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普通民众而言,其实缺乏的是对圆明园的关注,而非圆明园的研究.
0 g! s8 F' K2 ^$ H2 _4 a就譬如说例举两张西洋楼或清漪园的同一角度不同时间的老照片,很多人并不会察觉细节,反而觉得差不多呀?
' K( H: G5 C$ S$ T- C而实际上专门研究的人就会细致分析比较.重点在于关注与不关注.
1 ?5 c5 L+ u2 C% J! k! S
1 D; D6 z3 H, k, O6 s' x" Q1 V区别于故宫、颐和园等尚存的历史遗迹,圆明园已经不存了.作为关注者来说,应该让更多的不关注者开始关注. 9 [( t' J3 d" }# f2 c5 }
但我觉得现在很多情况是,专家们有时注重研究,过去还局限在国内,就自己馆藏的东西翻来覆去的看;
* Q( E. D+ [/ S9 w" c3 R9 ^' q现在开始海外寻访,这是好事.但意在"寻访",而非媒体认为的"寻宝". " j5 h" x! c3 N6 X
而其实媒体是让普通民众开始关注圆明园的主要途径. ; K# i9 J, C: I' l* I1 t. `* C
' ?9 C/ E- M$ d7 ]! q我始终认为圆明园在宣传方面的力道不足,即使是本次海外寻访活动,虽然前后新闻报道不少,但其中不乏有传统的认识错误,不但没有纠正,反而成天在主流媒体播放.名人效应不足,像红十字会、希望小学等这种爱心工程,名人的参与极大的促进了普通人参与的热情.作为企业产品来说,明星参与也是常见的宣传方法.相对的来看,故宫、颐和园或许没有明星"代言",但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其自身,他们都还存在,有时无需代言或宣传,人们来到北京都知道要去故宫、颐和园;再说"红学",曹雪芹早已隐没于历史,红楼梦也非完整存在,但民众对红楼梦的关注却始终存在,研究的人多了,就成了一门"红学".不研究的人也会关注,因为红楼梦是有故事的,无论是纸面的著作还是影视剧,普通民众都可以从身边非常多的机会接触到.前几年的刘心武说红楼,则再次掀起了普通民众的红楼热. # }! Q, s+ P, D, L8 L- T
: q# Q( ?7 u1 ?8 v
回说圆明园,自80年代以来圆明园的书籍屈指可数,有价值的价格不菲,不适合普通民众的阅读.80年代还曾出过几期圆明园学刊,但后来一度停止.近两年看到貌似又开始出了,但找了下淘宝、孔夫子,无此学刊可购.只有早先的五本.关于圆明园的电视或电影更是稀少,纪录片也几无可见,只常常在一些片子中作为配角出现几分钟而已.圆明园近期的一些活动,更是见不到有号召力的人物出现.所以有些时候不是让人们知道真实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而应是让人们知道曾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有什么、圆明园有发生什么、圆明园里都有谁,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告诉民众真实的圆明园为何.
G' F2 I5 z) ?- |9 G 6 l% ~% i8 i5 V% ^! A+ P
不过,这话说的容易做起来是十分不容易的,正如我总是想告诉别人:女史箴图并不是在圆明园内被劫掠的.但似乎没有多少人会听我的话,因为自我小时候开始,就从书本、老师、身边的各种环境中被告知: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是在圆明园被劫掠的.错误的思想一旦形成,想要纠正往往要比产生错误更加困难.所以就圆明园来说,或许少数人所知道的圆明园是不够的,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圆明园是不对的,若要平衡人数的多少,就要双方互相的融合.有时候我不论版权的贴出许多老照片,其实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无论他们看完后是如何想的.我能做的仅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