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22|回复: 28

[讨论] 我们的私人藏品会传承给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6-14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的确实有点儿早。很多人都有收藏的爱好,从火花到邮票、从烟盒到酒瓶、从瓦当到瓷器、从石头到玉器,这些宝贝有些价值连城、有些一文不值,但在收藏爱好者眼中都是宝贝。我在想等到我们都老朽了,玩儿不动了,这些宝贝该如何处置?总不能当陪葬品吧!哈哈。

. k2 I: V* L/ x

 

! W- \6 f% w/ W: G8 C6 B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6-14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纸扇兄,现在没什么办法。还有一个办法还不如盘兄呢。那就是趁自己还健康的时候,把“宝贝”全销毁掉。与其留给别人毁坏轻慢,还不如自己毁掉。反正不可能天长地久,珍贵的是曾经拥有过。
发表于 2009-6-14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09-6-14 15:45:00的发言:
捐国家或博物馆.
& ~2 l5 ], u+ I8 U; x# f5 ?" A

扯,你自己当宝贝,国家和博物馆还不一定看的上。某些教授的书籍不就这个道理,还有你可以在一些市场上看到类似的书籍及老照片,包括目前当红的某些影视演员的剧照都能见到。但,具体怎么流出去的不得而知。

发表于 2009-6-14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是谁的,那是物的命运,不是人事。管它呢。

发表于 2009-6-14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掏黄牌在2009-6-14 15:27:00的发言:
向马未都学习建立私人博物馆,或者强令子孙后代代代相传。呵呵
* D9 u* }: X. n. E( i, j3 |

强令子孙代代相传,那是妄想,只是个美好愿望罢了!世无亿兆不变之朝。时代变迁多少东西都流转了。都是前世拥有者做梦也想不到的。这个盂的主人希望子子孙孙永宝用,现在还不是到了博物馆。

, ~! h, z8 d0 q$ u0 E

 

' m( R; A$ _5 ]! {- v, _5 Z

 

6 r1 k% J b v/ @

* K% v% t. P8 q O. p$ Z7 B

 

- n3 v; s6 b2 Z! ^9 w6 Y; U

 

7 Y5 K5 ]5 N" I7 Y& u+ g6 x

铭文铸于内底中部,并附一族徽,2行11字,2重文符:“作宝盂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 X8 |7 ^3 C' ^8 ~. A

发表于 2009-6-14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纸扇轻摇在2009-6-14 15:25:00的发言:
5 W) q. q3 P l1 @9 X

自己把玩了多年的物件跟命根子似的,自己咽气之前怎么舍得卖掉。

$ k% T+ X6 s: [4 r' F

以前子女多,总有人喜欢并传代下去,现在子女少甚至不愿生养,孩子要是不待见这物件儿还真给祸害了。

0 i0 `- f$ a, D) R3 o

您这不是挺明白吗,高价卖掉,起码买家是个知道这东西价值的人,一定会珍惜。留给后世子孙,后世子孙若是和您有共同爱好还好,要是不同,那不就糟蹋了吗。我经常看到一些老教授身后的藏书散出。其书爱护备至,批注精到,倾注心血。不过在其子女看来,都是遗物,自己又不是这个方向的人,留下无用。散与旁人,逝者哪里知道是散给一个爱好者,还是一个随便拿来翻翻,然后弃如敝履的人?因此,与其别人散,不如自己散,换了钱,吃喝掉,弄一副好下水。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掏黄牌在2009-6-14 15:27:00的发言:
向马未都学习建立私人博物馆,或者强令子孙后代代代相传。呵呵
+ {, |( T# h( E' q

还真不是人人都建得起私人博物馆的,假如有什么慈善基金会介入就好了,在某地建馆并接受私人捐赠,由专业人员管理,并接受社会的监督,那就好了。

发表于 2009-6-14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捐国家或博物馆.
发表于 2009-6-14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捐与不捐、毁与不毁,如何处置,在乎于个人的喜怒哀乐,现在是个宝,今后保不齐就是粪土。人与宝物,分分合合,自有因缘结果。
发表于 2009-6-14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不是生下来就喜欢这些东西的,相信我们的文化会有传承的,宝贝永远是宝贝.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6-14 15:20:00的发言:
' B9 h2 a) v# y" b5 z4 Q' K

高价卖掉,然后大吃大喝变大粪!

: Y" V. x, ]0 T& v, |% n5 a) t* V

自己把玩了多年的物件跟命根子似的,自己咽气之前怎么舍得卖掉。

* I' e! }7 }, F- S- A1 e3 }0 n

以前子女多,总会有人喜欢并传代下去,现在子女少甚至不愿生养,孩子要是不待见这物件儿还真给祸害了。

发表于 2009-6-14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价卖掉,然后大吃大喝变大粪!

发表于 2009-6-14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马未都学习建立私人博物馆,或者强令子孙后代代代相传。呵呵
发表于 2009-6-14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多愁善感的话题,真实情况却不是值得操心的,而且操心也没用。

0 e& w+ a9 b5 q7 C! X ]' m+ b

文物中有一种叫做“传世品”的东西,就是不断流传下来的。当然,有流传有序的、更多是沉沉浮浮身世不清的。

7 @$ D& N5 `' k$ k7 c ?! @8 j

比如说古画,最初古代名手把它创作出来,或是进入社会名流圈、或是家藏;拥有的人无不是想一直家传下去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人世间的事不会随人愿的,百年之后这些画可能成擦抹桌子的抹布、也可能挂在权贵的书房、也可能流离在商贾之间;再过百年、千年,依旧是这样的往复。您瞧古代书画上历代收藏家的印章,那就是这问题的答案;不过这也只是答案的一部分,更多年代则是更多沧桑故事。

" X2 L/ K( b. {# F( R6 ^5 ~

再说我的见闻。几年前得到一个小木盒,上面刻大字金文“莽刀两种”,小字行书则是叮嘱儿孙留存收藏。可是这又怎么样呢?还是流传到我的手中,而且我到现在也没确定当年刻字的收藏家名字中最后一个字。---这还不算伤心处,这木盒早已经是空的了,两种莽刀早已不知下落。前年我找到一把金错刀添进去、去年又找到契刀五百添进去;看上去“莽刀两种”是复原了,可是谁知道日后它会颠簸到哪里呢?-------两把莽刀跟我有多少缘分我不知,它们之间有多少缘分我不知。

7 M$ ]0 {6 P3 X( j$ Z

所以杞人不必忧天,今人不必忧物。自己的造化尚且不能说定,用自己几十年的见解担忧这些几千百年的长命鬼,不必。不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0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我们的藏品迟早要变成别人的收藏,那我们是否就不要收藏了,你费时费力费钱搞到手也是给别人预备的。

发表于 2009-6-14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落入懂它真正价值的人的手中,子孙,异姓,团体,学校,博物馆,国家,外国。。。这都不是我们能死后关心的了,除非你还有拿它保值的想法,如果很多的文物还都在国内不知道多少文物还会被文革等政治运动破坏掉,可在外人手中实在是。。。。。个人比较欣赏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做法,免费向全社会开放,靠大财阀,国家文化财政运行,能落入有名的博物馆(中国有名大型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卢浮宫,莫斯科博物馆)也算好的去处)就怕变成某个贪官,好财权小人的工具,还有拍卖场。。。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和大人,收藏了这么多宝贝,结果都归了嘉庆了,早知如此他还会去收藏吗?

4 ^4 K0 R/ h/ P- T# `

我总觉得收藏嗜好是贪心的表现,有了还要有还要多,想我从95年起买Swatch收藏至今,加上送人的数量超过一百块了,直到这一两年才开始放缓了购买的速度,因为我在想,将来给谁啊?

发表于 2009-6-15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纸扇轻摇在2009-6-15 0:53:00的发言:
/ N! G2 x* M l% s5 Y( g" V

既然我们的藏品迟早要变成别人的收藏,那我们是否就不要收藏了,你费时费力费钱搞到手也是给别人预备的。

/ E3 z: q6 W0 @( J7 d

不冤不乐!人早晚要死,难道干脆不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09-6-15 12:38:00的发言:
% g1 h; H+ {- U4 c

沈兄亮亮收藏的Swatch藏品.

- s3 ]* o/ r4 O6 i

这里是古董玩意儿论坛,不是塑料垃圾论坛,呵呵!

发表于 2009-6-15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纸扇轻摇在2009-6-15 10:59:00的发言:
8 h. H: {8 j1 p1 n

想想和大人,收藏了这么多宝贝,结果都归了嘉庆了,早知如此他还会去收藏吗?

" D/ G8 L; x3 F, p/ \8 o0 _5 G

我总觉得收藏嗜好是贪心的表现,有了还要有还要多,想我从95年起买Swatch收藏至今,加上送人的数量超过一百块了,直到这一两年才开始放缓了购买的速度,因为我在想,将来给谁啊?

% c/ X8 J; a/ r5 f! }. o

沈兄亮亮收藏的Swatch藏品.

发表于 2009-6-15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纸扇轻摇在2009-6-15 10:59:00的发言:
. f- Q, e ]4 }7 o4 s( K Q

。。我总觉得收藏嗜好是贪心的表现。。。

* s3 x! T8 a+ \! _) J

 

! t% B* h( \& v

有的人是学习研究,跟藏书一样的。

4 G/ f4 E- F( v- e" |

您这帖子一直把文物艺术品当作特殊物品讨论,这是把普通问题特殊化,忽略辩证法。

% r3 d6 K4 D4 C2 T

情况很复杂的,一些人水平高兴趣低、一些人兴趣高水平低,一些人扯淡。总之不是一回事。

7 s3 r1 i) X; k# p5 Y9 r0 d1 q

 

发表于 2009-6-15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收藏在于自己的一乐,是对闲暇的一种补充,是一个寻觅的快乐。

5 c" x5 {7 M6 j

 

' ~* [) {& x' M& t2 u: ]' v

当然,做古董买卖的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大多数古董商人,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今天买、明天卖。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9-6-15 23:24:00的发言:
& r( ^' j- o# S, `0 R& \9 ~

收藏习惯有时候对人的影响很大,这是收藏本身的作用;不是物品价值的作用。

4 N6 z+ @$ ~+ } Q! a9 S

一位老师兼师兄从小喜欢收集古代钱币,尤其是先秦钱币,后来上大学就研究先秦钱币文字。论文也是相关的扩展研究,社科出版社出版书名是《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他说这是从小的收藏习惯注定的。

; x; M1 C1 Q2 ^9 ]" Z

一位老师兼师姐喜欢收集先秦北方式青铜件,后来学科就选择先秦考古;她的论文《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这个研究的缘起,她自己说就是中学时代开始的北方式青铜件收藏爱好。目前由青铜簇作为北方先秦时期遗迹推断年代依据的理论研究,就是由她建立的。

8 w8 E6 k( b( e% ?+ n( d1 ^

可知物品和书籍一样,经济价值是一端、收集了解它们是另一端;有品质的收藏者,是为了学习和了解的一端,比如孙诒让、王懿荣。这样的收藏者,不去担心传承问题,深知以后的同仁是不匮乏的。

: Q' ^- |( i* C2 e/ q U+ ^' t

其它附庸风雅者,物品散佚不足惜;商人则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以物喜是个好品质,要常念。

6 F" K# Y) g8 z# i1 \

说得好!

发表于 2009-6-15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习惯有时候对人的影响很大,这是收藏本身的作用;不是物品价值的作用。

8 D1 L' a) n0 C6 f, W# s

一位老师兼师兄从小喜欢收集古代钱币,尤其是先秦钱币,后来上大学就研究先秦钱币文字。论文也是相关的扩展研究,社科出版社出版书名是《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他说这是从小的收藏习惯注定的。

5 x- S$ k; ~4 ?9 b: s) K; m: Q

一位老师兼师姐喜欢收集先秦北方式青铜件,后来学科就选择先秦考古;她的论文《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这个研究的缘起,她自己说就是中学时代开始的北方式青铜件收藏爱好。目前由青铜簇作为北方先秦时期遗迹推断年代依据的理论研究,就是由她建立的。

0 K/ A c- X+ v7 p

可知物品和书籍一样,经济价值是一端、收集了解它们是另一端;有品质的收藏者,是为了学习和了解的一端,比如孙诒让、王懿荣。这样的收藏者,不去担心传承问题,深知以后的同仁是不匮乏的。

. g6 G$ R7 X7 B& ^( H

其它附庸风雅者,物品散佚不足惜;商人则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以物喜是个好品质,要常念。

发表于 2009-7-14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是很多收藏着的一个忧虑。老话讲富不过三代,藏不过三代。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藏品的,就会知道自己的藏品的以后了。说道捐献,没意义吧就咱们手里的东西到不了那个档次吧。我认为有子女的选几件好的留给他们,没有的还是在自己状况好的时候卖了吧,得到钱带着自己的老伴好好的生活,那不是很好。启功老曾经说过我们只是它的(文物)保存者,而不是拥有者!!!!
发表于 2010-10-10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挣钱是为什么,收藏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图自己一乐,管它明天会怎么样呢,自己的宝贝遇到什么人那是它的缘分了,在我喜欢的东西面前我无比快乐,可人活百年难逃一死,到时候的事到时再说吧!
发表于 2010-10-11 0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太远了,自己乐呵了,完美了,舒服了,就足够了,至于东西何去何从,随缘吧
发表于 2010-10-11 0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色之道!  拥有既已预示着失去,寻寻觅觅,苦乐人生!
发表于 2010-10-18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一直在与文明同行。

, H* \( M( Q+ p

在收藏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物件,以及随着物件升值带来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浸润和知识的丰富。

( e9 H O5 g* ]( J, ^

我的父亲喜欢买书,从小跟着他逛书店,所以我也喜欢买书,我想我的孩子必然也会喜欢,因为家庭会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或者我孩子也会喜欢普洱茶和茅台酒,因为家里也有,我会在生活中教给这些知识。

/ C- i# P, I- h

即便后辈喜欢上了吃喝嫖赌,把这些东西都典当了,仍然是与文明同行的,只不过所衷心的由雅文化转为俗文化罢了——吃喝嫖赌也有吃喝嫖赌的文化。唯一怕的是那种没有癖好的人,万事万物打ta眼前过,什么也没留下,与任何事物都没有关联一样的,自己活的郁闷,别人跟着也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5 01:29 , Processed in 1.21110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