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j0 @* m7 f+ A$ I/ D5 X% K
从“冒名”考入黄埔军校到获得“优异飞行十字勋章
+ X5 {6 A0 @6 _, e9 x" T- Q; L彭嘉衡本叫彭淮清,彭嘉衡是他为了加入黄埔军校参加抗战向老乡借来的名字,没想到这次冒名顶替不仅让他成为了搏击长空的战斗机飞行员,也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命运。
& s9 u) ]4 Y* T" D0 k0 ~1921年,彭淮清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的昔加罗小镇,原籍广东兴宁县人,家中从商,曾有不小的产业,1935年,父亲把他和弟弟送回兴宁读书。抗战期间,兄弟二人弃笔从戎,弟弟曾加入中国远征军,至今生死不明,未曾再有音讯。
: v5 y3 L/ d0 G: _+ \; c9 o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彭淮清没有回到尚未开战的出生地,而毅然地决心从军,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第14期,但因为年纪小未被录取,只得又回到兴宁读了半年书。 1938年8月,17岁的彭淮清再次跟随着高年级的几名同学出发到广州,准备转道武汉投奔延安去读抗日军政大学。
d/ H$ t0 C; r( ~, `6 J( Q但到了广州之后,日军的飞机天天轰炸,交通瘫痪,彭淮清看到广东省无线电学校改编的第四集团军的交通兵团正在招生,便前去报考,并以后备生身份被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有线电信营,担任少尉见习军官。 / `2 g9 @! L( f! K* q0 d( f5 v
1940年,前身为黄埔军校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7期在韶关招生,考生必须高中毕业,彭淮清只有初中学历,他便想到了有高中文凭的同乡彭嘉衡。就这样,彭淮清拿着借来的文凭考上了黄埔军校,冒名顶替做起了“彭嘉衡”,而且一做就是一生。 7 }; {- W* [5 v4 I$ Q& H8 i
5 M$ v" c8 g1 v5 c" E飞虎队中的中国面孔
* }0 q: D# |5 A6 C6 D) l. r1941年12月30日,由美国空军退役军官陈纳德出面招募美国陆、海军的预备役及退役飞行员而组建的飞虎队在昆明首次参加作战,击落9架来犯的日军轰炸机,飞虎队名声大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飞虎队被扩编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 1 n3 A! v9 i" m: w0 \$ e) G
1942年,中央航校第15期到军校招收留美飞行学员,彭嘉衡等10多名黄埔17期生被录取。当年,中央航校在全国各地大学招生,共招录了300多人。彭嘉衡清楚记得中央航校大门口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 r J6 o) ]6 F3 f
1943年3月12日,彭嘉衡和同学经著名的“驼峰航线”再乘船,经历半年之久,终于到达美国,先在亚利桑那州威廉空军机场接受训练,之后转到雷鸟机场进行了60个小时的初级飞行学习和80个小时的中级飞行学习,毕业时彭嘉衡被分到了战斗机班,之后他又在洛克机场进行了100个小时的高级飞行训练。1944年8月,已是准尉见习军官的彭嘉衡再次经历半年的行程,来到了中国当时最大的空军基地——湖南芷江机场。 " _2 X2 e! x' D0 L" f9 v! H/ _* ^! d
彭嘉衡被分配到第14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战斗机大队,这支大队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飞虎队。混合联队的队长、大队长、队员,均由中美两国人员各一半组成。
( h' j& f9 g; O* k' p
/ F# [* x( z& i( `1 ~1 s1 P4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