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t北京的伤痛 文章很长,但如果你爱北京,会有耐心看下去的 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建都史。三千多年前的商末周初,燕国就在今永定河西岸的房山县琉璃河董家林村建古蓟城。从贞元元年(1153年)金代建中都算起,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先后在这个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冲击出来的平原上建都。纵观世界城市建都史,在布局、规模、延续时间三个方面,北京无疑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最后硕果,也是世界同时期都城建设的最高成就。
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建都史。三千多年前的商末周初,燕国就在今永定河西岸的房山县琉璃河董家林村建古蓟城。从贞元元年(1153年)金代建中都算起,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先后在这个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冲击出来的平原上建都。纵观世界城市建都史,在布局、规模、延续时间三个方面,北京无疑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最后硕果,也是世界同时期都城建设的最高成就。 元大都的设计与建设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今天,从曙色微名的清晨到灯焰怒放的夜晚,我沿护城河徐行,在七百多年前的元大都梯形城垣下踱步,并攀上直插青云的电视塔向东辽王,我已经看不见业宏伟也残破的高墙灰瓦,看不见古柳依依的护城河,看不见城壕与城墙间的槐树与椿树,看不见历经七个世纪的、环拱着皇宫的九座内城城门和七座外城城门,看不见元代就已经布局好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与街巷胡同格局
元大都的设计与建设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今天,从曙色微名的清晨到灯焰怒放的夜晚,我沿护城河徐行,在七百多年前的元大都梯形城垣下踱步,并攀上直插青云的电视塔向东辽王,我已经看不见业宏伟也残破的高墙灰瓦,看不见古柳依依的护城河,看不见城壕与城墙间的槐树与椿树,看不见历经七个世纪的、环拱着皇宫的九座内城城门和七座外城城门,看不见元代就已经布局好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与街巷胡同格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帮助中国确立了这个城市的格局,将北京从工人阶级占4%的消费城市改造成工人阶级占四分之一以上的大工业城市。1952年,细长街上建于金代的绮丽的庆寿寺双塔北拆除(今电报大楼位置);1957年,外城起门中最大的前有箭楼、中为瓮城、后是城楼的永定门被拆除;1958年,中轴线上的中华门被拆除;1965年地铁开工,内城城墙陆续被拆除;1969年,内城城墙被尽数拆除。至此,就只剩下了九门之首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东便门角楼和两小段城墙了。而东直门城楼被拆除得尤为可惜,这是北京留下来的唯一的明成化年间雕梁画栋阁楼式楠木建筑。
扒城墙时为了清运,专门铺了临时的铁路。老式的蒸汽火车拖走了比它更老的城砖。
北京内城和外城城墙——这些砖石土木写的史书——需要四千万块砖。金代筑城,女真族领袖、海陵王完颜亮几乎征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运土是数万人涿州始,“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当时,参与搬运,烧窑、打造石料、上山伐木制城门的达一百五六十万人。军民死伤无数。“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对开的大门外宝铁钉,正面的大泡钉均镀铜。“一木卧倒,千夫难移”,明代修建城垣所需粗大木料来自云、贵、川、粤等地。砌城墙的砖来山东临清、聊城、河南安阳。皇家宫阙的用料,琉璃瓦在湖南和北京门头沟琉璃渠村烧制,皇宫里墁地的金砖在苏州烧制,花岗石是安徽的,青白石是北京房山大石窝的。而石匠多为河北曲阳人。
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中国人就修筑了最早的城池。中国古代有城必有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公孙丑下》)“城必有郭,城以为民,郭以卫城”,而在“郭”中的“城”与“国”是一体的,倾城就是倾国,城市破即国破。明代北京的城墙庞大坚固,城砖厚13厘米,重达14公斤。清代,为了增加城墙的抗震度和粘结度,砌墙时用糯米、白面、桐油调灰。
胡同——北京古老的城市小巷;城门被拆,必然殃及这些小巷。六百多年前,正是一条条胡同勾连着“内九外七”座城门。现在,在“四通八达”这一规划原则下,北京的胡同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被年作碎砖碎瓦。胡同,明代1170条,清代2077条,1944年3200余条;于今,宽度在20米以下的胡同(含街巷)已不足1500条。
体现“天圆地方”建筑里念的,内敛而又向心性格的四合院,作为一种景观,一种传统,一种生活,一种艺术,它是北京的市徽,是微缩的北京城。今天,四合院的数字在迅速逐年递减。大量的王府、侯门、抱鼓石上雕有小趴狮的簪缨世家的豪宅、庙宇、寺院等文化景观被铲除。历史风貌保留较完整的空间已不足15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旧城的“加速改造”使“文化大革命”中都幸存下来的大量文物建筑、老四合院毁于一旦。大规模改造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不少重要的历史街区整体消失,而代之以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巨型商厦+密集的商品住宅+体量庞大的写字楼。房地产开发商、土地投机者、某些官员视古建为草芥,他们打着“危旧房改造”的名义,正迅速地以推平头的方式蚕食着老城的最后空间。事实上,绝大多数四合院结构尚好,并不是危房,需要的是修缮。 作者: 123.112.156.* 2007-4-10 02:34
2 zt 北京的伤痛 倒塔的胡同陪祀着更早倒塌的城墙。对老北京人来说是那么熟悉而亲切的名字——扁担胡同、烧酒胡同、司库胡同、香饵胡同、红罗巷、北竹杆、椿树头条等都已成为记忆。推土机推倒了老房,也推到了原本矗立在那里的传统、故事、历史陈说。从宏大到精微,到底有多少古建细节被毁弃?古都的衰落已宣告了建筑哲学建筑美学的黯然和统计学的无能为力。还有,那一种帝都气象,京韵京味儿的湮灭更是不可以言说的。
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不错的理由。近年来,每天都有新的建筑在开工。每年竣工的大楼均超过10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每年在拆胡同的同时,要新起五百余座高层建筑和多处大型公共设施。建筑是必须要有空地来加以平衡的。而现在,5.9%的老城地面,麋集了165万人口和整个城市总量半数之上的交通、经济与商务活动。建筑高度失控,建筑体量不断增大,城市功能无止境扩张,使老城不堪重负。原本疏朗、尺度宜人、平缓开阔、低建筑密度的老城,现在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694人。北京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上12个同等规模的大都会中是最高的。2020年北京总人口将达2100万。
宣武门外有条香炉营胡同。明代,香炉手工艺人多聚居于此。香炉营头条的嘉应会馆是清末大诗人、变法维新的斗士黄遵宪的故居。该胡同23号建有湖南会馆。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曾在此居住。毛泽东当年曾多次造访,与先生共议国事。现如今,这条胡同早已灰飞烟灭。 粤东新馆在宣武区南横街11号,原为明代严嵩的别墅,“戊戌变法”时的“保国会”旧址和维新派人士聚会之地。1911年春夏之交,孙中山就在这里喊出了“推翻封建,建立共和”的口号,并向在京的广东人发表演讲。而就是这一处“戊戌变法”的标志性古建,也难逃被人“蒸发”的命运。
粤东新馆在宣武区南横街11号,原为明代严嵩的别墅,“戊戌变法”时的“保国会”旧址和维新派人士聚会之地。1911年春夏之交,孙中山就在这里喊出了“推翻封建,建立共和”的口号,并向在京的广东人发表演讲。而就是这一处“戊戌变法”的标志性古建,也难逃被人“蒸发”的命运。 美术馆后街22号一处明代的、1000多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是中国现代基督教领袖,负责中国与东亚片的世界基督教会六位传位主席之一的赵紫宸故居。1950年,梅兰芳先生的家人将此院介绍给赵紫宸。赵紫宸从一赵姓老中医手中买下后(价格约为一百多匹布),一直住到1979年11月21日他91岁去世时。有三百多年历史的22号院在北京的四合院中算得上是一个精品。驻足小院,让人想起“露晞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的诗句。保存完好的室内有落地雕花隔扇、博古架、圆光罩。其正房左侧精雕细镂的“象眼”砖雕极为罕见。“象眼”在房檐下的山墙内侧,由梁、柱、檩三线交合成三角形,酷似大象的眼睛。象眼的砖面上雕有猫蝶图(耄耋的谐音):菊花、躬身仰首的小猫、斜上方有一只展翅的蝴蝶。1998年初,几位古建专家站在这明末的砖雕前激动不已,禁不住发出惊呼。
美术馆后街22号一处明代的、1000多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是中国现代基督教领袖,负责中国与东亚片的世界基督教会六位传位主席之一的赵紫宸故居。1950年,梅兰芳先生的家人将此院介绍给赵紫宸。赵紫宸从一赵姓老中医手中买下后(价格约为一百多匹布),一直住到1979年11月21日他91岁去世时。有三百多年历史的22号院在北京的四合院中算得上是一个精品。驻足小院,让人想起“露晞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的诗句。保存完好的室内有落地雕花隔扇、博古架、圆光罩。其正房左侧精雕细镂的“象眼”砖雕极为罕见。“象眼”在房檐下的山墙内侧,由梁、柱、檩三线交合成三角形,酷似大象的眼睛。象眼的砖面上雕有猫蝶图(耄耋的谐音):菊花、躬身仰首的小猫、斜上方有一只展翅的蝴蝶。1998年初,几位古建专家站在这明末的砖雕前激动不已,禁不住发出惊呼。
但就是这样一所“集建筑、人文、文物于一身”的小型博物馆。也在2000年10月26日被拆,一座高层商业楼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起于其上(近二十年来,基本上都是房地产商屡战屡胜;建筑遗产的守护者则是节节败退)。
北京大学的“蔚秀园”是光绪之父的住处。园内的大小三个湖。最大的比一个足球场还大。仲秋,满湖芦苇开着白色的小花。湖里还有一种很罕见的铁鱼。庭院中有白果树,枝杈上常落着小燕子。湖旁有假山、小银杏。园边的林子里能撞见松鼠、刺猬、黄鼠狼。秋天,林间小道上铺满了枯黄的落叶。现在,湖被填平。园内园外近百株古树——其中有一株两人合抱不交的老桑树——尽数被伐,“蔚秀园”已变成了教工宿舍楼。
北京胡同中仅有的一座造型精美、堪称上品的砖混过街楼——宣武区儒福里过街楼是观音院东西两院的连接通道。1998年9月修建菜市口大街,掘土机将其夷平。
广渠门内大街207号(原蒜时口16号)四合院,是目前所有红学家唯一公认的有案可考的曹雪芹故居遗址。雍正七年(1729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颙被免职抄家,十四岁的曹雪芹目睹了家族在数日之内便有盛而衰的过程。他从南京随祖母到北京,在这一贫民区住了十余年。宣武区南部的民俗和城南底层人民的生活对曹雪芹日后创作《红楼梦》有很深的影响。《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贾芸买香料:“次日起来,洗了脸,便出南门大街,在香铺买了冰麝,往荣府来。”其中的南门大街即指前门大街。旧京的格局是“东富、西贵、北贫、南贱”,或者说是“西城雅、东城富、南城穷得丁当响、北城乱的没法住”。曹家所住的南城多为“下九流”——木匠、棚匠、泥瓦匠、补锅匠、车夫、轿夫、送煤工、送水工,还有民间艺人——所居住。蒜市口是个热闹的去处,从东面进京的人多经广渠门到蒜市口。蒜市口路南路北遍布饭铺、酒馆、油店、车马店。曹家所住蒜市口16号在路北。曹家迁至北京的情形,再现藏于中国第一档案馆的雍正七年(1729年)《刑部移会》中有所记载,接替曹颙官职的江宁织造隋赫德见曹家困厄,就把抄没的“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奴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1999年,为了展宽广渠门大街,“蒜市口十七间半”数天之内成了一片颓垣败瓦。 作者: 123.112.156.* 2007-4-10 02:34 / }) J1 ]/ C c" G" u.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9 20:56: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