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K& H6 Y0 `( K% G7 ~7 X 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fficeffice" /> 0 D% ]5 G4 B0 ]
周六(11月13日)天气晴朗,从德胜门西乘345路公交到昌平政法大学,换乘昌平53路小公共到小宫门站下车,沿一条向北的小路步行二三百米便到了思陵。
0 X& }7 W% E0 C$ E* e7 L. j% m1 I明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和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鹿马山南麓。 # N/ r+ i) {: K# h+ D
思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在崇祯皇帝入葬之前,这里原为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坟墓。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田贵妃去世,十七年(1644年)正月葬于天寿山陵域,然而地面建筑尚未成明朝已灭。三月在万岁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身亡的崇祯皇帝生前没有预建寿宫,遂只得将他与皇后一同葬入田贵妃墓中。为尽快打开田贵妃墓室,昌平州官吏奉命“即动官银催夫速开田妃圹,合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梓宫,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葬,毋违时刻”。此时的昌平州已钞库如洗,只能依靠富绅捐钱雇人开闭田妃坟。 6 @% B4 | E+ p$ ]7 R2 Q
清顺治年间,为笼络人心,清政府重新为崇祯帝举行丧葬礼仪,并扩建了坟园规制,将田贵妃坟园改为思陵,增置了享殿、围墙等地面建筑,并竖立石碑,至此皇陵规制大体完备。 3 N8 I" d `# e8 m; [( R! {6 F0 d
思陵占地6,500㎡。陵前建有重檐碑亭一座,内竖神功圣德碑,上刻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的《皇清敕建明崇祯帝碑记》。现亭已毁,但碑保存较完好。陵门左侧有清顺治年间的祭文碑一座。 ; l {* `0 X: {- U) Y# O1 C+ ^8 z
目前,思陵的地上建筑仅存遗址,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引人入胜。 $ u8 U4 Z/ n' |4 m5 h
( K3 n3 d, l# _" I1 ^$ w 距思陵ffice:smarttags" />50米远是王承恩幕。
8 u. ]% ?4 w* i0 K. X王承恩(约1617年—1644年),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北京被围时提督北京兵马。
9 u$ ?/ x4 g3 g% o' B( F,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 2 _* O4 Y# W3 Y4 y/ o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的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则充分的展现了这个意义。偌大一个北京城、偌大一个皇宫只有白发飘飘的王承恩力护君王的一刻,谁还会想到他仅仅是一个年老的太监。
; q* H* S8 S, v7 [ Z 满清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 {# ` F) m7 g& J; o, H t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 F. a3 K6 R( ]0 f: L* ^# ? G$ R; s6 v/ S- R5 i9 I4 f, K
看罢这两处文物继续向北行走,横跨一条小柏油路后走到丁字路口,向右沿柏油路走二十多分钟便来到了万娘坟。
$ Q% z b4 c5 R% o7 T% U7 K万娘坟,即明宪宗朱见深的贵妃万氏的园寝,因所处村域内村民大多是清朝看守万贵妃园寝的坟户的后代,村落因坟得名,简称万娘坟村。
0 o5 |; W! g! o* Y万娘坟位于苏山东麓,坐西北朝东南,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方形院落面宽197.8米,进深138.5米,园寝围墙用绿色琉璃筒瓦,黄色琉璃滴水。正中为硬山式琉璃构件的园寝门,两侧各有一座随墙角门。门内为两进院落,第二进院落正中有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两厢配殿各三间。享殿后有门,可进入半圆形的寝园,中轴线上由前至后设照壁、石碣(即圆顶的碑石)、石供案和墓冢。明代设官军守卫,有官员管理。清代改为坟户看守后,看坟人及家眷即住在园寝的第一进院落内,经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后因院内狭小,清末民初就将民居扩建到园寝院外,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 # ]' V$ p7 O! u: B* V
万娘坟作为明十三陵的文物古迹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清朝中、晚期失修,园寝内的享殿、配殿在清末已倾毁,现仅存围墙、碣石、供案等古迹。1937年秋天,长陵园的程彦斌率众将万娘坟的墓室盗掘,随葬器物大部分流失。解放以后,由于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现有文物得到保护。
: a8 H1 R) ?- g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原创]游走思陵及周边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