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38|回复: 9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含7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27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 u. o+ l$ L9 L

      鄙人曾在本版前面的发表《一枚“王绍鳌”字样印章的发现》小文。内容是前些时日在逛盘家园地摊时,发现并购买了一枚王绍鏊先生的一枚印章;并在文中表示:如果王绍鏊先生的家人或者王先生生前所在单位有意收藏王先生这件遗物;出示相关证据,经确认后;本人愿意无条件捐赠,以表示对爱国先辈的敬仰。(在文后面,提供了本人电子邮箱及电话号码以便于联系)

' t' }& f' }4 I8 ~: ~5 [, R' s, j

     上传至今已三月有余。一直期盼着王绍鳌先生的家属或其生前有关的单位收藏该印章,使先辈的遗物有个归宿。

9 H% Z( @, ` h& T3 _% Z

     近些天终于得到信息,王绍鳌先生的外孙迟方先生近日给余来电子邮件表示对该印章很感兴趣;并表示问候。

1 S3 U% N# O( i

 

0 w1 E) `' j5 W9 ]5 U t( b: \- C

电子邮件如下:

: M( v# A9 m" j+ A3 f4 {. C

 

- v; F6 q6 D( N! s

先生

/ G* Y; m4 {/ G2 k- m

您好!

4 v9 Z# d X1 L, v) c6 w( @$ }3 _

    我叫迟方,看到您在网上贴出的找到王绍鏊先生图章的信息。

1 n: `3 Z: a/ E3 J2 X9 i- ~

    王绍鏊先生是我的外公,家母的舅舅,因家母刚刚去世,我最近正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一系列纪念母亲的文章,包括家母当年与舅舅王绍鏊往来的文章(博客地址********)家母在文中提到:“幸亏这时我的舅舅王绍鏊从解放区来到北京。他找到我,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几位朋友和老战友,请他们指导和帮助我。有茅盾老师、周建人老师、叶圣陶老师、戈宝权老师等。  叶圣陶老师是我舅舅的老战友,又是亲同乡(江苏吴江同里镇人)。舅舅让我去找他。”

0 q& m l k, }0 [; ]2 O2 b# _( F

    因为有亲属关系,所以我对您收集到的印章很感兴趣。先给您发个邮件,表示问候,过一半天再给您打电话联系。

" Y) h# Q/ @. O' b

衷心感谢!

/ ?( z9 u2 n& |9 f) ?

                                                         此致

6 b$ B0 `# a) x. b; W9 g

敬礼!

2 u( v# k& j/ W

                                              迟方 敬上

4 q* E G& ?8 G) e

                                                  2010年11月18日 下午8:33

* A$ o- w1 B/ t7 S, s- O* k8 n. O

 

- i9 E2 j" R2 U

    本人查看迟方先生所提供的资料,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了仔细核对,证实迟方先生的确是王绍鏊先生的外孙;认为迟方先生有资格保存王绍鏊先生的遗物。故此给迟方先生复。

$ w( C8 r# Q4 w! i) e

 

$ N% E3 y6 O' j4 c4 }3 u. K& S2 P

回复给迟方邮件如下:

& ]# K0 T7 a4 o+ r+ v

 

2 F, L& p% ?1 m6 h' G

    迟 方先生

, G. B9 s- A, b6 g- [0 n

    您好!

0 i9 F. o% \; @( c, d- s

    因为电子邮箱不经常用,今天要传邮件才发现您的来函,迟复为歉!

8 ]# B% \2 i: E3 [& y p

    本人在博客上的小文《一枚“王绍鳌”字样印章的发现》上传至今已三月有余,今天得到您的消息非常高兴;最初的目的就是物归原主,您收藏长辈遗物比我作为文物收藏品就更加有意义;天津离北京不远,您什么时间方便来京,我将完璧归赵。

6 F, X# K# S- y+ o( Z

    因为我每天在上班,来京的前一天请告知,以便我将王先生的印章准备好带到单位交给您。

3 ]6 a3 K8 |5 j9 c

   单位地址:北京顺义区**大街 **号(北京*****厂)

8 c1 G( e& W2 p

   电话:  ***** *****     

2 f# U2 H- F# ?

   我的单位:北京******公司

" J, g5 o4 y7 X# T0 e G4 ~# `7 b

方金章

. |( n6 i m# ]( [ }1 z% k+ r* M( Z

2010.11.22

9 Y4 _3 Z" ^* S3 J& L5 a

迟 方再次回复邮件如下:

. X' C) s4 m7 W1 C

方金章 先生:
    您好!
    收到您的e-mail,衷心感谢您热情回复。

) o5 e- k, L( P( k

    我小时侯,曾住在北京石驸马大街(好像现在叫新文化街了?),妈妈的舅舅王绍鏊(我管他叫外公)对我妈妈特别好,所以妈妈也常带我去外公家玩。他当时住在西单报子胡同,记得王家后院里有一株挺大的梅花,王绍鏊有时在院子里打太极拳。
    如您查找到的资料所说,王绍鏊曾任财政部副部长,自然也就认识不少上层人士。王绍鏊也曾带我们去北京饭店,将茅盾、叶圣陶等文化名人介绍给我母亲,也因此引导我母亲走上文艺翻译之路。
        我弟弟去年曾专程回江苏吴江同里老家,参观了王绍鏊纪念馆(见王汶博客)若有幸得到您收集到的这枚王绍鏊印章,或许有机会我们会将它转赠给该博物馆。
        我下周可能去北京,去拜访您之前,会给您打电话联系。
再次表示感谢!
                                                                   此致
敬礼!
                                                        迟 方 敬上

3 b- S/ n. e# m8 ^- c: v: t# ?# D

余再次回复给迟方邮件如下:

$ G' Q, y+ q! \& p. j; ?

  迟 方先生:

' k& N/ h% i! Y8 ~

  您好!

* ^. c) [2 g6 d+ P: H+ X* N

  邮件收到,您对先人的遗物感兴趣的心情,我很理解并很高兴;欢迎先生方便的时候来京,本人一定妥善将王先 生的印章移交给先生,使王绍鳌先辈的遗物有个着落。

3 h, w" X }( O/ v; M# u2 f4 h

                                方金章

$ x5 W* z9 p4 ^

                2010-11-22.21:45

Y/ m6 S2 B7 T3 K

余第三次回复给迟方邮件如下:

3 T- B6 N8 \ T$ W# j8 i; m

为了联系方便

# y! Q6 N- O: N$ J

  本人手机号码:***********

3 _0 Z) r. x% z

11.23. 6:08

h. S1 s& A) B$ {7 F

迟 方再次回复邮件如下:

5 |1 o' L% O9 G

方先生:感谢您告诉我手机号码。
我天津的电话是022-********,手机 ***********

- r% s5 {1 o8 J& m* p8 p+ T" W' Q6 _

我近日将去京,住在亲戚家,随后便给您去电话。
                                     致
敬礼!
                                              迟方

0 A% c1 L/ l8 V5 l" {* d# C

11.23. 9:04

+ G( T t1 Q1 s3 J: [3 R& F

2010-11-25 10:30

& h% J! I7 O7 E# [! v

    迟方来电话询问明天来顺义林河我单位如何走;余告之。

% B# J! I4 \; } R9 ~% t5 n

 

9 `/ a( \# |8 d8 i. C

2010.11.26 上午

6 L% Z& @0 X" J; L. e+ H0 X. x

    迟方先生和夫人从天津驱车来北京顺义地区的我工作单位,我将“王绍鳌印章”赠送给了迟方先生;迟方先生写了收条并向我赠送其慈母王汶女士的两本遗作《翻译家王汶的美容和养生之道》、《翻译家王汶的食谱》以及迟方先生本人的小说作品《碰撞》,我愉快接受并向迟方先生和夫人表示感谢。

: A* N3 y* y0 ^6 n: [2 R6 z) H# |

 

% m8 A8 f7 I+ r& {, \; e2 ?8 {2 g

 

% L5 J1 E( q' g5 B1 J4 a

 

; C9 Q: t- Z, h* @

 

( Y, B/ j: N; g2 w9 N7 I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 l% M5 y1 K8 G& E' n* d3 ?5 G

 

8 G( B& F S, ^+ A

王绍鳌印章

; O- g) f( j( ?

 

( J4 O: {" \6 T, n9 y' @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 E0 n% w2 A$ [8 T( h' b) R, ]

 

+ a; V6 L6 |3 ^, t: J3 l, u( @

王绍鳌印章

9 J" m# A7 Y$ R6 d3 i& Y+ J

 

P0 z) h- s! x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 q6 a6 C: |* Q2 {3 V+ H, a5 r

 

% |& u- N0 |- W, v; B

王绍鳌印章

4 e6 I" d7 }5 Q' p! P

 

8 r6 o. _' |0 P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 x z# a+ s+ ^$ k( D

 

4 X' J+ u8 A- E$ A4 }

王绍鳌印章

9 N. D) t' t) [7 J) B/ `: b8 B1 z

 

- h0 O. Y, d- o: G6 e+ F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 U$ m9 ]6 Y2 q) ]

 

9 O5 E( n" r; f7 o/ S' P) C T/ V

王绍鳌印章

' b8 `1 y$ L: x

 

+ U" A! j# I$ R8 F1 c0 k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 ]5 [6 G/ r2 Q, G$ e0 A5 p

 

9 ]* X3 ]$ p" a; N; ?% W2 Z" b7 g# e! Y

迟 方先生的收条

/ d0 Z7 h4 p3 i: b! e/ V; V

 

0 P. i3 H% w0 L6 c+ |- G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王绍鏊先生印章”终于有了归宿

7 q9 a- B! L# z; u. v$ J. B

 

* q7 V% e, W2 W3 t) M

 

7 C; f: s8 D& N+ h7 Y- D

迟 方先生的赠书

2 e2 W6 {. E) i' T5 z( a- k: `$ m8 X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7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楼上所言,此乃收藏佳话。现如今一提起收藏,很多人先问藏品值多少钱。这其实是非常大的误区,一件藏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能值多少钱。而在于其能给我们讲什么样的故事,藏品的震撼心灵的故事。比其金钱价值更有意义。
发表于 2010-11-27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收藏界佳话,喜闻乐见。方金章先生很有知识分子气质,无论是收藏内容还是行事方法,很值得尊敬。
发表于 2010-11-27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乃性情中人!
发表于 2010-11-27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楼主做了件善事

0 P0 F4 [ M7 g7 V) J# m0 @

但奇怪的是,这印章怎么流落到了地摊上?

发表于 2010-11-28 0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本网某老先生曾讲过,其与兄弟之间积累的多年通信,误被售与收废品的。后竟出现在潘家园,经老先生讲出经历。售卖者毅然将全部书信还赠给老先生。这样的佳话,远比某物卖出多少多少钱,更让人喜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0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Z: ^3 e, Q. Y4 R1 R* A1 u

     昨日读了迟方先生在新浪博客发表有关“王绍鳌印章”的文字,才了解最先发现鄙人《一枚“王绍鳌”字样印章的发现》小文的是迟方先生在美国加州的儿子、儿媳在《老北京网》最先看到,并推介给迟方先生看的。

! h7 ]( ]) U9 k6 H0 e

    看来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是忽视距离远近的,很有意思。

9 g3 x& j; y. P% Z% X3 c& h$ P

    为了让各位朋友更清楚了解这枚王绍鳌印章的来龙去脉,现将迟方先生的博文复制如下:

& g4 L1 N0 d; u6 {" ]4 B( h# ~

  (2010-11-27 10:24:18)

, Z A7 m U, t8 ]" X

    上中学时,曾热读福尔摩斯,一段关于神探观察怀表的描写特别另我印象深刻。故事说的是福尔摩斯拿到一块怀表,他拿起放大镜,看到了表壳背后的两个字母,四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上千条错乱的划痕,便胸有成竹地说道,那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四个数字是伦敦当铺的号码,表明怀表主人常常穷困潦倒;而钥匙孔周围那些乱划的痕迹,说明表主人把钥匙插进孔里给表上弦时手腕总是在颤抖,所以此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这故事除了让我这“福丝”对神探佩服得五体投地外,还找来老爸的怀表反复研判,可惜这怀表上既无数字,也没划痕,始终不得要领,只好作罢。

& R# ?( K3 H8 K I

     昨天我却结识了一位福尔摩斯般的奇人方金章先生,他在潘家园地摊上拾起一枚小小的印章,却由此推算出了一大段故事,谨将方先生的文章摘贴于此:

1 _# N% D: M! b& o& b& H9 f

《一枚王绍鳌字样印章的发现》2010-8-20 10:08:00

' [; w ~$ f& n' p/ ^# N8 T, M% r

     年轻时喜欢学习金石篆刻,在转古玩店或者地摊时,就注意搜集一些旧印章;以做学习用的实物资料。不求石料的材质优劣(其根本原因是买不起:田黄、鸡血、脑冻之类),只看印文錾刻的是否到位;尤其注重的是篆字:或甲骨、或金文、或铁线、或仿汉、或封泥均可。

, ?" `$ F$ n* J1 F! z- n. [- C

     近日逛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一个冷摊上有十余枚旧印章,于是停下来蹲下去,拿起来挨个看,都不大理想;其中只有一枚不起眼的印章引起了我的兴趣,此印章棱角圆润,包浆自然;印文不是篆字而是魏体,经辨认其反字是“王绍鳌”三字,由上向下竖排,无周边;此印三个字的布局合理,錾刻到位,印文不失魏碑书法神韵,一看既是精于此道的行家所为。印的边款“佩芸制”三字,用单刀法、楷书文;一气呵成,潇洒自如。石质为青田。

( P) v; z! w+ T- a

     看印油侵石的深度,这印不会超过百年。此类印章不是在书画落款用的印,又不像是以前用于领粮票、布票或开支领工资的常用章;看样子好像是阅读文件后的签字(盖章)用的。从印文竖排来看,此印使用时间应该在从民国到解放初期的这个时段;因为那时的文件上的文字是竖排的;到57年文字改革后文件上的文字是横排的(大概),凡个人的常用私印也相应改成横排(由左向右排)。

4 ~" ^- ]" W; K5 y8 @2 L) A) r

    王绍鳌是谁呢?不甚了解;只是模糊地记得几年前报纸上提过这个人名字,好像是民主党派领袖……南方人,因名字中有“鳌”字。可再说了,著名的民主人士的私章怎么流落到地摊上来呢?怀疑!

8 c `, q2 d+ u Z1 { H/ d7 x

    买不买呢,又不能回家去查完资料确定后再买;熟摊好办,交点定金下周再决定拿不拿。生摊可不行,扭脸他人就没了,下周他指不定来不来呢。摊主见我翻过来掉过去得看这枚章,满脸堆笑的先夸我:一看您,您就是个行家,有眼力。然后就夸这枚印:您看这戳子多好啊,字儿多清楚啊,石头多硬啊。他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 }1 g# Q* T& o

  

5 g! E1 e% n/ ?( ?& n* P; S4 j* X" [3 V

     方先生这段文字“说到点子上”的贴在《老北京网》上的文章,还是我在美国加州的儿子、儿媳最先看到,并推介给我看的。因为我刚刚在纪念家母的博文中提及母亲的舅舅王绍鏊为母亲引见了叶圣陶、茅盾等文化名人,所以,方先生得到的这枚家族长辈印章便格外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 E' v9 c8 {2 |3 X: s

     因为方先生在文中留下了联络方式,我便尝试着给先生发了件e-mail,很快便得到先生热情的回复。昨天,我冒昧前往拜访了方先生,初次见面,便立即为先生的儒雅与博学所感染,尤其让我欣喜的是,我与方先生竟是同庚,共同语言当然多些,方先生向我介绍了这枚图章,并毅然割爱,将图章转交给了我。

- p9 ~) n" f9 j

     我不但得到了这枚家族先辈的图章,更结识了方先生这位良师益友。

. L6 f# h/ ]3 a

     方先生在《老北京网》上发表的文章:      

' W( Y" x0 r0 z9 Q# t. ^+ N) s5 m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_46_65555_4_1.html

0 {6 ~4 ]% Q9 m) G* _/ h1 x

      方先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048217472

7 R$ ^, `; g1 g, R

   

2 Q0 A# u6 p3 ^" y% u

                         

发表于 2010-11-28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佳话,向藏家、识者方先生致敬
发表于 2010-11-30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收藏,几代回忆。

发表于 2010-12-1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老北京网的藏记版平台成全的一段佳话和传奇!谢谢掌柜的和藏记版的版主们和诸多北京真君子。学者让我们了解了一段民国人物的往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0 02:53 , Processed in 1.16955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