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留住了胡同就是留住了北京的血脉。” ———小石仓胡同危改设计师 黄汇 之前在《石阶上的舞者》这本书上看到了关于小石仓胡同的介绍,觉得保留胡同脉络的危改小区很有新意也很迷人,于是我决定星期六和小妞一起去看看。谁知小妞睡过头了,我狂等也不见人来,只好自己先去找这个“小石仓胡同”。 不骑车很多年的我迎着还算和煦的春风顶着不怎么耀眼的太阳嚣张的奔驰在西直门立交桥上,刚走到桥顶,猛然间发现东北角冒出一片飞檐的楼房,心中不禁狂喜,没想到呀,还没蹬踏破铁鞋呢竟然就让我发现了,于是一路紧蹬慢倒,待等骑到一抬头,哟,“桃园二区”,再探头进去,发现根本没有书上画的小门脸,八成是我走错了,于是问了一个坐墙角晒太阳的老奶奶,方知道原来小石仓在何处。 小石仓胡同危改小区和别的危改房不同的是,设计师黄汇没有把胡同夷为平地然后盖起一幢幢整齐如积木的楼房,而是保留了原来胡同的脉络,也就是说我们在这小区里走的每一条甬道,都是原来小胡同的路,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单元门,都是原来老街坊门口贴着春联的木门,甚至每个楼中相邻的几户人家,也是原来几十年的老伙伴或是家人,这种设计这种胆大的保留了胡同脉络的理念,想想都已经觉得很浪漫了,然而当我走进这小区的时候,才真的觉出一种不在这城中的震撼,处处有鸟叫,有鸽笼,有蔓藤缠绕的凉棚,有合抱的大槐树,这完全不像是在喧嚣的西直门侧,虽然是楼房,却不觉得疏离,处处透着一种老街坊的味道,安安静静的却不冷清。 我一边拍一边来到一个小院前,说是小院,其实也只不过是一楼门前一块空地,有位坐轮椅的老奶奶和旁边打毛衣的阿姨,好奇的看着我这个突兀的访客,我笑笑,跑过去举起手中的书,“我是看到这个书上有这个小区才跑来看看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可爱的小区。”阿姨很是和善,给旁边说话不方便的奶奶解释着,奶奶急忙比划着,“这房子不好,这房子不好。”搞了半天,我终于明白老奶奶说的是这房子太小了,奶奶还说让阿姨把家里门打开让我看看,于是我就这样进了人家。 家里还有个爷爷,更是奇怪的看着我,我跟他解释了下来意,爷爷说“是啊,这房子太小了,你看,厕所,厨房更小。”打量一下,房子有些狭窄,原来应该有3米宽的实际上只有2.7米,洗澡间和厕所是分开的,洗澡间大概只有一平方米,厕所也只放得下马桶和洗衣机,厨房没放什么东西但已经满满的了。 “这院子啊,设计的挺好看,没问题,就是太小了,老人不喜欢啊。”爷爷说 “那您原来的房子有多大呢?“ “三间,每间12平米,现在这个只有30平米,还不够。这房子还得奖咧,挺好看的,就是太小啦!” 房子确实是很小,不得不说是整个小区的一个超级遗憾,如何在保留住北京的血脉和提升住房舒适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这是我们未来设计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加油吧! 我看见的第一眼,亲眼看到书上的东西难免会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站在门洞里向外看,怎么样,很有站在小院的感觉吧? 弯曲的小巷,贴着春联的大门,小朋友,你是否知道这曾经是老北京最珍贵的胡同呢? 门前的一片空地,在这里遇到了善良的爷爷奶奶和阿姨,谢谢你们! 桃花朵朵开,衬着深灰的屋顶浅灰的墙,四周静谧的像是打盹的老人,我走路都静悄悄的。 老实说,一拐弯看到这一排门,深深的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你觉得,这像是在喧闹的城里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