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06年的2月28日。夜已深,我走出屋,吃惊于眼前已是满天飞雪。仰望深邃的夜空,好似魔术一般,片片晶莹的雪花纷纷落下。北京胡同之美,会因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天的绿、夏天的雨、秋天的果、冬天的雪。我最喜欢的还是雨后的四合院和雪中的胡同。白色的雪,点缀了胡同。给原本冬季里沉寂的胡同增添了一丝惬意和浪漫。 本来今年冬天,没有像样的雪,感觉总是缺点什么。但是就在冬天将要离去的时候,北京迎来了这样一场鹅毛大雪。它装点了那些将要写入历史的胡同,似有一些凄凉。 《记》 因为昨夜边知有雪,所以今天起的特别早。半梦半醒终,我的嘴角就咧到耳根——早就决定今天请假去走走胡同,我为自己的英明而窃喜。 拿起相机出发。 我先来到了西兴隆街东口的戴家胡同。第一站的目的地是茶食胡同153号。那户门上保存完整且精美的砖雕给我印象很深。我从戴家胡同进入,穿过北武胜胡同和南武胜胡同。这里的民居基本上没有什么非常气派的院落,很素。从戴家胡同往奋章胡同望去,原本很普通的一条小路,却因为雪而显得深幽。
因为昨夜边知有雪,所以今天起的特别早。半梦半醒终,我的嘴角就咧到耳根——早就决定今天请假去走走胡同,我为自己的英明而窃喜。 拿起相机出发。 我先来到了西兴隆街东口的戴家胡同。第一站的目的地是茶食胡同153号。那户门上保存完整且精美的砖雕给我印象很深。我从戴家胡同进入,穿过北武胜胡同和南武胜胡同。这里的民居基本上没有什么非常气派的院落,很素。从戴家胡同往奋章胡同望去,原本很普通的一条小路,却因为雪而显得深幽。
照过这里,时间也不早了。我便奔向下一站新街口豁口,去找组织了。 今天又见到了新面孔,参加活动3次了,每次都能感觉的到拍记队在壮大。在等人的时候,城根儿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四眼井的故事。 齐了之后,我们便从小铜井胡同来到了前海。与现已喧闹的后海相比,前海多了几分少有的宁静。沿着海子边往南行进,我们来到了板桥三条。在板桥三条我们看到3号院内是一个二层小楼,通过询问,了解到这里曾经是以为督军的宅院。出了三条,我们来到了板桥二条。记得前年秋天的时候,我来过一次这里,能看到一些院子里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但现在这样的景象没有。板桥二条15号,曾经住着一位老者。他给我们的老舍先生刻过墓碑,门联的字也是出于他的手笔。
简简单单的走完了这片地区,感觉这片地区的房子很零乱,没有章法,有很多都是用红砖盖的。我们沿着前门走着。来到了西海东沿2号院。这个院子的正门已经被封上作为一间屋子使用。旁边开了门,但是不见了影壁。总体讲,这个院子内部的格局还是很完整的,院子也非常大,在院中搭起的矮房比较碍眼(这样的景象太多太多了)。 出了西海东沿,我们顺着德内大街往南走,来到德胜门外大街上的小桥。这座桥已经用水泥翻修过了一边,很是粗糙,已经没有了往日风采。在那里我注意到后海西沿18号院子内的小二楼。它明显的与周围的房子风格不一样。经向屋主询问,得知这曾经是一间清真寺。
接下来我们就在德内大街路东的几条胡同行进,从羊房胡同开始,我们以松树街和德内两条平行线为准,按照S形路线行进。在大石虎胡同,看到6号院门框上钉了三个门牌,应证着院子的变迁。 拍了半天,总是觉得这边胡同的院子特别新,没有什么特别回味的,哪怕是门墩、砖雕呢。正在失望之余,我们发现不远处的尚勤胡同有家院子的屋顶竟然是筒瓦。于是我们一行人赶紧走了过去。果然,能看到刻着精美花饰的庙门。但是庙门的一半已经被住家私建的小厨房遮住了。走进庙,一共是两家大殿,很是气派。后来经打听,原来这个不是庙,而是一座庵。不论是庙还是庵,能有这样的收获还是很高兴的一件事情。
后来我们出了尚勤胡同,就奔向了大金丝,与掌柜的汇合。就此结束了这次的德内大街记录。
|