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66|回复: 9

一环游和瓮城游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2-16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 y0 t/ X$ \1 o; e2 j3 G: B

一环游和瓮城游fficeffice" />

3 q8 i' n% G/ T( K2 h' a

孙柏龄

4 X. T) s4 I/ Y( W5 T

现在北京城越建越大,已经有五环、六环了。坐在大巴上沿着高速路逛京城,真是一种享受。可是您能准确地告诉我,一环在哪儿吗?

7 V6 V& [% v8 p, `3 _1 [

  上个世纪50年代,我正在北京四中读初中。四中在厂桥西什库,而我们班的小哥们儿大多住在京城地安门、交道口、北新桥、东四一带,所以天天上下学要坐四路有轨电车,也叫四路环行。这个线路从东单经天安门到西单,过西四牌楼到平安里往东拐,到地安门、鼓楼、交道口、北新桥,再往南过东四牌楼,而至东单。基本是围着老皇城绕一圈,这也就是北京的一环了。

4 d& M$ t' R! J9 g) U; A0 p

  当时人们管乘有轨电车叫坐当当,那会儿还是单轨对开,在各大站设局部双轨。一个方向的车要等对面的车进站,再开出去,防止在单轨上顶牛。电车月票是一块五,零票最贵的是4分钱。到了儿童节,孩子们可以免费沿着四路环行坐一圈。这就算是电车公司早年推出的一环游了吧。有轨电车还挂拖车。车速也不快。坐在车上,缓缓经过北京古城的一条条街道、胡同,我们都能叫得出名来,这胡同是清朝大学士刘墉的家、这是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和珍">刘和珍ersonName>君被杀的地方、这里曾经有一口井,是北京的海口之一,有岳飞在这儿镇着呢、这里是郭沫若的家……真是一条胡同一个故事,如数家珍;从鼓楼往地安门开,沿着北京中轴线正对着景山万春亭,每次车过后门桥,一边瞥着窗外什刹海的波光湖影,一边体会着电车过桥一上一下时带来的离心力的感觉,还要地大叫一声;过天安门那段全是双轨,还是在老地砖上开的路,两侧还有草,车开到那里没有声,那叫平稳舒坦。看着毛主席亲手按电钮升起的五星红旗,打心里觉得我们是最幸福的人了。

- {2 d$ Z) K2 |

  由于天天定点坐车,所以和车组的司机、售票员都成了忘年交。他们的服务态度真是好:司机把时间掌握得一分不差,售票员边卖票边给乘客递毛巾、说快板、讲北京的故事。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就学到了讲礼貌和许多知识。后来这个车组的师傅调到七路有轨电车(即现在107路无轨电车的前身,从东直门到西直门),正巧还是这个点,我们也都跟着乘七路了。他们还是那么认真、热情地工作着。我们知道他们每得50篇表扬信,胸前就能多佩一枚小金五星。我们说少先队员就要表扬先进,于是总在意见簿上给他们写表扬信,天天看着我们心中偶像的胸前是不是又多了颗小五角星。

$ y) I- Z* e4 O

  那会儿东直门、西直门的瓮城还没有拆,给七路电车在终点调头用,平常人不让进,显得神神秘秘的。由于我们和师傅们关系处得好,得到了这么点儿特权,常常是到家了该下车不下,还要多坐几站到终点,坐在车上到瓮城里兜一圈,来个瓮城游。进了城门洞,沿着老城墙转,看着窗外丛生的枯枝败草和古朴雄浑的高大箭楼,仿佛进了古战场,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

# R, l9 u2 l8 a5 D

  到了礼拜天,售票员叔叔还自掏腰包买门票,请我们一起到北海公园游玩。在五龙亭、在九龙壁,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快板、听故事。那会儿人和人的关系可真是既简单又淳朴呀,以至于后来我们都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一碰到还在开无轨电车的老朋友,都要打个招呼、聊上几句呢。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2-18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老先生更多的作品
发表于 2010-2-16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约要够70岁,才有资历讲述这个故事。东直门,西直门,全都化作了地名,在牌子上边挂着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65。回忆起旧时北京有太多可写,与朋友交流。,老舍有一句话:“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这话一点没错儿。

发表于 2010-2-21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美好的回忆,给老先生满酒了~~~~!
发表于 2010-2-21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美文,那时的老街坊比亲戚走的都都近,因为天天都在一起,连油盐酱醋都互相使,现如今各家防盗门一关,多年来连对门姓啥都不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2-21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S/ C5 Q$ z5 b" a2 t9 e. V

难舍的胡同情结、和谐的邻里关系fficeffice" />

. ]$ H5 v, R8 a5 A% r% W. Z: s

 孙柏龄

+ h6 K+ o# C1 J! V6 u' G/ k

北京的胡同文化可不光是四合院文化。和谐的邻里关系、深厚的胡同情结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胡同里的“院儿”两头少中间多。达观贵人的大小四合院总量相对少;一、二十户、甚至更多户的大杂院也不算很多;更多的是住着三五户、至多十来户、配置得各式各样的小院儿。随着城市危旧房改造工程的推进,小院少了,连接这些小院的胡同也越来越少了。拿交东危改小区来说,整条的土儿胡同消失了、花梗胡同剩下南边半截了、香饵胡同从中间一劈,北半边没有了,就剩下南半边了,代之而起的是座落在一环以里,十来层高的一片楼群。

" O7 m5 g7 s$ r6 ]" f4 W) D

居民的住房宽敞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那种以小院和胡同里人际关系为代表的胡同文化怕也随着搬进楼房而淡漠了。胡同文化是深藏在大门和门墩后面的,是在一个个门牌之间历经几十年、上百年逐渐形成的,已经成为世人公认的地域性民俗,能不让人怀念吗?

& V& \5 [; Z& _

北京人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热情、幽默、仗义、讲理,对己有诸多的“理儿”约束着,对人也按着“理儿”的标准来衡量着。拿“院儿”里的事来说,不少邻居都是一住就是几十年、几辈儿人都朝夕相处在一个院子里。街坊们彼此相称,不是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张">张ersonName>先生、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李ersonName>小姐,而大都是随着邻居家的辈份排行称呼,彼此都是张大爷、李二婶儿、三哥、四嫂的这么称呼,也有从小就叫人家小名的,一直叫到年过半百了,也不待改变的。和平辈儿以上彼此聊天,相互必称“您”,哪怕是吵嘴抬杠呢,也得在“你”字下面带着这个“心”,而且边吵边逗乐子,即撒了气,也捡了乐儿;对长辈的称呼,即使老人不在跟前儿,也得说“怹”,要是直呼“你”或“他”了,那肯定出了大矛盾,伤掉了那个“心”。

( i; o) D4 J& a( a" t

小院儿本来都不大,唐山大地震之后开始自盖地震棚,又常年的增人,可没地方扩张房子,所以院子里加盖了不少小房。这么一来,邻里之间,门对门的也就是两三米的空地儿,左邻右舍一墙之隔。一个院里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好的歹的,大伙儿都是知根知底。自家打架,爱面子的最怕对方嚷嚷,“你小点声,让人家听见,捡笑话呐!”;在“吃”的方面,现在虽说都已经不错了,可谁家做点新鲜稀罕的吃的,也还是盛出一盘一碗的,让街坊都尝尝。您白天上班,家里的事尽管放心。前些年家家户户还生蜂窝煤炉子的时候,白天准有人帮您加块煤、封好火,下班到家一壶开水在火上靠着,封着的火打开就用;赶上您正在班上变了天儿、下起雨来,回家您看吧,您早上在院里绳子上凉的衣裳、被子、窗台上怕淋的东西,准有人帮您收拾起来了;今儿个孩子发烧上不了幼儿园了,没关系,您就把他搁到对门大妈家,您上您的班,一天下来吃药、喝开水、盖好被子捂点汗,都给您安排的好好的,到晚上也许这孩子的烧也就退了呢……

+ N* v8 ~+ u3 ~, @

在同一条胡同里住着,就像老舍先生《四世同堂》里所描述的,既有大学教授、演艺明星,又有职员、买卖人,也有工人、服务员。上班去,各是各的角,回到胡同、回到院儿、回到家,彼此都是街坊邻居,无贵无贱,买东西去的是同一个商店,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甚至同一个班念书,一起摸爬滚打。大伙都注重教育自家的孩子,跟人打架,大多数家长都是得先数落自家的孩子,要是有个别的大人老说人家的孩子,准得背上一个“护犊子”的坏名声;北京人最尊崇老人孩子,甭管您多大的“派”,早上起来一出屋,在院里、在胡同,也甭管碰见多“卑微”的长者,也要主动打招呼、问声早。看见孩子打架都得给拉扯开,说两句;多少大作家、大演员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淀出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拿钱是绝对买不来的;最让外地人交口称赞的,莫过于在胡同口打听道儿时,受到的那份热情指点,“您往南走,过几条胡同再往东,看见什么什么标志,再往哪哪拐”,“您坐多少路公共汽车,坐几站下车,别动地方,再换多少多少路电车……”,真恨不能自个儿给您送过去。有时看您走错了方向,准得追着喊着,让您别走那冤枉路……

$ m( c8 I; c% Y* {" x: a( ?7 k# F* }

这就是北京人,这就是北京人的好习惯、好传统,要真细说起来,还多着呢。这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胡同文化,与钟鼓楼、什刹海都融汇在一起了。搬到新楼里,老北京最割舍不掉的,就是老胡同、老院儿、老邻居,他们盼着什么时候跟老街坊的重逢。胡同少了、小院儿没了,这种好的文化传统可别逐渐消失呀。祝愿北京人把这些优秀的邻里关系、祝人为乐的精神带进新的板楼、塔楼、新的小区里。让北京人把美好的记忆注入到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之中。

6 F# Y7 ^( B( R: Y) a/ I2 R

 

5 A$ G. N0 Y, a& M# Z* {0 f' _

 

发表于 2010-2-19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写的真好呀,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北京的爱,真情实感的。光看文字描述,脑子里就能浮现出那画面,很生动,只可惜没有亲自经历一次的机会了。希望您老还能多写些,给我们再来段时光之旅。
发表于 2010-3-3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车过后门桥,一边瞥着窗外什刹海的波光湖影,一边体会着电车过桥一上一下时带来的离心力的感觉,还要地大叫一声;”

6 |) T Z8 ~; K0 \4 U! I1 _* x! w3 s2 U

 

2 W( D4 D& g* y% f9 [* e! |0 o

同感,感觉很好,一辈子也忘不了。

发表于 2010-3-24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环游的故事,引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6 @ m# Y6 p% d, U

     我记得当时在一环上跑的是4路环行汽车,用的是大斯柯达公共汽车,那是北京第一个环行车。现在的北京人只知道有二环,对一环是没有印象的。这个线路从东单经天安门到西单,过西四牌楼到平安里往东拐,到地安门、鼓楼、交道口、北新桥,再往南过东四牌楼,而至东单,围着老皇城绕一圈,这也就是北京的一环了。

- A$ e+ D; a/ O6 m! e$ }2 f8 i" r1 a

     谢谢北吉祥胡同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16:03 , Processed in 1.15011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