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23|回复: 41

圆明园观鸟所得[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6-5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上午跟观鸟会一起到圆明园观鸟,参加人员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但是都是因为爱鸟聚到一起的。其中年龄最小的二年级,比我知道的鸟类都多。这些人一听到鸟叫就知道是什么鸟,在观鸟过程中把所见到的鸟的种类、个数、时间、温度、湿度等都进行记录,非常专业。

% k j( T* n, t w

    每见到一种鸟树人版主都给与详细介绍,无奈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记住的。把今天拍到的鸟发上来,还是麻烦树人版主帮忙给认一下吧。

" g$ }) E) k! z6 ^

 

8 W* N( b$ t* v% Z3 R# Z% ^

 

* V* S7 B6 \/ p! @: ?' |

俗名水葫芦:

c# i- k$ q, I$ t2 a& _

 

. W& k- a/ h! G& \* l4 j: F

4 e% U; W$ _: e! ?- N" V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1 i( j5 ~6 d2 y) |) Q% M

' s+ l3 B' F) I8 V H7 \/ r& d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小pt

$ v3 ]* f8 n4 K9 t

小䴙䴘

7 } k3 `% z; h+ d$ Q

  小䴙䴘(Trachybaptus ruficollis;little gre-be) 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1种。又名水葫芦,因体形短圆,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芦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体较小,翅长约100毫米,前趾各具瓣蹼;上体(包括头顶、后颈、两翅)黑褐而有光泽;眼先、颊、颏和上喉等均黑色;下喉、耳区和颈棕栗色;上胸黑褐色、羽端小䴙䴘外形苍白色;下胸和腹部银白色;尾短,呈棕、褐、白等色相间(见图)。平时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性怯懦,常匿居草丛间,或成群在水上游荡,一遇惊扰,立即潜入水中。在芦苇丛中营巢。一窝卵4~8枚。   中国有3个亚种。最常见的为普通亚种(Trachybap-tus,ruficolliS poggei),分布于中国各地、北起东北,南至台湾和海南岛,西达甘肃、四川及云南西部。   

; u# C$ N) |2 I I( z" c& ^

 

, A( b/ c% N4 V' {. m' G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有分布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6-6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也谢谢白哥哈哈。。。
发表于 2010-6-5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兄真拍到了不少珍稀鸟类和飞禽啊!厉害!顶级机也添彩,再购置一个600以上的长焦就如虎添翼了——呵呵。
发表于 2010-6-5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颐和吴老前辈一起来观鸟实在是我意料之外的好事,今天我拍到了我一直没有看到黑枕黄鹂。和停靠版的黑卷尾。早上就看见猛禽红隼,这不能不说是吴老给我们带来的鸟运!

, R9 p- @! a/ A8 N9 F

  图最右方是吴老前辈,

发表于 2010-6-5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0 ? X* S! G; d! h3 d

1。2图为我有幸的原照小图,点击图可放大
黑枕黄鹂,英文名Oriolus chinensis,也有称“黄鹂”、“黄莺”、“黄鸟”等。分类上属鸟纲,黄鹂科。主要分布于旧大陆温热带地区,特别是东洋界,有2属28种,我国有1属5种。在我国分布于东部地区,由内蒙的东北部、东北、华北地区、往南直到广东、云南,西达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为夏候鸟;在台湾、海南为留鸟。

7 I7 `+ U) c5 k8 s

它会常用两种叫声一种像是猫叫,一种是很好听的单簧管的叫声,
  鸟 种:黑枕黄鹂 Black-nape黑枕黄鹂d Oriole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   拉 丁 名:Oriolus chinensis   英 文 名:Black-naped Oriole   属中文名:黄鹂属体 型: 体重♂62-106g,♀62-97g;体长♂220-266mm,♀222-264mm;嘴峰♂26-34mm,♀26-33mm;翅♂145-163mm,♀141-158mm;尾♂86-111mm,♀90-109mm;跗蹠♂22-31mm,♀21-31mm。   分类地位: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   别称:黄莺,仓庚,曾被唐明皇誉为“金衣公子”   鸟种描述:描述: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黄色及黑色鹂。过眼纹及颈黑枕黄鹂黑色,飞羽多为黑色。雄鸟体羽余部艳黄色。与细嘴黄鹂的区别在嘴较粗,颈背的黑带较宽。雌鸟色较暗淡,背橄榄黄色。亚成鸟背部橄榄色,下体近白而具黑色纵纹。 虹膜-红色;嘴-粉红色;脚-近黑。   叫声:清澈如流水般的笛音lwee, wee, wee-leeow,有多种变化。也作甚粗哑的似责骂叫声及平稳哀婉的轻哨音。   繁殖:在繁殖季节,黑枕黄鹂成双成对地在林间相互追逐。往往雌鸟在前绕树飞行,雄鸟在后紧追不舍。突然,雌鸟停在枝头,雄鸟也赶快停在附近的树枝上,同雌鸟对歌。雌鸟每唱几句,雄鸟必和几句,歌声清脆,音韵和谐。一段时间后,雄鸟又向雌鸟飞去,雌鸟也立刻离树飞出,开始了新一轮的追逐嬉戏和对唱情歌。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巽他群岛、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北方鸟南迁越冬。   分布状况:亚种diffusus分布于中国东半部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地区性常见,高可至海拔1600米。

1 U8 l/ t# j5 u% [9 L- d9 x

  栖于开阔林、人工林、园林、村庄及红树林。成对或以家族为群活动。常留在树黑枕黄鹂上但有时下至低处捕食昆虫。飞行呈波状,振翼幅度大,缓慢而有力。   1、鸟的选择 黄鹂不但羽衣华丽、鸣声也悦耳,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发表于 2010-6-5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今天的观鸟活动主要在圆明园的中东部,不知猜的对不对?

9 B3 H1 F* I0 O" M' C

 

发表于 2010-6-5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拍到不少鸟啊,拍得清晰。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知道了:

; z2 {' \# V* ?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这是池鹭,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很专业:

5 Y$ J% e9 Z- d4 ~- |) y5 F3 ?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间的是付老师:

c( @0 x3 D' P8 O- p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合影:

6 H3 _6 R% S* P5 ]" {; Q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发表于 2010-6-5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活动好,不但得到活动,还增长了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知道了:

9 z9 {+ L- n2 O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和上面的是一种吗?

! q$ y, s2 Z: n3 f9 E! @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8 \4 z* N& u& p! f+ c) Z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 ]4 R# ]! y9 U8 u) ~. N# }* }8 u

    是的,吴老前辈您的二楼和三楼都是同一种鸟红隼的美图就是平时不太容易看到的猛禽中相对较常见的红隼
它也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红隼:比利时国鸟 红隼(Falco tinnunculus),隼形目
它名子的由来就是它的雄鸟在成熟是背部显眼是砖红色的羽毛而由来的

9 Z# k8 g/ p, w {* X

 红隼隼科(Falconidae)隼属(Falco)几种小型猛禽。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

& O; u+ ^; J; d2 ?0 `2 ^6 }


  中文学名: 红隼   中文目名: 隼形目   中文科名: 隼科   中文属名: 隼属   同物异名: Falco tinnunculus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茶隼 红鹰 黄鹰 红鹞子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Falconidae   拉丁文属名: Falco   拉丁文种名: tinnuncul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Common Kestrel
简介
    隼科(Falconidae)隼属(Falco)几种小型猛禽。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色更鲜豔。红隼产于旧大陆,仅一种——美洲隼(F. sparverius,美国叫雀鹰)在南北美洲很普遍。美洲隼体长约30公分(12吋);下体白色或淡黄色,上体红褐色和石板灰色相间,头部有颜色斑普通红隼(F. tinnunculus)分布于旧大陆大部分地方。有时叫作旧大陆红隼、欧亚红隼或欧洲红隼。它比美洲隼稍大,但颜色不那麼鲜豔,是英国仅有的红隼。顶著风寻觅地面猎物时有翱翔习性。澳大利亚红隼(F. cenchroides)亦称雀鹰。
【形态】
  比利时国鸟,小型猛禽。体长314-360毫米。雄鸟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额基、红隼眼先和眉纹棕白色,耳羽灰色,髭纹灰黑色,背、肩及上覆羽砖红色,各羽具三角形黑褐色横纹,腰和尾上覆羽蓝灰色,尾羽蓝灰色,具黑褐色横斑及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下体棕白色,颊近白色,上胸和两胁具褐色三角形斑纹及纵纹,下腹黑褐色纵纹逐渐减少,覆腿羽和尾下覆羽黄白色,尾下面银灰色。雌鸟上体深棕色,头顶具黑褐色纵纹,上体其余部分具黑褐色横纹,其他部分与雄鸟同。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先端黑色,嘴和腊膜为黄色,附蹠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眼睛的下面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是它与黄爪隼的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另外,它的尾羽的形状呈凸尾状,与燕隼、猛隼等的圆尾不同。
【分布】
  分布范围: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 甚常见红隼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西北;interstinctus为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北方鸟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升金湖 天堂寨 松山(北京) 武夷山(福建) 内伶仃岛--福田 南岭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 雪岭云杉 托木尔峰 鼎湖山 大明山 大瑶山水源林(广西) 防城金花茶 赤水桫椤 麻阳河 草海 习水 佛顶山(石阡) 梵净山 茂兰 尖峰岭 坝王岭(昌江、白沙) 董寨鸟类 济源猕猴 鸡公山 宝天曼(内乡) 洪河 凉水 兴凯湖 后河 莽山 莫莫格 长白山 大丰麋鹿 鄱阳湖 武夷山(江西) 井冈山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 双台河口 老秃顶子 白石砬子 白芨滩 六盘山(宁夏) 青海湖鸟岛 荣成天鹅湖 天龙山 庞泉沟 芦芽山 五鹿山 灵空山 绵山 历山 太白山 卧龙 金佛山 芒康滇金丝猴 奇台荒漠草原类草地 天池(新疆) 阿尔金山 甘家湖梭梭林 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 石林(云南) 哀牢山 苍山洱海 珠江源头 大围山 金平分水岭 白马雪山(云南) 铜壁关 清凉峰 天目山(浙江) 古田山 瓦屋山 衡水湖湿地和鸟类 赛罕乌拉 朱家山 安溪云山 小溪 黄河三角洲 额济纳胡杨林 罗布泊野骆驼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阿尔金山 长白山 中条山 大别山 昆仑山-西段 五指山 天目山 太行山 清凉峰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阿尔泰山山地 帕米尔高原 伏牛山 青海湖 准噶尔西部山地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尤尔都斯盆地 南部天山山地 东部天山山地 诺敏戈壁丘陵 东疆戈壁丘陵 塔河上游平原 塔河中下游平原 罗布泊低地 昆仑山北麓平原 西昆仑山山地 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 阿拉尔 塔里木河流域 木扎特河流域 艾里克湖 哈巴河 乌伦古湖 柴窝堡湖 阿尔泰 额尔齐斯河流域 北屯 布尔根河流域 芨芨湖 罗布泊地区 那拉提 木吉 乌鲁克恰提 沁城 口门子 三塘湖 康苏 达坂城
【习性】
  红隼经常在空中盘旋,搜寻地面上的老鼠、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红隼动物,也吃蝗虫、蚱蜢、蟋蟀等昆虫。红隼猎食在白天,主要在空中搜寻,或在空中迎风飞翔,或低空飞行搜寻猎物,经常扇动两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旦锁定目标,则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猎物,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上高空。有时则站立于悬崖岩石的高处,或旋站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等猎物出现时猛扑而食。   红隼通常栖息在山区植物稀疏的混合林、开垦耕地及旷野灌丛草地,主要以昆虫、两栖类、小型爬行类、小型鸟类和小型哺乳类为食。红隼平常喜欢单独活动,尤以傍晚时最为活跃。飞翔力强,喜逆风飞翔,可快速振翅停于空中。视力敏捷,取食迅速,见地面有食物时便迅速俯冲捕捉,也可在空中捕取小型鸟类和蜻蜓等。。   叫声:刺耳高叫声 ak yak yak yak yak。

; z/ h1 N. H. P. h7 |3 c6 g

  繁殖期为5一7月。通常营巢于悬崖、山坡岩石缝隙、土洞、树洞和喜鹊、乌鸦以及其它鸟红隼类在树上的旧巢中。巢较简陋,由枯枝构成,里面铺垫有草茎、落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4一5枚,偶尔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如果巢卵被破坏,通常还要下补偿性的一liu窝,但产卵的数量则明显减少,通常为2一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赭色,密被着红褐色的斑点,但也有的仅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产1枚卵,产完第一枚卵后,雌鸟就不再离巢,时而卧伏于巢内,时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岩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承担护卫任务,每隔一段时间就飞回巢区附近的石壁上或树冠上,偶尔也替换雌鸟孵卵,孵化期28一30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13一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绒羽,头大颈细,呈爬伏状态,勉强能够摇头,10天后变为淡灰色绒羽。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30天左右离巢。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生活习惯
  红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东北部,也门,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地红隼,在我国几乎编布全国各地。它是最常见的隼科动物,全世界共有11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在新疆为留鸟,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为留鸟或夏候鸟,北京为冬候鸟或旅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其他地区均为罕见的冬候鸟。春季多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陆续迁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普通亚种分布于除新疆外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大多为留鸟。    红隼栖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森林平原、农田耕地和村庄附近等各类生境中,尤以林缘、林间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旷野、河谷和农田地区较为常见,但在茂密的大森林中少见。迁徙时常集成小群,特别是在秋季。每天拂晓开始活动,飞翔时两翅快速地煽动,偶尔进行短暂的滑翔。栖息时多在空旷地区孤立的高大树木的树稍上或者电线杆上。叫声单调而尖锐,很象一种响铃的声音。主要以蝗虫、蚱蜢、吉丁虫、蠡斯、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鼠类、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推动物。觅食活动在白天,主要在空中觅食,或在高空迎风展翅,或在地面低空飞行搜寻食物,有时煽动两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但发现猎物,则折合双翅,突然俯冲而下直扑猎物,抓获以后就地吞食,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入高空。有时也采用站立在山丘岩石高处,或站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的方法,等猎物出现在面前时才突然出击。
 

' F5 T" D: h) g/ k5 }5 e


别名茶隼,属于隼科,学名为 Falco tinnunculus。

( D+ r3 _4 O) O3 j) J: e8 C1 A, k+ a

小型猛禽。全长35厘米左右。雄鸟上体红砖色,背及翅上具黑色三角形斑;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飞羽近黑色,羽端灰白;尾羽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下体乳黄色带淡棕色,具黑褐色羽于纹及粗斑。嘴基蓝黄色,尖端灰色。脚深黄色。雌鸟上体深棕色,杂以黑褐色横斑;头顶和后颈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尾羽深棕色,带9~12条黑褐色横斑。

( ~0 z: S/ S2 o0 B, E7 a; U

栖息于农田、疏林、灌木丛等旷野地带。主要以鼠类及小鸟为食。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每窝产卵4~6枚,白色,具赤褐色粗斑或细点,孵卵期28天,幼雏留巢约30天。

& O; ]( P1 O* ]( ]. j( b# @8 j! b

产于全国各省区;南方越冬;偶见于台湾。

4 A) R% L! q: ?7 l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45kwd0X3.jpg
vHdnWffw.jpg
Vgy1btM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0 f) U( N3 a' A; B) c, F( ? {' U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池鹭

, l+ V4 F1 ~+ p1 M" Y% Z: O


池鹭,英文名:Chinese Pond-Heron,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主要分布于分于孟加拉至中国到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也属于人们喜爱观赏的鸟类之一。
中文学名: 池鹭
拉丁学名: Ardeola
别称: 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鹳形目
科: 鹭科
属: 池鹭属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地区。

C* l8 E$ q+ W: q8 @) w


  
名称类别
  池鹭【中文名称】池鹭[1]   【中文别名】红毛鹭、沼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田螺鹭、田牛汉、花鹭鸶、花洼子   【拉丁学名】Ardeola bacchus   【命名时间】Bonaparte,1855[2]   【英文名称】Chinese Pond-Heron   【科属分类】鸟纲 、鹳形目、鹭科、池鹭属
外形特征
  池鹭池鹭体长约47厘米,雄性成鸟:繁殖羽:喉白,头顶、羽冠、颈侧均为栗色,背羽黑色并延伸呈蓑羽状,胸部紫栗色,腰、腹、翅、尾均白色。冬羽:头顶、颈侧及胸部具黑褐色纵条纹,背羽棕褐色。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近似,但头、颈及前胸的栗色稍浅。幼鸟:头和颈黑褐色,具土黄色纵纹,肩背棕褐色,腰、池鹭翅、下体及尾羽白色。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部黄绿色,嘴黄色、端部黑,跗蹠及趾浅黄色。[3]   涉禽,嘴强,头、颈及上胸的羽毛延长,繁殖期羽衣变化大,且冠羽延伸呈矛状,圆尾,尾羽12枚,跗蹠粗壮,与中趾(连爪)几乎等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
分布范围
  池鹭分布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中国国内具体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为夏候鸟、留鸟;台湾为旅鸟。
生活习性
  池鹭栖息于池塘、沼泽及稻田中,分布达海拔280—1300m。常结小群涉水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生长繁殖
  池鹭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日产或隔日产1枚卵,产卵期为6~9天。每窝产卵3~6枚,通常为4枚,卵呈淡青绿色。雌雄共同孵卵,但雌鸟坐巢时间在雄鸟的两倍以上。孵化期20~23天,育雏期约30~31天,成鸟以鱼类、蛙、昆虫哺育幼雏。雏为晚成性。[3]
保护等级
  池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2]。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psYT5g8X.jpg
5cJSUc9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 r" C* Q: i2 U0 x

 

! M7 V( Q5 P3 S5 v+ ?, \0 C% Q ^5 _

白头鹎bei

3 M* r: r- D/ [4 z' D( W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中文学名: 白头鹎
拉丁学名: Pycnonotus sinensi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鹎科
属: 鹎属
亚种: 4种
命名时间: Gmelin, 1789
英文名称: Chinese Bulbul
英文名称: Light-vented Bulbul
经济用途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

/ h% c: R: ?9 `4 E; e/ D

外形特征
野外鉴别
  白头鹎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9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长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长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形态描述
  白头鹎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
鸟种描述
  描述:中等体型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分布范围
 

rFaN0qA9.jpg
GwbRubIk.png
3ks1wEwi.jpg
白头鹎(分布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2]
国内分布
  白头鹎(图4)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白头鹎是我国常见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琉球群岛和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
  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
生活习性
  白头鹎(图5)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白头鹎(图6)  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桕、葡萄等。
生活环境
  白头鹎(图8)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 y0 Y, X$ l. s+ s2 I

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 chloropus)。
为秧鸡科
黑水鸡属的鸟类。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格兰。黑水鸡指名亚种(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 chlorop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黑水鸡普通亚种(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 indic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 M7 ^) t% I" A/ J) F: K

 

+ u+ o2 p! v0 ?# N0 u

  

9 ]* Q8 t9 J9 u- {4 ? l

  黑水鸡中 文 名:黑水鸡   物种分类:鸟类→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   拉 丁 名:Gallinula chloropus   英 文 名:Moorhen   属中文名:黑水鸡属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和长江流域及南部沿海各省。   国外分布:国外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黑水鸡肉可食用,肉鲜美。肉可入药,有滋补强壮,开胃的功效。   食性:主要吃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根茎以及水生昆虫、蠕虫、蜘蛛、软体动物、蜗牛和昆虫幼虫等食物,其中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白天活动和觅食,主要沿水生植物边上游泳,仔细搜查和啄食叶、茎上的昆虫或落入水中的昆虫,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涉水取食。
外形特征
  黑水鸡黑水鸡是中型涉禽。全体大致黑色。嘴黄绿色,上嘴基至额甲鲜红色,额甲端部圆形。尾下覆羽两侧白色,中间黑色,游泳时尾向上翘露出尾下两块白斑,十分明显。胫跗关节上方具红色环带。   [1] 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额甲鲜红色,端部圆形。头、颈及上背灰黑色,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和两翅覆羽暗橄榄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及翅缘白色。下体灰黑色,向后逐渐变浅,羽端微缀白色:下腹羽端白色较大,形成黑白相杂的块斑;两胁具宽的白色条纹;尾下覆羽中央黑色,两侧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羽端白色。   幼鸟:上体棕褐色,飞羽黑褐色。头侧、颈侧棕黄色,颏、喉灰白色,前胸棕褐色,后胸及腹灰白色。   虹膜红色。嘴黄绿色,嘴基鲜红色。胫的裸出部前方和两侧橙红色,后面暗红褐色。跗蹠前面黄绿色,后面及趾石板绿色。爪黄褐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黑水鸡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华东、华南、西南、海南岛、台湾及西藏东南的中国大部地区。在北纬23°以南越冬。为较常见留鸟和夏候鸟。
生活习性
  栖息在黑水鸡有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中。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垂直分布高度在云南为海拔400—1 740 m。善于游泳和潜水,受惊时可潜入水底隐藏,用脚抓住植物经久不出,呼吸时在水面露出鼻孔。不善飞翔,飞行缓慢,飞行时头颈和腿均伸直,飞行不远即落下潜入草丛中。非繁殖期有群聚现象。杂食性,有小螺蛳、蚊子、甲虫和植物的茎、叶及草籽等。浮萍和水藻,偶见有水生昆虫,水稗、葎草、薄荷、藜、狗尾草、马唐以及稻和芦苇,动物性食物有小鱼、小蛙、飞蝗和蟋蟀。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频频游泳和潜水于临近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深水面上,遇人立刻游进苇丛或草丛,或潜入水中到远处再浮出水面,能潜入水中较长时间和潜行达10m以上,能仅将鼻孔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将整个身体潜藏于水下。游泳时身体浮出水面很高,尾常常垂直竖起,并频频摆动。除非在危急情况下一般不起飞,特别是不做远距离飞行,飞行速度缓慢,也飞得不高,常常紧贴水面飞行,飞不多远又落入水面或水草丛中。
生长繁殖
  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但也有1雌2雄建立家庭,或2雌、多雌与1雄合作建巢的记录。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或树上。黑水鸡如卵丢失可以补产。卵呈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在巢内停留1—2天,3日龄可游泳,8日龄可潜水,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繁殖期4-7月。雌雄成对单独繁殖,有时亦成松散的小群集中在一个苇塘中繁殖,巢间距最近为1-3m。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中或水草丛中,有时也在水边草丛中地上或水中小柳树上营巢,周围均有芦苇或高草掩护,巢甚隐蔽,呈碗状,主要由枯芦苇和草构成,内垫芦苇叶和草叶。巢的大小为外径20-27cm,内径10-15cm,深3-5cm,高15-20cm。巢紧贴于水面,但不是浮巢,而是贴着水面弯折芦苇作为巢基,然后在其上面用枯草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为6-10枚,也有少至4枚和多至12枚的。卵呈卵圆形和长卵圆形,灰白色、乳白色或赭褐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9-31mm×10-45mm,平均为41.2mm-29.8mm,重16-19g,平均17.4g。通常每天产卵1枚,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9-22天。雏鸟早成性,刚孵出的雏鸟通体被有黑色绒羽,嘴尖白色,其后一直到额甲为红色,孵出的当天即能下水游泳。我们在吉林于6月末7月初既见到幼鸟,又见到刚筑好还未产卵的巢,估计1年繁殖2窝。

aKdePxqR.jpg
40hyB0fC.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会飞的,呵呵:

: H# G8 {& V( D! w0 G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9 O& c' n. y& S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前辈的蜻蜓品种我查了一下,很像是鼎异色灰蜓当然也可能是吕宋蜻蜓或褐肩灰蜻,白尾灰蜻,锥腹蜻

. W5 [9 J/ K2 z5 A2 Q7 u, D0 o

    我看着都很像对不起大家了,抱歉好久没玩虫了很多学到的东西忘了不少,对不住大家了!

3 t, D7 m; U1 o+ h% B



 

& B' n/ y4 ]3 D

39CcPW8E.jpg
cYeyqxhW.jpg

吕宋蜻蜓
Orthetrum luzonicum
日期:10-03-24 10:01:27 作者:虫拜者 点击:5 关键字:蜻蜓科 
 腹部长31~36mm。本种近似金黄蜻蜓,但本种雄虫复眼颜色较淡,为水蓝色;腹部末端不具黑色斑;下翅基部透明。雌虫复眼淡蓝绿色;胸部黑褐色斑较不发达;下翅基部透明,可以和金黄蜻蜓区分。  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於3至10月,生活在田沟、乡下排水沟等缓流环境,在部分低海拔地区很常见。 
tGf6Jd2g.jpg
4meBsjwh.jpg
白尾灰蜻
Orthetrum albistylum Selys
日期:10-03-23 13:28:05 作者:虫拜者 点击:6 关键字: 
 白尾灰蜻属差翅亚目,蜻科。白尾灰蜻雄虫胸部深褐色,背板中央具紧密连接的黄斑;翅透明,前缘脉即邻近翅脉黄色,M2脉强烈波状弯曲; 足黑色,具刺;腹部1~6节黄色,7~10节黑色,上肛附器白色。 雌虫体色发黄。它体长40毫米 翅展80毫米。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GwA7wh6M.jpg
锥腹蜻
Acisoma panorpoides panorpoides Rambur
日期:10-03-23 13:05:51 作者:虫拜者 点击:7 关键字:蜻科 
 外形较为特殊的小型种类,腹长约18mm;雄性体色淡蓝,胸部褐色斑纹非常特殊;雌性黄褐色或绿褐色,黑色斑文与雄性相同;该种腹部自中部后缩小成长锥状。由于无近似种类,因此容易识别。此种飞翔能力不强,生活在池塘、沼泽等环境中。

4 Z2 I8 U( q& Q* Y/ _' u, e, q

如果大家对昆虫特别关注还是请大家到虫拜者网站喽一眼吧它的连接如下      http://www.biodc.cn/news/Odonata/Odonata.html

0 y) O: j% e/ J9 P H% D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认识--鸳鸯:

2 V& i+ K. U0 ^0 x9 I7 @7 W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以上图鸳鸯为吴老原创图

5 I3 j; c8 `+ H& p; U

哈哈我也发一个它们两口子的小照

+ P: W% r& ~- x9 r. @

qYZd0AZh.jpg
g5QqEIuJ.jpg
我这两张没法和前辈比只是哈哈。。。

1 s G/ p( j, l

 

, ?0 P4 _$ b w1 w* O' K

鸳鸯: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鸭科。英文名为Mandarin Duck(即“中国官鸭”)。
它也是中国II级重点保护动物
春季经过山东、河北、甘肃等地到内蒙古东北部及东北北部和中部繁殖;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越冬数量较大的集群为上海市崇明岛东侧及南侧的几个沙洲,其群量可达万只以上。部分鸳鸯也在贵州及云南等处繁殖。该鸟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
中文名称: 鸳鸯
别称: 乌仁哈钦、官鸭、匹鸟、邓木鸟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鸳鸯属
分布区域: 亚洲东部,在中国东北繁殖,华南地区越冬,见于中国东部各地。
拉丁文名称: Aix galericulata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58

! s! G7 ]) Y Y9 n" Z4 w" D$ S

 

! T1 s! R1 U# A# i9 y

  鸳鸯--恩爱夫妻,指亚洲的一种亮斑冠鸭,学名Aix galericulata,又名乌仁哈钦、官鸭、匹鸟、邓木鸟,小型游禽。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饲养。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鸭科。英文名为Mandarin Duck(即“中国官鸭”)。春季经过山东、河北、甘肃等地到内蒙古东北部及东北北部和中部繁殖;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越冬数量较大的集群为上海市崇明岛东侧及南侧的几个沙洲,其群量可达万只以上。最近发现,部分鸳鸯也在贵州及云南等处繁殖。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鸳鸯湖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种,鸳鸯因此被尊为上饶市的市鸟)。该鸟为我国著名的观赏鸟类。

% Z* R2 U2 f8 h

形态
  中型鸭类,全长40厘米左右。体重630克。雄鸳鸯为最艳丽的鸭类。颈部具有由绿色、白色和栗色所构成的羽冠, 胸腹部纯白色;背部浅褐色,肩部两侧有白纹2条;最内侧两枚三级飞羽扩 大成扇形,竖立在背部两侧,非常醒目,雌性背部苍褐色,腹部纯白。雄鸳鸯覆羽与雌鸳鸯相似,胸部具在粉红色小点。眼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的环,嘴红棕色。脚和趾红黄色,蹼膜黑色。
生态
  鸳鸯  栖息于内陆湖泊及山麓江河中,平时成对生活而不分离。据传说,如配偶一方因故死亡,则另一方从此独居,,但据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并非如此,有些科普文章戏称之为“爱情的骗子”。鸳鸯善于行走和游泳,飞行力也强。筑巢在多树的小溪边或沼泽地 、高原上的树洞中。洞口距地面10-15米,洞内垫有木屑及亲鸟的成羽,产卵6-10枚或更多,卵呈灰黄色或白色,圆形,无斑,重45-52克。人工笼养环境中,孵卵由雌鸟担任。雏鸟由成鸟守护,一般留巢1 个月,2个月后开始学飞,但他们仍同亲鸟一起生活。
习性
  候鸟,雄鸳鸯是羽色最鲜艳华丽的野鸭。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多成小群活动。每年4-6月在山区溪流、水潭附近的大树洞内产卵孵化。小鸳鸯出壳不久便能正常活动,跟随父母从树洞里跃入水中,游玩觅食。夏天在东北地区繁殖。冬天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在南方某些山区,鸳鸯也能终年留居,成为留鸟。民间传说鸳鸯一旦配对,终身相伴。将其视为爱情的象征,但是近来发现,鸳鸯并不象传说中的那样形影不离,鸳鸟生性风流,并不从一而终。人们常见的鸳鸯总在一起,只是代表一种感受,离实际尚有差距。鸳鸯并不是终身相伴的代名词。   栖息于山地河谷、溪流、苇塘、湖泊、水田等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食昆虫等小动物。繁殖期4~9月间,雌雄配对后迁至营巢区。巢置于树洞中,用干草和绒羽铺垫。每窝产卵7~12枚,淡绿黄色。
分布
  鸳鸯多在东北北部、内蒙古繁殖;东南各省及福建、广东越冬;少数在台湾、云南、贵州等地是留鸟。福建省屏南县有一条11公里长的白岩溪,溪水深秀,两岸山林恬静,每年有上千只鸳鸯在此越冬,又称鸳鸯溪。是中国第一个鸳鸯自然保护区。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鸳鸯湖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种,鸳鸯因此被尊为上饶市的市鸟)。
保护级别
  中国II级重点保护动物。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翠鸟:

! X% U5 d% R- V v, W c; B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8 @4 f1 V% a' s) j5 S2 h4 b3 M

我也凑个份子发个小翠图给大家喽喽眼哈哈

+ U6 U0 b0 _* M* k! u+ _

 

TL53Rgh4.jpg
NdQHmfMb.jpg
8 E: l4 A; b" i5 e& b

吴老这图小翠照的漂亮!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River kingfisher

8 E" o1 v1 e3 B3 z, {6 R

生境:溪流、湖泊、江河、鱼塘。
捕食:飞行俯冲到水面用尖嘴捕捉鱼、虾。
食物:鱼、虾、水生昆虫、甲壳动物。
体型:全长15厘米左右。体重21~30克。
习性:常见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长时间站立于近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心观察,发现小鱼浮至水面,俯冲到水面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在沙堤或泥崖挖掘隧道式洞穴,在其中产卵,喂养幼鸟。因独特的捕食方式,俗称"打鱼郎"。
分类: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
分布:云南各地。中国东半部地区。

3 `$ d6 c% b! C7 \7 s

【物种名称】翠鸟   【中文别名】鱼虎、鱼狗、钓鱼翁、金鸟仔、大翠鸟、蓝翡翠、秦椒嘴   【科属分类】 鸟纲(Aves)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翠鸟科(Alcedinidae)   西方象征幸福的的青鸟指的就是翠鸟。
外形特征
  全世界蓝耳翠鸟约90种躯体短肥的独栖鸟类之通称。喙大,多以鱼为食,体强,长约10.45公分,羽衣鲜艳;许多种类有羽冠。腿短,大多数尾短或适中。头大与身体不相称,喙长似矛,翼短圆,3个前趾中有2个基部愈合。翠鸟的整体色彩配置,十分鲜丽。头至后颈部为带有光泽的深绿色,其中布满蓝色斑点,从背部至尾部为光鲜的宝蓝色,翼面亦为绿色,带有蓝色斑点,翼下及腹面则为明显的橘红色。喉部有一大白斑,脚为红色。一般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中国的翠鸟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 翠鸟的嘴长而尖且粗厚,头大尾短,脚亦短。是常于水边出现的中型水边鸟类。[1]
分布范围
  广布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为留鸟。
生活环境
  翠鸟常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的带翠鸟、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以鱼为食,营巢在岸旁洞穴中或在沙洲打洞为巢,热带种类在白蚁丘内打洞。
生活习性
  翠鸟性孤独,[2]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和芦苇也常常停息在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等,因而又有鱼虎、鱼狗之称。而且,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水中捕鱼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翠鸟的捕鱼本领几乎是百发百中,毫无虚发。
生长繁殖
  中国南方的翠斑头翠鸟鸟繁殖期为每年4~7月。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这些洞穴鸟类与啄木鸟一样洞底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翠鸟羽毛美丽,头顶羽毛可供作装饰品。但喜食鱼类,对渔业生产不利。   翡翠鸟巢
种群现状
  翠鸟亚科(Alcedininae)的种类喙窄,会扎入水中捕捉小鱼,许多种类也捕食其他小型水生动物;如旧大陆的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和北美的带翠鸟(Megaceryle alcyon)。笑翠鸟亚科(Daceloninae)的种类喙宽,不常水栖;如澳大利亚的笑翠鸟(kookaburra)以昆虫、蜥蜴、蛇和其他小动物为食。东南亚的赤翡翠(Halcyon coromanda)会在石上敲碎蜗牛,以食其肉;翡翠(H. miyakoensis)在河南境内2000年发现过后,至今未再见。在有的分类系统中,翡翠类划归翡翠科(Halcyonidae)。

4IE1sPrM.jpg
qURImN2L.jpg
9Tl4lDiF.jpg
rlHhfpFE.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雀:

$ C" P P' o2 @7 }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躲树后这个不知道了:

; x2 U2 k4 T; e: R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 a1 `; E5 H" n/ F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c0 P1 \, g' J7 M8 o9 s. w% q5 s

灰椋鸟(学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主要取食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
中文学名: 灰椋鸟
拉丁学名: Sturnus cineraceus
别称: 高粱头,竹雀,假画眉,哈拉燕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椋鸟科
属: 椋鸟属
命名时间: Temminck, 1835
英文名称: White-cheeked Starling
   
外形特征
  灰椋鸟(图2)灰椋鸟雄鸟白额、头顶、头侧、后颈和颈侧黑色微具光泽,额和头顶前部杂有白色,眼先和眼周灰白色杂有黑色,颊和耳羽白色亦杂有黑色。背、肩、腰和翅上覆羽灰褐色,小翼羽和大覆羽黑褐色,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具狭窄的灰白色羽缘,次级和三级飞羽外翈白色羽缘变宽。尾上覆羽白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内翈先端白色。颏白色,喉、前颈和上胸灰黑色具不甚明显的灰白色矛状条纹。下胸、两胁和腹淡灰褐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白色,腋羽灰黑色杂灰椋鸟(图3)有白色羽端。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仅前额杂有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褐色。颏、喉淡棕灰色,上胸黑褐色具棕褐色羽干纹。 虹膜褐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   体重♂74-95g,♀65-105g;体长♂183-241mm,♀200-240mm;嘴峰♂22-27mm,♀21-27mm;翅♂121-135mm,♀121-135mm;尾♂60-75mm,♀60-73mm;跗蹠♂29-34mm,♀27-34mm。[1]   (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灰椋鸟(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2]
生活环境
  灰椋鸟(图4)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疏林草甸、河谷阔叶林,散生有老林树的林缘灌丛和次生阔叶林,也栖息于农田、路边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中。[1]   平原地区常结群活动,在山区多活动于开阔地段,接近农田、水田的林缘。飞行迅速,整群飞行。鸣声低微而单调。当一只受惊起飞,其他则纷纷响应,整群而起。[3]
生活习性
  灰椋鸟(图5)在中国东北、华北等北部地区主要为夏候鸟,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为冬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开始迁至北方繁殖地,秋季于8-9月份即开始集群南迁,迁徙时常集成大群。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昆虫种类主要有鳞翅目幼虫、螟蛾幼虫、蚂蚁、虻、胡蜂、蝗虫、叶甲、金龟子、象鼻虫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秋冬季则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主。   性喜成群,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息时多栖于电线上、电柱上和树木枯枝上。[1]
生长繁殖
  灰椋鸟(图6)繁殖期5-7月。营巢于阔叶树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树洞中,也在水泥电柱顶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营巢。通常成群到达繁殖地,4月末5月初开始分散成对,5月初至5月中旬即开始寻找巢位筑巢。有时在繁殖期间亦见有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的,未见有明显占区和种内竞争现象。巢呈碗状,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草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羽毛和细草茎。雌雄鸟共同筑巢,每窝产卵通常5-7枚,偶尔有多至8枚和少至4枚的,1天产1枚卵。卵为长卵圆形,翠绿色或鸭蛋绿色,大小为28-30mm×20-22mm,平均29.2mm× 20.8mm。第四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有时雄鸟亦参与孵卵,孵化期12-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
经济用途
  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应注意保护。[1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们小时候叫它:牛尾燕、黑鹂哥儿:

% t1 @# W# u" ^" J$ j) b- x, \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3 D3 d5 [! W( k0 w

 

! n1 S7 s( V( g! ~5 W

上图均为吴老原创图

( ^/ ?* \3 v5 }( N& V( q3 @

美丽的黑卷尾!!

3 \5 J$ n7 _0 z- {# d0 @# S

 黑卷尾

5 O$ E3 J% o; ]. S1 x

  黑卷尾别名:黑黎鸡、黑龙眼燕、黑连   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英文名:Black Drongo   分类:雀形目、卷尾科   外形:黑卷尾体长约27厘米。通体黑色,尾长而呈叉状。幼鸟上体与成鸟相似,次级飞羽的先端缘以淡色,翼缘杂以白斑。下体黑色无金属辉亮,自胸以下的羽毛具有淡色近白的羽端,向后更显著。虹膜-红色   习性: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或在竖立田野间的电线杆上,一见下面有虫时,往往由栖枝直降至地面或其附近处捕取为食,随后复向高处直飞,形成“U”字状的飞行。它还常落在草场上放牧的家畜背上,啄食被家畜惊起的虫类。主食各种昆虫及幼虫,如蝗虫、甲虫、蜻蜓、胡蜂、金花虫、瓢、蝉、天社蛾幼虫等。它的叫声为嘹亮的金属声音,活跃多变,还能模仿他鸟鸣叫。   黑卷尾性情凶猛好斗,特别在繁殖期间,常常双双起飞,用嘴啄击,用翅扇打,使入侵者仓皇而逃。有时碰上较大的老鹰,它还会联合红尾伯劳协同作战。但其实黑卷尾和红尾伯劳的合作只是暂时的,敌人一离,它们就各自站在各自的枝头,宛如陌路人一般。   繁殖:繁殖在6—7月间。巢以高粱秆、草穗等、以及蛛网网丝等织成浅杯状,常置于榆、柳等树巅,细枝梢端的分叉处。卵每产3-4枚,卵为白色,而杂以紫色块斑,其上更缀以赭色,尤其在卵的钝端。   分布范围:伊朗至印度、中国、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常见的繁殖候鸟及留鸟,见于开阔原野低处,偶尔上至海拔1600米。亚种albirictus于西藏东南部;亚种harterti为台湾的留鸟。迁徙鸟中亚种cathoecus繁殖于吉林南部及黑龙江南部至华东、华中并青海、西南、海南岛及华南;迁徙经中国东南地区。

9 w" M* f' g0 j

  详看可点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73&Id=625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鸠?

. [1 l6 T) I) R* i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上图为吴老原创图

9 C4 B; K9 `8 u2 E3 p' o" ]

 

- O; k& ?$ Y/ q3 _- h

 

& ` a' J% S% {/ R g b

是的前辈!还是不太常见的山斑鸠!(常见的是珠颈斑鸠)

9 S+ e, b8 Z. ?4 ~


  山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鸠鸽科斑鸠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鸟,也叫山鸠、金背鸠、金背斑鸠、麒麟斑、麒麟鸠、雉鸠、棕背斑鸠、东方斑鸠、绿斑鸠、山鸽子、花翼、大花鸽、大花斑。包括两个亚种,分别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和中亚地区,冬天大部分种群会迁徙到印度、东南亚和日本南部等南方地区,有时山斑鸠也会出现在欧洲的西部和北部,以及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在中国,山斑鸠分布在北自黑龙江、新疆,南至西藏南部、海南的广大地区。

+ h; p( L, x0 p

  中文学名:山斑鸠   中文目名:鸽形目   中文科名:鸠鸽科   中文属名:斑鸠属   中文俗名: 斑鸠 金背斑鸠 麒麟鸠 雉鸠 麒麟斑 花翼 棕背斑鸠 东方斑鸠 绿斑鸠 山鸽子   同物异名: Columba orientalis Latham, 1790山斑鸠  拉丁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拉丁目名:COLUMBIFORMES   拉丁科名:Columbidae   拉丁属名:Streptopeli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atham, 1790)   英文俗名:Oriental Turtle Dove   描述:中等体型(32厘米)的偏粉色斑鸠,成年个体体重约260~400克,起飞时带有高频“噗噗”声。与珠颈斑鸠在食性、活动区域、夜间栖息环境等方面基本相似,外表区别在于颈侧有带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大。   虹膜-黄色;嘴-灰色,质软;脚-粉红。
分布
  山斑鸠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亚、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北方鸟南下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且分布广泛。亚种meena在中国西部及西北部为留鸟;指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至中国东北部大多数地区的留鸟或夏季繁殖鸟;orii为台湾的留鸟;Agricola见于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春季成大群途经中国南部。于喜马拉雅山脉分布至高海拔。
习性
  成对或单独活动,多在开阔农耕区、村庄及房前屋后、寺院周围,或小沟渠附近,取食于地面。   食物:多为带颗谷类,如高粱谷、粟谷、秫秫谷,也食用一些樟树籽核、初生螺蛳等。   叫声:叫声为悦耳的kroo kroo-kroo---kroo。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JoFddPUY.jpg
发表于 2010-6-5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友是圆南门西部向北兼c型绕福海西部绕湖一周从福海东出来向东沿小河道出最后从南门出来,
发表于 2010-6-6 0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澡身浴德景区附近,没再往西北景区走走?那里更原始些,动物也更多些。这种活动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老师是专业人士,望远镜莱卡的,温湿度计随包背,时刻在记录着:

1 {3 o" R' |4 ?9 u5 o) h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圆明园观鸟所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6:46 , Processed in 1.21035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