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燕,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及周边地区。但是,从《史记·燕召公世家》的记载可知,召公一直留在西周王朝辅佐武王、成王和康王,并没有去封地。由于燕的史料不详,以至于“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中间全部阙如。 " r5 e6 O6 G* Z, x3 N) E! X; _' G4 [. f
 6 L; f2 L. m3 @$ g" k: f) K' H
(琉璃河西周燕都城址平面示意图)
; `- \% A( P& D' @
1 n; k' y5 F' Q/ C* U0 r, |: Q一九六二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和北京大学邹衡教授在房山县琉璃河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商周文化遗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过多次发掘,在遗址中部董家林村发现了周初燕国城址。 9 z% D: r, I3 D, t/ Q8 W
 ' M+ X# @! e1 E
(琉璃河西周燕都城墙夯土)
\3 H/ o, T9 x) o# t5 e
3 i! J6 I, d. N" D在距董家林古城址东南约800米的黄土坡村发现了墓地遗址,共清理发掘出墓葬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其中大型墓葬10余座,最大的有四条墓道,深达11米。
1 [: h4 {/ x$ l" X
+ `0 L; n! X. q! B(琉璃河西周燕都东城墙下的排水沟) - x. G+ o2 ]4 S# n `1 Y
一九八六年,在M1193号大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青铜器:“盉(he,音和)”与“罍(lei,音雷)”。因为这两件青铜器的主人名克,所以被称作“克盉”与“克罍”。
. J: O q+ b" B0 j* _- M 1 R# p* L! G y" }4 \
 克盉:通高26.8厘米,口径14厘米,器型为侈口方唇,直颈,管状流,兽首鋬,鼓腹分裆,前有流,后有鋬,有盖,鼓腹分裆,下有四柱足。盖缘和颈饰鸟纹,以雷纹为地,盖内器口内侧同铭43字。 2 R1 `+ y/ d6 A) E& G# ?9 @" t3 h; \% I
7 ^7 d* i: g h$ C 克罍:通高32.7厘米,口径14厘米。弇口,圆肩,鼓腹,圈足,有盖。双兽首耳,衔环。一侧下腹部有一兽头形鼻,盖及器身肩部饰圆形涡纹,颈部及腹部各饰一凸纹和凹弦纹,盖内和器壁内有相同铭文43字。
" Z' I) ~5 Z. n3 [$ v7 X' _4 W8 T, T 这两器的铭文可释读为:“王曰:太保,隹乃明乃心,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令克侯于匽,使羌、狸于御髟。克口匽,入土眔又(有)司,用作宝尊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令克侯于匽”,“匽”是燕的本字。
" G; |6 \# w# E" T 5 Q3 b, s7 v3 A' Q3 w( F
(克盉鋬手)
1 \# }& A( f" U1 R" }/ l6 S3 ^; H 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口族、口族、口族、驭族、微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 F$ O2 T% z* E/ @% S2 i9 p 1 F* H# K; f# W( M- C. [3 ~" ~! V6 ?, {
(克盉管状流)
% ~, c4 E, c6 h' g) N7 S* p1 n4 u a 这两件青铜器的出土,揭开了长期以来存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召公本人虽然受封,但留在王朝任太保,并未前往燕国就封,而派长子“克”就封,是为第一代燕侯的历史事实,填补了《史记》的空白。证实了琉璃河黄土坡墓葬即燕侯家族的墓葬,董家林古城址即燕国都城的遗址,这也是北京历史上有实物文字可证的最早的城,距今已有3053年! 9 s+ A* J; u) n& n! L% m
 (克罍器身纹饰)
: c- S: S6 J6 Q5 F ^- i* H#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