍水边鹪鹩的,一波

2 B8 S* o+ ?3 Q- V

是拍黑头鳾,戴菊的,黄腰柳莺等小型雀鸟的,还有一波就是拍您照的这个

3 c4 g) x3 B1 d' V: x! Z4 E; ]: _

传奇一对雀鹰的,恭喜恭喜!

发表于 2010-12-8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转篇从网上下的资料和好友分享

0 n7 j8 v8 H& {* [) a9 j/ l

 

" ~/ U; T$ Q# ^4 q- M% A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是鹰科鹰属的小型猛禽,体长30-41cm。

$ j1 W1 L, X. q; g8 d- E% F2 f

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

+ N& y8 G; u8 F2 q9 V0 Q* t3 p' M

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

/ ?; y" C+ p4 b$ ]4 R

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

# b, B. p7 U5 p; i: B

一会。主要为留鸟,少数迁徙。栖息于茂密的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以及开

7 n$ x9 {) Y- o

阔的林缘疏林地带,冬季下常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竹园与河谷

2 Q Z0 r. X6 z" M

地带。主要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 |& @: u2 O8 e0 R* T

中文学名: 雀鹰
拉丁学名: Accipiter nisus
二名法: Accipiter nis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亚科: 鹰亚科
 属: 鹰属
种: 雀鹰
亚种: 6种
分布区域: 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南移到北非、印度和中国南部过冬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Eurasian Sparrowhawk
英文名称: European Sparrowhawk
英文名称: Sparrowhawk

( i6 h8 x A X; l! s. W7 s& J

    雀鹰(图2)
雄鸟上体鼠灰色或暗灰色,头顶、枕和后颈较暗,前额微缀棕色,后颈羽基白色,

( b: N s- \& G B/ X( H; y

常显露于外,其余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色,尾上覆羽羽端有时缀有白色;尾

3 W: e/ ~& Y {5 ^- }

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较宽的黑褐色次端斑;另外还具4-5道黑褐色横斑;初

$ t4 ]+ H( s N% k

级飞羽暗褐色,内翈白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其中第五枚初级飞羽内翈具缺刻,第六

6 K p% k2 X) h+ {1 M) g

枚初级飞羽外翈具缺刻;次级飞羽外翈青灰色,内翈白色而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

+ c- u" Z) w' N a; a* G/ B

羽暗灰色,眼先灰色,具黑色刚毛,有的具白色眉纹,头侧和脸棕色,具暗色羽干

& X6 z' O+ t, c l. K$ Q: u

纹。下体白色,颏和喉部满布以褐色羽干细纹;胸、腹和两胁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细

3 k: ]6 l2 k$ ~! T

横斑;尾下覆羽亦为白色,常缀不甚明显的淡灰褐色斑纹,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或

8 }% D+ }" x5 ]3 X9 Q" }

乳白色,具暗褐色或棕褐色细横斑;尾羽下面亦具4-5道黑褐色横带。雌鸟体型较

8 g) l% ]6 I: F, m: C! [3 T

雄鸟为大。上体灰褐色,前额乳白色或缀有淡棕黄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或鼠灰色

6 V4 D: d& h6 L& v* V1 E" l4 R

,具有较多羽基显露出来的白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灰褐色或褐色,尾上覆羽通

- k/ V2 i4 D2 _

常具白色羽尖,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头侧和脸乳白色,微沾淡棕黄色,并缀有细的

- q. Z. ~, Q! b* Z$ C% d

暗褐色纵纹。下体乳白色,颏和喉部具较宽的暗褐色  雀鹰(图3)
纵纹,胸、腹和两胁以及覆腿羽均具暗褐色横斑,其余似雄鸟。 幼鸟头顶至后颈栗

% O& `/ D$ }2 J& G7 T- J* E( I0 J

褐色,枕和后颈羽基灰白色,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各羽均具赤褐色羽缘,翅和尾似

8 x. ~! T3 R' [4 Y' F9 _

雌鸟。喉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胸具斑点状纵纹,胸以下具黄褐色或褐色横斑。

: E# ~7 t1 O3 q) f, H6 S8 u

其余似成鸟。虹膜橙黄色,嘴暗铅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蜡膜黄色或黄绿色

2 F% L9 l$ E' \

,脚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体重♂130-170g,♀193-300g;体长♂310-350mm,

2 c6 }, d) r% M6 {2 e& ]8 f& B

♀360-410mm;嘴峰♂11-13mm,♀12-15mm;翅长♂205-255mm,♀240-260mm;

; _) c* v! z% @9 D3 S7 Y- u

尾♂150-197mm,♀145-223mm;跗蹠♂51-63mm,♀58-73mm。[1]   

$ V [5 ^& w8 D q

(注:雄性——♂;雌性——♀)
布范围
    雀鹰(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

* [ ~' S* Y$ j* f3 a9 K4 _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

5 o- A/ m$ V8 I# X; s6 y

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

0 F5 m w: i' U6 W

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

' i8 A$ S( l: k4 t& R7 e8 \4 {

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

1 J% h X. d/ G

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2]

6 z2 G9 o9 w+ r, ?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栖息环境
    雀鹰(图4)
雀鹰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

, q2 e- o) B. W! D- W$ |, h; L& b! C

脚平原、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的次生林和农田附近

7 T G! _, P Y! ]

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喜在高山幼树上筑巢。   雀鹰北方亚种(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 )

|( P- L B* w4 ~6 J4 T

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

: Z* U, }5 A* b, Q/ K5 C# X

雀鹰南方亚种(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

( A0 H! x+ I$ T7 }& [1 ]0 x4 z$ w

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1]
生活习性
    雀鹰(图5)
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飞翔时先两翅快速鼓动飞翔

0 u7 q t: p1 _& i

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的在树丛间穿行飞翔。   

# G6 a- Y9 X8 W7 E/ o; }$ |) V1 H

雀鹰喜欢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它的的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数

M& y( O* g% ~7 ]

百公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之间穿梭飞翔。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翔一阵后

( L0 W; x) v# {

,接着又滑翔一会。   雀鹰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形

- c" H" i2 j1 |! V; F

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雀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就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

6 w) j4 c N- l* c, [1 Q# W

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嘶裂吞食。攻击鸡类等体形较大

5 a1 e( h2 t9 W( u% F

的猎物时,常采取反复进攻的手段,有时第一、二次仅能使猎物受到轻伤或散落一些羽毛,

$ G& {. E6 t: L- }; y" ^& N

但在多次打击下,也难免被击垮,失去抵抗能力,成为雀鹰的“盘中餐”。   在雀鹰的

3 Z# z$ R$ ?0 X$ j) c3 G# o2 D

食物中,有5%是昆虫,15%是鸟类,80%是鼠类,因此堪称是鹰类中的捕鼠能手。[1]
生长繁殖
    雀鹰(图6)
雀鹰在中国有一部分是留鸟,一部分迁徙,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

" q6 j& Q1 O4 L

离开繁殖地。   雀鹰每年5月间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叫声频繁,十分洪亮,经常在空

/ \" f" n1 U9 x

中边飞边叫。雄鸟和雌鸟有时在林地上空盘旋,有时穿梭于树林之间,互相追逐、嬉戏。

5 p7 F4 T* A* A+ T

  交尾大多在针叶树或者阔叶树平伸的树枝上进行,通常是雌鸟在枝头站立,伸颈扭头,

9 \2 P/ T q! M4 [

一边象四周观望,一边注视着雌鸟的动态,并且不时地鸣叫几声。然后雄鸟来到它的身边,

" r1 T) y1 J6 s" ^. ~) Q2 D- d

跳在雌鸟的背上,同时将双翅张开,保持平衡,雌鸟则将尾羽上翘,双方尾羽左右摆动,

# q9 v$ y/ K' [" J9 d

发出欢快的叫声,完成交尾。交尾之后,雄鸟飞到另外一个树枝上,抖动身体,疏松全身

0 x# P9 b; H! m

的羽毛;雌鸟有时停留在原地,有时尾随雄鸟而去。     雀鹰(图8)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4-14m。巢通常放在靠近树干的枝叉上。常

5 C4 ~' M% A/ V

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树或落叶松等阔叶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补充

2 L! M' P# q# v% _7 |* R0 M( r

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云

- f. G* u- z) V8 ?

杉小枝和械树、卫茅等新鲜树叶。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枚和6枚甚至7枚和

: b/ a+ C6 l- S- }

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大小为

; O/ p: s: J, o& t1 Z }

29.8mm×38.6mm,重17-18g。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32-35天。

% [7 G) u/ ~6 V Z: r

雏鸟晚成性,经过24-3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2]   雀鹰繁殖于欧

4 I, t" l6 I9 e; P' c) ^

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日本和中国北方;越冬地在地中海、中亚、

7 }; E) G4 y- ~

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长江以南。亚洲亚种在中国繁殖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5 u* o5 P; ~. f! X5 R

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新疆,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

; E- a+ ]1 Y4 e! l$ ]

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和台湾;喜马拉雅亚种主要繁殖或留

( Y3 M1 y4 n+ C# q- l( Y9 X

居于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越冬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亚种分化
    雀鹰(图9)
(6种)[3]   1、Accipiter nisus nisus分布于欧洲和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天

( b7 S* w* Q! ~4 H% ^. n. b. ]

到非洲和中东地区。  

% }4 M* H" u$ [4 u4 O

 2、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东部,冬天到印度,

0 `1 \# u+ k2 e0 G8 R) T3 `. Z

斯里兰卡和印度支那。   

' J2 x# K9 R- \! t

3、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喜马拉雅山脉。  

+ d+ @" [5 ^' i; O

 4、Accipiter nisus wolterstorffi分布于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 o* w) \$ k2 S' z. l, S$ Y

5、Accipiter nisus grant分布于马德拉和加那利群岛。   

0 H* p1 ?# }/ t5 R2 K

6、Accipiter nisus punicus分布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突尼斯。
保护级别
    雀鹰(图10)
雀鹰的分布广泛,数量较多,特别是捕食大量的鼠类和害虫,

- Q3 l0 r- }6 R; R( ?% w& b+ C

对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均十分有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m4 O$ `! ~* {8 \: c

  

5 d4 k; @0 p; N5 j: c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4]

9 @( |9 v; w$ w. e" Q* r

  雀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 [, {& v/ }6 k5 y. j. R4 q

(图片:概述图—图10[5]、分布图[6])

发表于 2010-12-9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主人的拍摄技术真好啊
发表于 2010-12-9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同感!
发表于 2010-12-7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g$ c( ^ E, q3 Q3 \5 E

 

: I) `1 B# `* b" j

哈哈!我看见地上有诈!

6 [) ], _1 G5 U1 R

 老师拿虫虫诱拍,美死鸟了,这样的大冷天还有肥美的香肠吃!还叫上炕上呐口子拍全家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鼓励,还有一只雌性的红胁蓝尾:

4 Z# m X$ }" m9 S) |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发表于 2010-12-7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给大家看看红胁蓝尾鸲到底有多蓝

$ U9 D5 j/ ]* a/ j5 x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发表于 2010-12-7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规矩加精!我啥也不说了!!!
发表于 2010-12-7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B- X& u2 G h4 s$ V% B

好友们如果我有好装备,我要每次的拍记都成这样就好了!!!

% B( I& N$ }) r/ K3 L

 

% [. I( g- O4 o7 v9 K. A4 A& C

http://www.shwbs.org/swb/read.php?tid=286

发表于 2010-12-8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漂亮了小鸟
发表于 2010-12-8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麋鹿老师只是碰巧搭了个别人顺风车来拍鸟呀哈哈,

# V/ @! ]2 M5 I; U& c

 

! K; K2 V; k6 b, H# N8 k

祝老师顺利,没人的时候去元宝石旁茶棚附近坐坐,特别是看这小溪边。。。。。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啊,不愧是老观鸟者,一眼就看出门道了!

* ]9 W5 }/ S8 ^' M" v6 X2 u$ y* f3 M

据说:这两个鸟点每天至少有5-10位摄影爱好者和观鸟爱好者在守候,已经好几周了。这两鸟老死不相往来,从没有同时出现的时候,估计是没有到繁殖期。

4 H' P/ R6 S3 b4 m

昨天没有看到鹪鹩和黑头鳾,已经打探到它们出没的地点,计划改天去守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17:47 , Processed in 1.21422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