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宝贝不少,其中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不仅是其镇馆之宝,更是国之瑰宝。四月去了趟省博,特意拍了这套编钟。
, o; z J" I0 V& T, `
& |+ L, w8 q X# [
4 _3 U2 I) I: f7 a# V (转帖): 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县、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 f# [$ m$ t% z7 n- w 关于古代乐器,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掘。其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编钟共有六十五枚,全部为青铜铸造,制作精美。钟架呈曲尺形,铜木结构。
: O: @6 u9 c+ p) Q 钟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钟十九枚,中、下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份,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一套称为“琥钟”,由十一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音sì)钟”,由十二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二十三枚长乳甬钟组成。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的钲间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琴它体的铭文,基本是关于五声音阶名与八个变化音名;曾国其他五均调高铭文,曾国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等等。这些铭文是研究我国古代乐律极其宝贵的材料。 , m- e; E6 |' r5 C# {1 {3 h: a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 m4 F8 J$ u7 n% G8 J9 h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 K) x7 _2 n( J1 r3 D! S
, ]8 V) k# S* S {( } Y7 A( d
) R, j% L# E) N
[分享]曾侯乙编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