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65|回复: 13

大清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2-7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兴京陵四帝庙号和谥号

% {6 X6 I% Z) |& z

肇祖 原皇帝 孟特穆 ! g0 l* y$ I: S" M N 9 e6 ^* p& w" L8 G$ L( m 兴祖 直皇帝 福满, f! E6 A* ]& K3 m - |8 ~: i+ a& H* v- B: ]9 F 景祖 翼皇帝 觉昌安( N3 H9 l r9 s f6 p* C) G. o. @- ~ }$ q 显祖 宣皇帝 塔克世

) c/ P4 Z7 X: o8 y$ x5 m

清十二帝庙号和谥号

1 g1 [# }. n; \, ~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齐( j( U4 i1 [! F" W6 } o: t' O) U1 I) `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 & T+ p3 E/ }9 @/ d , `4 V0 p( ? S' \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 B; a% O6 M- r ?1 d : W3 V/ e8 g* N$ Q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 ( X Z2 p) N6 Y6 R4 D J: E* Z/ t9 y) |8 K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 E; q; { P. j0 w% Z( M 7 h Z0 y8 d" a: A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 6 q1 P/ h; W: ^! t' q Z; I 2 F1 n, p% }7 Z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 ' Q' l2 ~3 o7 P0 K. r( J M7 U - e# E4 ~, R# r7 l# l4 E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 9 S8 g' K0 C3 i( i8 `6 T% Y; O: q$ t8 [ : ^! J" Q# h9 \) M' g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奕詝 + B/ _7 N7 R3 K, v( ~+ } ! c/ ?3 Z9 P5 y" M# f) r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载淳 9 x; x3 j% w" R* \( ` 5 l- ]3 P2 \- }9 {, B" P5 p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

1 F! `& r+ [# L- Q, }

宣统没有

8 ?6 F6 X! j9 H3 H M9 P

大家看一下,能不能找出规律?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2-15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庙号第二个字都是“天”
发表于 2006-2-20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太极的应该不一样吧
发表于 2006-3-3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兴京陵四帝是什么??烦劳武贝勒给讲讲。还有就是明清皇帝的庙号都是“祖”、“宗”满天飞,不太厚到
发表于 2006-3-17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尔哈赤被称为“太祖高皇帝”。

是不是还有一种说法被称为“太祖武皇帝”?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清史稿>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武皇帝"没有这种说法.原因如下:皇太极是太宗文皇帝,按照中国的礼仪的讲法是:“文武”如果是“太祖武皇帝”那就闹笑话了,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次这样的笑话就是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曹操死后定谥号:“武皇帝”而他的儿子曹丕死后定谥号“文皇帝”那样岂不是曹操是曹丕的儿子了!

发表于 2010-8-3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
发表于 2010-7-30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尔哈赤的“武皇帝”是初谥,后世改谥“高”,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魏武帝曹操,明太祖朱元璋身上。
发表于 2010-7-30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祖陵是努尔哈赤的四位祖先:也就是肇祖原皇帝——孟特穆(明朝记载为孟哥帖木儿),是努尔哈赤的七世祖;兴祖直皇帝——福满,又作满福,努尔哈赤曾祖,他是孟特穆次子充善的第三子锡宝齐偏古之子;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明朝记载为叫场),福满第四子;显祖宣皇帝——塔克世(明朝记载为他失),觉昌安子。塔克世长子即为努尔哈赤,也有记载奴儿哈赤的,因为都是翻译过来的,所以用字有异。皇太极也有记载“黄台极”的等等。

发表于 2010-8-9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hi在2010-8-7 16:45:00的发言:
" k- |0 {+ p' i! j, F) l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 \/ A/ w3 {" u- d% V

 

# e+ d( R$ W& q$ V" ]' `5 [

基本上历代王朝,凡开国皇帝基本上称之为太祖

4 O' R* W* E3 C' u) @+ g% D) o; g

第二代皇帝为太宗

* ^! X/ f! U6 c. e$ e

 

6 y6 r# Q* f3 P% V! T; E+ _. U/ Z

一般来说祖比宗要尊贵

2 V) u: s+ w. {. L9 O

开国之君为祖,守成之君为宗。但清初的“三祖一宗”是不多见的;明成祖也是在嘉靖时期所改的庙号,最初是太宗。

+ ?% k- Y; H5 d

也不是历代王朝都是开国为太祖太宗,如果仔细查阅的话,实际上是唐宋以来才形成的惯例。尤其是宋以后,基本都称太祖太宗

发表于 2010-8-7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淘米水在2006-3-3 18:18:00的发言:
兴京陵四帝是什么??烦劳武贝勒给讲讲。还有就是明清皇帝的庙号都是“祖”、“宗”满天飞,不太厚到
0 C0 y" |. B0 c6 Y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5 ^6 M* f6 J1 q# a* e4 ] K

 

3 [! I' @/ ]: A1 ^

基本上历代王朝,凡开国皇帝基本上称之为太祖

" P( [4 ~6 s$ h+ Q& U1 k

第二代皇帝为太宗

( i, x! _# O t

 

3 A# k' z7 D: y6 B, G

一般来说祖比宗要尊贵

发表于 2011-2-17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D+ V! d7 ~1 ^* H( V q

关于宣统的“庙号”和“谥号”

& A0 w% e* l8 k0 }8 Q- X) @, T, H

 

; v2 F: N% O. n# `0 Z: s- ?

长期以来,末代皇帝溥仪被称为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爱新觉罗·溥仪,是满清入关后第十位皇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出生,为第二代醇亲王载沣长子,母为醇亲王妃瓜尔佳幼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登基,1912年2月12日退位,1967年10月17日病故,享年61岁,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政协礼堂为溥仪、王耀武、廖耀湘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根据中央指示,将溥仪的骨灰盒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1994年迁葬于河北华龙皇家陵园。

. P6 i! D+ k1 p

1967年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为溥仪上庙号“宪宗”,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2004年(一说2002年)清皇室后族依宣国公(身份不明)建议重新为溥仪上庙号清恭宗;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八宝山)为“献陵”,尊婉容为孝恪愍皇后、谭玉龄为明贤皇贵妃(骨灰葬处为祥妃园寝)、李玉琴为敦肃福贵妃、李淑贤为孝睿愍皇后,(淑妃文秀被废为庶人)。

根据谥法“行善可记曰宪,在约纯思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圣善周达曰宪,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表正万邦曰宪,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知过能改曰恭,逊顺事上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由此,重新为溥仪所上庙号和谥号较为符合溥仪的一生,但因其为民间自行所加,而非政府加封,故非正式庙号和谥号。
发表于 2011-1-5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基本上是唐之后,唐是高祖太宗,宋是太祖太宗。
发表于 2011-1-5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弘德皇帝在2010-8-9 19:37:00的发言:
+ ]' x3 T x6 s, O4 L- M- J" G! m

开国之君为祖,守成之君为宗。但清初的“三祖一宗”是不多见的;明成祖也是在嘉靖时期所改的庙号,最初是太宗。

7 }, W- C" A9 }9 {' z2 `

也不是历代王朝都是开国为太祖太宗,如果仔细查阅的话,实际上是唐宋以来才形成的惯例。尤其是宋以后,基本都称太祖太宗

; [2 _ R3 p+ S. s* t

确切地说应该是唐以后,就已经实现无帝不宗了。

7 u4 A, o, s$ ^% @3 Q' Q' y' a

按照设立庙号的根本考虑是“祖有功而宗有德”,是在谥号制度的褒贬以外,在对有突出贡献的皇帝额外的褒奖方式,以期后世人君效尤之。

6 i3 W* }: D1 R. { `+ l

谥号文字冗长的现象似乎也是起自唐王朝,对这一点,我不敢确定,还望诸位方家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3 21:09 , Processed in 1.15270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