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n& d- t7 L, j, R/ w# k 好友照的是蟪hui蛄,蝉类较小的种类23mm,绿黑相间的纹理使它很难被发现,我们北方平时常见的是很大的蚱zha蝉大型蝉类45mm是属于同翅目蝉科,
O& L$ `* q5 ~' ^! y- S( I对了这两天我看到我家香椿树干上爬这同翅目腊蝉科的斑衣腊蝉不知道好友们注意过没有,它一着急救把红色的后翅基露出来很是招人眼!
8 [- ~2 Z; d5 N) }6 S7 y
2 J+ y) P, x: t蟪蛄
) v9 \6 c, S( u3 u s$ m 昆虫种名:蟪蛄(Platypleura kaempferi)(汉语拼音:huì gū) * J, Y# g7 |( |5 f
所属类别: * A* C/ i1 T& B) c' c' a
同翅目 % Q1 f: G8 l R
蝉科 : w- a- Z) i! y" K
分类: 蝉科/同翅目
" \0 \3 a; }( L- v* h 外观特征: 体长约2.5cm。,紫青色,有黑纹,后翅除边缘为黑色,分布广泛,5~6月鸣,从早到晚,鸣声作“哧——哧”
9 i j/ Q5 U* O) F$ N( C% u+ T 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於5至8月,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区树木枝干上。夜晚有趋光性,趋光个体还会鸣叫。 ) k6 F1 ^" U! P' I% k
简要介绍: 蝉的一种。体长35-38mm﹐吻长﹐黄绿色﹐有黑色条纹﹐翅膀有黑斑﹐雄的腹部有发音器﹐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 区域分布: 北至辽宁,南至广西、广东、云南、海南,西至四川,东至舟山群岛;前苏联、日本、朝鲜、马来西亚。
# I( M( W/ w- B5 n& H' l) w: q 蟪蛄: 动物名。蝉类。吻长,体短。色黄绿,有黑白条纹,翅膀有黑斑。雄体腹部有鸣器,声音响亮。 (1) a kind of cicada. (2) 黄蟪蛄的图片可见:HKinsect.net cf. 蟪蛄不知春秋:蟪蛄(蟪蛄做“寒蝉”义)夏生秋死,所以不知春秋。比喻生命短促或见识短浅。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1) 大宇宙壮丽而宏伟的默剧并不为我们上演,我们是这么匆忙这么短视的观众,目光如豆,怎能觑得见那样深远的天机?在那些长命寿星的冷眼里,我们才是不知春秋的蟪蛄。 (3)
% s+ ^* o ?8 I. M7 e0 c: d
6 n! T0 O$ w# t" q @5 M
其幼虫就是我们老说的马季,我小的时候老抓它吃.. 8 i# o* q' F, S& d
蚱蝉 6 {6 ?' f) T5 j# P7 f- ^0 L
蚱蝉 (《本经》) 【异名】鸣蜩(《诗经》),、马蜩(《尔雅》),螃(《方言》),鸣蝉(《唐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稿》),蚱蟟(《中药志》),知了(《江苏药材志》)。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名医别录》:(蚱蝉)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 2.《本草衍义》: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始终一般声,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处,背壳拆,蝉出。所以皆夜出者,一以畏人,二畏日炙干其壳而不能蜕也。至时寒则坠地。 3.《纲目》:蝉,诸蜩总名也。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炸蝉也。曰蝒,曰马蜩,《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蜋蜩,见《夏小正》,并可入药用。小而有文者曰螓,曰麦蚻;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曰茅蠽;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蛁蟟,曰蜒蚞,曰螇螰,曰蛥蚗;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曰蜺;未得秋风则瘖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瘖蝉;二、三月鸣而小于寒者曰母。并不入药。 【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的全虫。 【动物形态】黑蚱 ,雄虫体长而宽大,长4.4~4.8厘米,翅展12.5厘米,雌虫稍短;黑色,有光泽。头部横宽,中央向下凹陷,颜面顶端及侧缘淡黄褐色。复眼1对,大而横宽,呈淡黄褐色;单眼3个,位于复眼中央,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小,位于复眼前方。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中胸背板有2个隐约的中央线状淡赤褐色的锥形斑。翅2对,透明有反光,翅脉显明,前缘淡黄褐色,翅基室1/3为黑色,亚前缘室呈黑色,并有一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2/5为黑色。雄虫具鸣器,雌虫则无。足3对,淡黄褐色,腿节上的条纹、胫节基部及端部均黑色。腹部各节黑色,末端略尖,呈钝角。雄虫腹盖发达,不及腹部的一半,外缘呈弧形隆起;腹盖的外缘与后缘、各腹节的后缘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点,均为淡黄褐色。雌虫腹盖不发达,产卵器显著。 生活史长,一个世代要经12~13年。若虫进入土内,吸取树根汁液,经几次蜕皮羽化为成虫。成虫多栖于柳、插、枫杨及苹果、梨、桃、杏等阔叶树木上。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 (White),同翅目蜡蝉科的一种,民间俗称“花姑娘”。这种昆虫在生长中,体色变化很大。小若虫时,体黑色,上面具有许多小白点。大龄若虫最漂亮,通红的身体上有黑色和白色斑纹。成虫后翅基部红色,飞翔时很鲜艳。成虫、若虫均会跳跃,在多种植物上取食活动,最喜臭椿。 中文学名: 斑衣蜡蝉 拉丁学名: Lycorma delicatula 别称: 椿皮蜡蝉、斑蜡蝉、樗鸡等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有颚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同翅目 科: 蜡蝉科 种: 斑衣蜡蝉 分布区域: 中国大部分地区 发现命名: White, 1845 生殖方式: 卵生 体形特征 成虫 体长14-20毫米,翅展40-50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革斑衣蜡蝉(图1)质,基部约三分之二为淡褐色,翅面具有20个左右的黑点;端部约三分之一为深褐色;后翅膜质,基部鲜红色,具有7-8点黑点;端部黑色。体翅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头角向上卷起,呈短角突起。 卵 长图形,褐色,长约3毫米,排列成块,披有褐色蜡粉。 若虫 体形似成虫,初孵时白色,后变为黑色,体有许多小白斑,一至三龄为黑色斑点,四龄体背呈红色,具有黑白相间的斑点。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干或附近建筑物上越冬。翌斑衣蜡蝉(图2)年4月中下旬若虫孵化危害,5月上旬为盛孵期;若虫稍有惊动即跳跃而去。经三次蜕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活动危害至10月。8月中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的南方,或树枝分叉处。一般每块卵有40-50粒,多时可达百余粒,卵块排列整齐,覆盖自蜡粉。成、若虫均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1] 本种昆虫是一种药用昆虫,虫体晒干后可入药。[2] 地理分布 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以及台湾等地区。[2] 危害对象 樱、梅、珍珠梅、海棠、桃、葡萄、石榴等花木(斑衣蜡蝉(图3-低龄若虫)特别喜欢臭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