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所以存在“文盲”,正是因为汉字并不简简单单是语言的附庸,像韩文一样的拼音文字。即是说,不仅汉语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亦承载了我们数千年的文明。
7 X8 Y! r- F6 s# o+ \) ^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文字,汉字始于象形文字,这是汉字给世人最重要的印象。我和一位外国友人聊天时,谈起汉语,他告诉我说汉语非常具有逻辑性,比如火山(fire mountain),而当谈到汉字时,他就用了graphic一词,很显然,汉字是象形文字的概念是深入人心的。
( ?! I$ y+ _- ]4 d5 w汉字发明之初,必然是单一的,象形的,如人、水、火等等。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复杂,我们祖先最初选择的并不是造词(此处词不同于英文的单词,而指由若干文字组成的词组),而是使字的结构复杂化,把单一象形的部分进一步组合,进而逻辑化,所以要说的是,不仅汉语很逻辑,汉字亦是逻辑的,而不仅仅是象形。
' w2 Z2 o7 L$ N0 p
每每谈到恢复繁体字的时候,会有一种声音出现,认为如果要恢复繁体字,不如大家都写甲骨文算了。这种论点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隶到楷书的发展过程,其固然有内部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结构和内涵的丰富,然而最重要的是书写的规范化,也就是说主要在于字体的变化,而不是字体结构的变化(我这两个概念可能使用的不准确,理解意思即可)。如果说甲骨文由于数量少,且其内在逻辑性还不很强故而不典型的话,那么从篆到隶再到楷,就表现得再充分不过了,更多的不是内部逻辑的调整,而是笔画的进一步规范。
, V, o! `7 t7 `* U# E! U而对于繁体字和简体字,可以都是楷书,其改变的不是字体,而是内部结构,也就是前述的字内在的逻辑。这一变动就使汉字所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现在很多年轻人看不懂篆体字,其原因最主要的并不是篆书与楷书间的笔法差异,而是在于年轻人对于繁体字的字体结构没有充分的掌握。虽然我们通过玩台湾的游戏,唱台湾的卡拉OK,对繁体字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是浅层次的,符号式的,甚至是需要上下文的。对于一个繁体字,我们可能认识,但我们不会写,为什么不会写,因为我们对这个字的结构没有完全掌握。把这个字用楷书规规矩矩写好了,我们可能认识,而当把这种我们似曾相识的繁体字变为篆书时,虽然结构没变,也就是内在的逻辑没变,但笔画书写,也就是其形式有所变化时,我们马上就不认识了。
, a `9 j3 l, U |! V+ G# S% G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收藏古代玺印,尤其是先秦玺印,要求我们必须拆字,对字的结构先分后拼,才能最终识读。而繁体字原本自认为认识不少,但到此时便感到掌握的层次极底。 最后我想得出的结论是,繁体字到简化字,其规范的不是笔画,而改变的是字体结构,进一步损害了形式虽几经变迁,而内涵却不曾流失的汉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意义上,简化字在完成其短时期内的历史使命后,是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
- N7 ?: {2 Q5 i" E4 r; y补充:关于简体字在古代就曾经出现并且被广泛使用的观点,首先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我们仍要指出,这种简化和使用是一种符号化的使用,是没有动摇繁体字作为最具逻辑汉字的存在的。最后强调一点,文字固然是符号,然而汉字这种充满逻辑的符号,是值得珍视的伟大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