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61|回复: 6

《梦回德外》之五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10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1年初冬某天一个镜头:家,外屋左首一口盛水的大缸,缸盖上放着奶奶做饭的豆绿瓷盆,盆里是少的可怜的大米。煤球炉子上的大铁壶冒着袅袅的蒸汽。正午的阳光透过发黄的窗户纸,透过屋门的玻璃照射进来,微尘在光线上轻舞着,奶奶蜷缩在八仙桌的太师椅中,沉着脸打着盹儿,耷拉的双唇有节奏地吐着气,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褂中瘦弱的胸脯随之一起一伏……

4 ~) i! f$ t- w. d3 \, g$ _" s

——父亲蹑手蹑脚地从里屋出来,清瘦白净的脸庞一双发亮的眼睛,走到门口,迟疑了一下,回头,抬起手,从绿瓷盆里捏了一撮生米放在嘴里嚼着,轻轻地推开屋门,推自行车的绿色背影……

* C9 D$ S# ` p

那是梦魇的年代,深秋的街上弥漫着萧杀寂寥的阴冷。勒进裤带而为寻找食物奔忙的生灵,三三两两像幽灵般软软的南来北往,连打招呼也是少气无力的敷衍。生命如亏电的玩具,缺少活力而迟缓。从蜗居的住所里常常传出为争夺生命基本权利的吵闹,饥饿到了一定的限度后,连亲情也变得微不足道了,夫妻反目,母女分灶,全家分斤掰两现象随处可见。饥饿的滋味使人们确信历史上有因天灾人祸人吃人的事实。

, h& \# I4 I/ a5 H

家里如果来了亲朋好友,蒸着的窝头的饭锅就不敢接了。维持生命的有限定量,使面子与肚子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对此让家庭主妇左右为难,伤透了脑筋。待硬着头皮送出客人,约半里地之遥,才敢心慌胆虚的客套一声:吃了饭再走啊……

9 X! e8 d% c) H/ x$ E

礼仪之邦的子民呵,如此尴尬的境地也忘不了制造黑色幽默。

; e! O% H1 w. L6 o

 

" N, ^: p5 K, y: B P

饥馑的年代,爷爷“无常”了,享年87岁。子女都嗟叹,如果生活好,能吃饱了,满足老人的需求,肯定还能多活几年。

: ]+ N4 @/ L- ?* }

老人晚上躺在床上饿的睡不着,喊奶奶要吃的情形,5岁左右的我还留有印象。

8 U: G( ]$ |( a" z! J; @! X

爷爷对奶奶道:“拿口干的来,我掖掖(老北京话,吃东西) 啊。”

0 n5 f; f3 x1 Q! v) Q1 L* y

奶奶就煞有介事地走过去,把盖在爷爷身上的被子用手掖掖。爷爷怒道:“谁让你掖被窝了,我饿啊,心里空,睡不着啊!”

+ n7 X$ S3 S7 n0 Z! P

奶奶伤心地说:“什么吃的有没有啊,清锅冷灶的,每天就那点猫食儿,吃的爪干毛净。谁不饿啊,今个老小子(指我父亲)还说饿得头晕呢。你说这可怎么好啊,这年头孩子大人都吃不饱,一个个跟饿狼似的。”

. {7 m9 v1 x4 x8 B6 m( R, g

爷爷沉默了。奶奶哭了,老泪纵横。我惊恐地上前用手给奶奶抹眼泪,奶奶把我抱在了怀里……

9 L! d, ]1 P6 Y" {9 V8 u6 L

让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眼睁睁的挨饿;一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善良的老太太为难着窄,谁之罪过呢?尽管如此,这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讲还是万幸的,与此同时,中国整个大地上上演着怎样的人间惨剧啊!

, N. Y1 ?1 ~$ O# U* ~$ V+ R

 

5 q8 M* F- ^1 q+ p" K: ]

爷爷有一米八几的身量,大个威武,家教甚严,子女们在老人家面前极恭顺,连大气也不敢出,没有人敢不听话。老人刚强了一辈子,老了、老了却赶上——人人自顾不暇,个个饿得眼睛只认识饽饽的年月。

# v; k6 U- L# d

爷爷出“埋体”时,正逢隆冬腊月,那时北京寒冷的冬季冷啊。清晨,拉开窗帘,玻璃上会冻上一层厚厚的冰花,那漂亮白色的自然的花纹层层叠叠,美不胜收,会让人想起像微缩的原始森林。

/ O5 ]/ x; ?' v( j8 U

北风嗖嗖,大地都冻裂出口子,冻得来送埋体的人耳鼻通红,呼出的气都变成了白色的哈气,只好把手揣在棉袄袖子里,在地上跺着脚取暖,肚子里缺食,人就更不抗冷。

3 C2 k9 Y9 p4 K* V' P, D

 “阿訇来了。” 有人报信说。

% ^7 q6 M8 u: F! J) h9 l& v; |

“按塞俩目阿来苦目。”(主的安宁在您上)众人马上和阿訇一行人打着招呼问安。

$ b0 C" U# O. M% g1 M9 P. _

“吾阿来库闷塞俩木”(安宁也在您上)阿訇们回礼。

/ _4 ~7 H: p* S+ [+ f1 u6 m

阿訇与迎上前的伯伯们一一拿手,虔诚地同声念:

2 n4 q! ^6 L" f2 b7 t" b- g" `

“按拉混埋,算离阿俩,穆罕埋地印,吾阿俩,阿离穆罕埋地印。”(哎主哇,您慈悯穆罕默德和穆罕默德的眷属吧。)拿手和握手有些区别,穆斯林遇有重大事情时互相拿手。

/ e: g, i* Z3 n3 B% w; D9 {+ L

接着,有人领着伯伯们进屋打整“亡人”。屋外,阿訇向西双膝跪在一个垫子上开始念经,与此同时,宗族亲属家眷,孙男弟女、好友乡老(一同礼拜的穆民),穿孝的、戴礼拜帽的白花花的跪了一院子。阿訇抑扬顿挫的音调带着伤感、慈悯、苍凉、肃穆,触动着穆斯林内心深处的良知,使人沉静内省。

: ^+ ~/ g# H- x- m# r

刘四巴人丁兴旺,生前人缘好,这一群饥肠辘辘来送埋体忙乎的人——那样困难时期,该怎么招待啊?老北京人可是好面子的。父辈们已经作古了,把如何应付了当时难题的答案也带走了,或许没有什么答案,什么面子?连肚子都顾不上,哪来的面子啊!

$ p5 j" X& z9 }; \$ A; I

只记得送完埋体后,我套在棉帽子上的孝帽子不翼而飞了。

& i: J% [! q! c

奶奶说,没什么,这是习俗,是别人拿走给小孩做介子用了,借老人的长寿。你巴巴心眼乜贴好,厚道疼人。过去在街上看见有“倒卧”(冻饿而死的流浪者),要是回民,就招呼人按回民风俗给埋喽。甭说一顶孝帽子了……

; K( q) @1 [& u

怎么知道是回民啊?要看留的胡子,回民留的胡子较齐,不留八字胡,看不准。就看下体,做没做损。(包皮有切口)

* V/ o: }- l6 \

 

1 L; M2 S' ], z1 N

仅刘四巴一个人成家后繁衍的后代——5男2女,16个孙子,12个孙女,5个外孙,2个外孙女,直系家族成员,我做了一个初步统计已近100余众。

r | u) j9 w! @, k

据上辈人讲,刘姓家族祖籍是陕西西安小皮院人士,究竟是哪个朝代,哪一年,颠沛流离来到了北京定居下来已无据可考。只听说在我爷爷之前,京北马甸自家的坟地还有不少大小不一的祖坟,粗算起来这个家族成为北京人也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只可惜没有什么记载和传说。(待续)

" s. o! g! u K1 X

 

7 \) d+ h( H, L: N

(本系列作品均为原创,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请见谅!)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f4 w. j. o. R$ N; {

            老爷子虽然空着肚子走了,但穿孝的,戴礼拜帽的,白花花的跪了一院子。说明老爷子人缘好,人丁兴旺。 一辈子以足已。

' u$ ?3 I9 I- E; u7 Q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范思悦)     &n...

谢谢范思悦朋友,您总是来捧场。
发表于 2010-11-10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L1 k. @& c& _% O) `. U

         您应当写小说,好好的写一下咱老北京的真实的风土人情,地里地貌,让下一辈的 人,有一个了解。象老舍式的,老舍后面,我看谁写的也不象咱老北京的味儿。已经有一段很大的空白了。当然也不好写。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范思悦)     &n...

试着写了几章,也是《德外系列》,朋友喜欢,过些日子发,供朋友们欣赏!
发表于 2010-11-10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年代,什么叫饥饿,得经过的人才有体会,天灾人祸。德外系列写的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逍遥游天下)难忘的年代,什么叫饥饿,得经过...

谢谢朋友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6 12:36 , Processed in 1.13861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