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Z1 {% g8 t! ~( Y# v 在本文中,笔者从自身对儿童写作的理解和实践,尝试对儿童“前写作”“写作”“后写作”这三大状态的“共时性内在机制”进行具体探讨,力求对儿童写作的微观结构有一个具体明晰的认知。
3 ]9 ?2 r. |! j! ?2 w% j $ N5 A$ y: w3 k# l* w- {% [
4 ~! y0 _1 b. G4 B; b5 Q
“预备状态”:孕育儿童的饱满“文心” ( Q! Y( N1 s) g( S
写作教学需要一个准备状态,它包括文本准备,例如范文阅读;材料准备,例如观察访问等,但这些都属于儿童心灵之外的物质准备。而真正的准备则是内化于儿童意识之中的“永远准备”,它不仅是儿童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且是习作教学的一种姿态。明确地说,就是为儿童孕育一颗饱满的“文心”,以促进儿童写作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
: u2 w1 m0 V! t9 W一是“自由”。写作是思想以文字作为歌谱的“歌唱”,思想有多么自由,文字就会有多么欢畅。感观和肢体的自由,是儿童最美的生命姿态,是儿童最佳的写作状态。
: i# [7 |. \4 K& J. ~二是“自我”。写作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离开了自我,写作就会灵魂出窍。在写作教学中,一切“指导”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的“自我”之上,离开了这样的逻辑基点,儿童写作就是代教师、代教材、代他人“立言”,写作就会逐渐远离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了儿童身体之外不堪承受的重负。 - y3 }0 m! e! v Y- f: p" A
三是“细腻”。细腻的文笔,可以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认知通感。“细腻”离不开儿童写作,它关系着儿童的言语触觉和敏感;“细腻”离不开写作教学,要让儿童有一颗细腻的“文心”,教师首先得自觉“细腻”起来,以细腻去影响细腻,用细腻去塑造细腻。 ' w* \- n9 a! |& d7 n
四是“丰富”。一个用文字表达思想的人,必先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是教会儿童写什么,而是为了让儿童内心拥有丰富的世界;不是教儿童怎么写,而是为了让儿童内心萌发言说的冲动,生成言说的力量。
& c+ Y* F& v0 Q" v6 k' P: C2 y五是“开阔”。开阔是心灵的一种大象无形的境界。一方狭窄的教室,只要洋溢着民主的空气,童心就会自然恣意,童心就会幻化出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写作的天地自然风光无限。
% @) u% f% w; U2 x
7 R2 D! u, X% K# l6 J% v “发生状态”:引发儿童的强烈“言欲” & `) Q* h/ J, z
对言语的长远发展而言,需要为儿童蓄积一颗饱满的“文心”;而对于具体的写作行为而言,则需要引发儿童强烈的“言欲”。这是儿童言语发生的一个关键性“节点”。在这个点上,须有适合儿童言语精神的温润土壤,须有适合儿童言语表达的动感场域。 5 p4 C9 Y/ X# r4 t0 I8 u: s+ |
“童话状态”。写作要走向儿童,童话就是一个较好的言语发生场域。从《一个垃圾袋的梦想》教学案例就可见一斑:秋风瑟瑟,课间大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突然陶培俊指着天空叫起来:“快看呀,一个垃圾袋飞上天了!”学生们停下了活动。注意力集中到一只飘飘悠悠上升的白色塑料袋上。 9 b g, e r/ `6 D' \8 m3 e
“这肯定是一只不甘平庸寂寞、喜欢飞翔的垃圾袋!” - R7 g' X+ v, ^
“飞翔可能是它一直的梦想,今天它终于实现了!”
3 j( l. W$ ~! \* L2 U于是我就对大家说:“同学们.这肯定是一只神奇的垃圾袋、一只有梦想的垃圾袋!……”
* X( m' l, F* c$ [$ I “童话状态”的形成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 2 Q. z) E( p$ H3 p; A
“游戏状态”。写作教学要走向儿童,就应当保持一种“游戏状态”,这是引发儿童言语的自然情境。在《“偷”出来的童年精彩》教学案例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7 E/ j* w0 a0 g
教白居易的《池上》一诗,诗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中一个“偷”字,点亮了儿重明亮的眼睛,激活了儿童丰富的言语,唤醒了儿童心中的故事。 $ b' y( P5 w& d, B, X) m/ M/ w
师:小娃因为“偷采白莲”,难怪要“藏踪迹”!请大家看看文中的插图,小娃像小偷吗?
' W2 X( c: ?5 s: H生:我看不像,他非常快乐地撑着小艇,好像嘴里还唱着什么歌曲,一点都没有做“贼”的慌张! 1 n! P" W2 D# y) @ J7 l
师:想得合情合理!可以判断:小娃不是小偷!那么这“偷”在诗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9 {/ W" O$ z/ n5 h; O生:“偷”在字典中有五个义项.我认为在诗中是“瞒着人”的意思。 ; l, [7 V: l/ I) t" X
师:原来这里的“偷”不是 5 P5 K' X# W2 u0 I; n. a9 a$ T
“偷东西”,而是瞒着大人“偷偷地”干自己喜欢的事呀!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 8 t0 j) l2 J+ _9 d0 F: e* H3 G
生:我曾经也像诗中的小娃一样“偷”摘过外婆家的梨子!当时梨子很小,还没有成熟,我就想吃,外婆不让,只好趁她到邻居家串门时偷偷地摘了一个梨,一咬,真是又苦又涩! ' ]: |' E2 ?! R& U" D; O* ]2 f
师:说得很好!“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被诗人记录在诗里.千古流传,打动了许多人的心!同学们,想不想也学学诗人.将自己美好的童年瞬间记录下来呢? ; s5 m) }1 F2 X
游戏是儿童最诗意的栖居,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
/ w c: q6 v' ]7 J8 V “交往状态”:认同儿童的言语“存在” / o# r6 ]. ^6 c: S- x4 l6 p8 G5 S7 a
1 U' j+ o0 P- ]( u7 j 对于刚刚步人写作之路的儿童来说,给予写作后儿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是儿童保持旺盛写作热情的“催化剂”,也是儿童写作“良性循环”的力量。因此,儿童写作在此时走向“交往状态”是习作教学的必然选择。 - X7 A7 S) ~; d3 t5 l3 X" E
大声“诵读”。习作完成后,要让儿童对着同学、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 $ t, |3 l/ M2 ~; s
及时“发表”。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但更多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群
, l" k3 K V0 A8 I+ ?7 R8 K体性展示:教师在班上朗读,在班级、年级的板报上登出,在班级的“习作墙”上张贴,在校园“BBS”上发布,在儿童的个人博客上粘贴。
1 L- \6 n8 o! c5 @+ q. C% O6 A互动“评点”。一是“习作墙”,利用教室空白墙壁,让儿童自由将习作张贴其中,让班级的所有学生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二是“网络”,利用校园网、专业的作文网,通过“留言板”的形式实现互动。 ' P5 Q' a5 G7 R" v7 {
透视儿童的“写作状态”,可以客观真实地感知儿童言语的蓄积、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瞬间变化。但是,从“儿童写作”的宏观角度来看,习作教学从来就不是这样线形运作的,无论是写作时的言语“发生状态”,还是写作后言语“交往状态”,其实都属于写作的“预备状态”。因为“儿童写作”一直走在童年的征途中,一直为人的精神成长时刻准备着;因为让人拥有一颗饱满而丰盈的“文心”,让人形成鲜明的写作意识,这才是写作教育最大的价值追求和永恒的目标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