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9日,在川南古镇李庄的慧光寺门前,四十多位中国文物界、建筑界的专家齐聚于此。一个隆重的纪念活动正在举行。 9 X6 o i$ U/ A
今年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抗战时期,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辗转数千里,来到李庄。1940年到1946年,营造学社在这儿度过了最后的六年时光。从1946年停止工作算起,至今刚好整整六十年。 0 a3 A% p4 Y( Z6 ~: [
在这样一个具有双重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人们回到李庄,纪念梁思成以及营造学社为中国建筑界所做出的种种开创性贡献,缅怀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研究的执着精神。
* C- n" @7 L% I( D0 Q- s 这位老人叫罗哲文,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文物和古建筑专家。 1 x6 G: s0 S7 d) \/ H& A8 O, p" w
六十多年前,他就是从这里考入营造学社,成为学社十五年历史上招收的最后一名练习生。
/ G: I8 m5 [% ^, ^2 U( q
$ ^' [( |# t' _2 s) c. H }3 \5 u& K. C, S; D- `
+ `. {4 A) R& p. f | - q/ T# e% ^! a) t3 ]+ W
|
1 u* O/ e0 h4 V0 O& w/ F
( ~6 T8 D0 A2 [- q9 I: C | ) X4 h) \6 d9 u: ]8 E$ D
| ' Y& p" |* q" I% Z& n
(少小离家老大回,李庄在罗哲文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8 H/ F9 `7 w; s" o$ H+ v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创办人朱启钤。这个由中美庚款基金会资助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第一个以调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己任的学术团体。它试图扭转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建筑的偏见,让古代建筑从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匠之事”一变而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 7 H+ U+ H# |7 C8 Z% |
一年以后,两个三十多岁、有着类似海外留学经历的中年人加入了营造学社,担当起法式部和文献部主任的职责。他们就是梁思成和刘敦桢。
0 p% [7 P( t. A; [' ^4 V. H 在1932年到1937年的短短几年间,营造学社在梁、刘二人的带领下,对现存的中国古建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他们采用现代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学术成果,震动了整个国际学术界。
* N- B6 E+ X5 }# M* i 然而,无情的战火让营造学社的成员们不得不暂别手边的研究,向后方撤离。离开北平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学社最后的六年时光将在一个叫做李庄的川南小镇上度过。 # P2 D3 J: J! {" Z; d/ ]2 J
李庄,是长江上游南岸的一个小镇,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金沙江自宜宾汇合了岷江等水系之后,始称长江。位于宜宾下游的李庄就得到了“万里长江第一镇”的美誉。依靠着发达的水运优势,李庄自古便是四川南部盐粮的集散地,货物中转的重要码头。 8 o' y" u) V! J$ X) q
从1940年开始,随着一批批科研院校的内迁,这个长江边上独自繁荣了一千多年的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 5 U; H: `! M* N1 L: V
7 e: M9 Q$ A( {" V. A
( G2 c# I% {' C
0 @7 j) X$ _5 m
| + s% Z" J* p# l. x
|
$ f% W) B* D7 X8 \6 M j; V
- w2 q- B4 H( g- ] s3 n) s | : g8 d2 E3 C" t; ]
| , @2 v9 m' B" R* z( @6 F4 \. n
(川南古镇——李庄) 9 G6 e/ W8 X2 A' t
5 ~. J) m1 _1 r5 O! F
! o3 h, [7 R4 \8 S' r2 H. Y/ ~6 D3 k) k' n; P+ k
|
n5 S2 f. Z/ g: e$ i8 T
|
- D- }; s! x: K+ C0 w; j- I8 O- Y3 p; P8 g5 ]; w! C% z' @
| . J) S" H* I" e- @6 p
|
+ _3 |% k7 m: y* l, T3 D (李庄民居) z# M0 o( n# o1 n; T5 o/ J
/ k# H2 Y# z0 ^
4 ]: `/ d2 d: j$ o8 V' k, T2 L2 F& U* A E5 ?# T
|
9 |# ^/ i* }& v8 {
|
r, F/ b0 M2 F# {& n9 g* ^' I. R* @1 p( s
|
: N- k N- @( ^, z, ? | ! d4 Z6 ] v- j' c1 D
(李庄慧光寺——同济大学校总部旧址) * J( b5 g7 K6 Y
这些由商人和移民建起来的会馆、庙宇和祠堂,在李庄当地有着“九宫十八庙”的美称。利用这些敞亮的院落,内迁而来的文化机构终于得以栖身。 * W3 O) y: Q; e4 c* k7 a
寄自海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便能准确地送达。小小的李庄镇,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成为那个年代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地方。
. T, n! D$ C, n$ H. S; E 出李庄镇向西是一片地势平坦的庄稼地,曲曲弯弯的田埂间散发着泥土特有的清新。这里就是上坝月亮田,长江边上幽静的世外桃源。
1 v, u/ @8 ?+ q+ z7 B0 Z
8 Q$ l" N* C+ u& z8 r# W2 H" a- b g+ C7 I/ L0 T, D& k3 i: s1 V
4 ~+ U* z/ }) e, }+ A. x& C1 w |
/ |0 }; U; L$ q+ A6 p, N# i. `6 N
| ( O* d$ X) J# \# Z+ h4 v; N9 b
8 T+ [% L+ @) B) z
| 9 `: n/ b+ o( \$ }0 m2 r/ z
|
. e3 B" q- r* Q (李庄月亮田) ( O1 v' a+ B& P% a6 V
在楠竹掩映下的几间民房里,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安顿了下来。
6 ]0 _0 n8 \8 o& S2 h7 A' K0 O1 Q# p7 d, d; K. y4 i
* x- c! u9 n2 V) t" T& ?' u% j" R, U
+ K8 {2 D5 h1 o8 X2 z
|
4 b' E# j) M1 Q2 V
|
: ~9 W5 o9 h" G. E5 E! j; t3 @1 i5 e
| 5 U6 ?9 u) q' b" \: L- b* N
|
6 b8 Z/ ]' a# t9 D; u (李庄营造学社旧址)
, `0 n% U6 R1 p1 K7 n8 O) h 一路颠沛到这里再次集中,营造学社仅仅剩下了五名工作人员。 3 C$ v* ~- o: f& ~, ^% X' {
年纪最大的是文献部主任刘敦桢。这个眼神里透着坚毅的湖南人,早在日本学习期间就把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当作了自己终身的事业。
5 w6 w3 Z. U# q1 f( X m) t1 U" G9 p 年届不惑的梁思成则带着久病的妻子和一双儿女,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让他放弃了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
`# v: F: @# S: W; j9 M/ f* Z j6 Y a 东北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刘致平,此时对云南民居的研究已颇有心得。
9 P9 E$ H7 y: D2 W x9 } 而圆脸庞的陈明达是一个才思敏捷、见解独到的小伙子。
6 p# f6 f- D5 |! m% \ 身材瘦削的莫宗江只有25岁,有着一手高超的绘图功底。
/ H% k* N5 n5 r) U 对营造学社来说,培养年轻的古建专业人才始终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战争时期,在工作条件艰苦的李庄,学社还是毅然决定进行一次招收练习生的考试,补充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