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轿迎亲是我国传统的婚娶礼俗,关于旧时花轿很有一说。 旧时的花轿
l- z) r4 j: }; P7 ?2 Y 我们现在看到的花轿,虽披红挂彩,但毕竟简单。而旧时的花轿在制作上是大有讲究的,其尺寸、饰物都有一定之规。一般来说,旧时的花轿分“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硬衣式属于豪华型:全部木结构,一尺六寸见方,高六尺(尺寸与吉祥的“六”字相合);轿身造型为四方四角出檐宝塔顶,四角翘檐各立一只展翅凤凰,口含琉璃珠穗;轿底下垂三尺六寸红绫彩球,挂铜铃;轿身四边精雕细缕,彩绘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图案。软衣式则属于普通型:轿框罩以红色绫罗帷子,绣有金鱼闹荷花、丹凤朝阳等图案,色彩艳丽红火。 6 y+ |: R7 ~* X( \# z9 U9 t
当然,旧时有势力者会建造不同于一般的花轿供自己使用,以显与众不同。如南宋孝宗大婚时,为迎皇后曾专门制造过一乘“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并用朱红漆的藤编成痤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帐、软屏夹幔,外有帷子和门帘、窗帘。据说,这乘“龙肩舆”是史籍可查的最豪华的花轿。 8 C( f% W+ U3 Z
新娘乘花轿的由来
# b7 M2 m! A O( A: C% r9 |% u 用花轿迎娶新娘是我国旧时的婚娶礼俗,可民俗学家考证,这种礼俗并非自古皆然。民俗学家说,“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是晚唐五代时期的事,之前无论官民,结婚都是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而唐朝还明确颁令禁止士庶乘轿,只许皇家及朝廷高官使用。所以说,唐朝以前的人结婚,是没有花轿可乘的。 3 B9 C5 U9 {( f5 ?
民俗学家通过《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著作认定,花轿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北宋中期,当时汴京有用“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俗,宋廷南迁后,“花檐子”被花轿代替,花轿迎亲逐渐时兴,其后一直传承下来。
! z6 D4 z& s. Y; o 不过,论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花轿迎亲显然不及车马方便,从舒适和排场角度看,花轿也比不上车辇。缘此,古人迎亲礼俗,从车马到花轿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一直为民俗学家所疑惑。
7 S9 O/ x3 k3 P9 ] 旧时花轿迎亲的礼仪
( B$ p7 Z% {7 @5 b T* m 现代人们在婚礼上用花轿抬新娘,不过图个欢乐喜庆,没有多少讲究,可旧时花轿迎亲,礼仪多多。
8 g& o' b2 a& b# q' j9 a 旧时,娶亲那天,一大早,轿夫就要把花轿抬到男家,谓之“亮轿”,其目的是告诉别人要办喜事了。待上午八九点钟(巳时)吉时一到,在一片鼓乐声中,负责迎亲的人要拿一盏油灯在喜轿里晃几下,这叫“照轿”,意思是以火除祟。“照轿”过后,还要在轿中放上一个“旺盆”(就是火盆),预祝新人以后生活兴旺。所有这些完成以后,花轿才能出发。 ( R/ `$ F y' n; q- y4 N
花轿来到女家,要由“全福人”(即丈夫、子女齐全的人)的娶亲太太、送亲太太到新娘房中扶新娘上轿,或由花轿中的小轿(子轿)将新娘抬入,或新娘由红毡上走进轿内——总之,新娘双脚不能沾娘家泥土,以免把娘家财气带走。 新娘上轿,放下轿帘,三声炮响,迎亲队伍择新路回走。此时,花轿要尽量挑吉兆路过,如多子街、金元巷之类。如遇坟墓或寺庙,要用红毡在喜轿两侧拦挡以避邪祟。若遇出殡队伍,则男女两家宾客都要高喊“今天吉祥,碰上宝财了”,用“材”的谐音以求吉利。
# I' E; d3 L+ q" z 花轿进入男家门,要从院中火盆上抬过去,象征以火祛邪。落轿时,轿门要正对喜神的方向。有些地方礼俗,新郎在接新娘出轿时要用大力踢轿,以向新娘示威,想让新娘以后顺从自己;而新娘也不示弱,在跨入房门时用脚狠踩门槛,象征要压倒新郎。 * \. g: d: q5 i$ @6 I* S% v1 A- c
大姑娘上花轿
( K8 ]7 j4 n& A- J( k
特殊的花轿——棉轿
. Z ]( F- m. X9 `1 k. _ 旧时还有一种特殊的迎亲花轿——棉轿。棉桥似一把大藤椅,四面围以青布帘,座上一条棉薄毯,两根青色竹竿穿过轿两侧。棉轿的乘坐者是再婚的寡妇。旧时人们蒙昧,以为寡妇已经坐过一次花轿,大紫大红的日子已过,再嫁就只能坐青布青帘萧疏色调的棉轿。
- h$ j: b2 u; o; F6 p, q 实际上,旧时寡妇再嫁,往往只能半夜悄悄进入夫家门,连棉轿也不能坐。有些地方,甚至女人被纳妾也只能坐棉轿。因此,旧时夫妻吵架,妻子爱说“我是花轿抬进门的”,意思即我明媒正娶,你奈何我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