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前自然现象会发生异常变化,就是地震异常。如通过仪器可以测量地应力、地形、地磁、地电流等的变化,可以直接观察到地下水状况、动物反应的异常,临震时会有地声和地光,有些大震前会有频繁的小震。我国学者还最先提出“地震影响气象”的概念,即大震区震前一到三年往往是旱区,并在中期预报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问题在于上述异常的原因并非全与地震对应,有上述异常不一定会有大震,而有些大震前并没有异常现象。异常往往是事后回顾、总结出来的,因此无法作为地震预测的科学依据。我国虽然并未象美国那样明确放弃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的研究,但实际上目前在做的也是长期或中期预测的研究。即使最近披露的一些学者对于汶川大地震曾有预测,也是在一个大范围和较长时间段内的预测。在应当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这些研究的同时,也要看到能够非常准确地预测大地震所发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 T% t {/ u) k9 t" V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专业人员预测出来了,是否要向公众预报,就成了发布者(在我国是政府而不是地震台,与天气预报不同)的难题了。地震的“虚报”,即有预测而事实没发生的概率特别高。资料表明,曾对汶川地震做了较准确的趋势预测的专家,用同样方法作出的“虚报”更多(当然他们没有责任)。这就有一个政府是否采信的问题,且一旦采信并公布,如为事实的“虚报”,损失绝不比发生小。象大家熟知的海城大地震,当时根据事先发生数百次小震(并不是所有大震都这样)的情况,专业人员提出预测并报政府,报还是不报倒成了难题。还是当时辽宁省革委会主要负责人毛远新拍板“报”,结果大震真发生了,损失降到最低,可是他自己回忆也捏着一把汗,怕留下“辽人忧地”的笑话。总之,对于地震,百姓还是重在“防”和“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